觀察情緒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0 分鐘
raw-image


人類的情緒雖然多樣且複雜,但可以根據心理學家與情緒研究者的分類整理出一份較完整的情緒類型清單 以下列出基本情緒延伸情緒(複合情緒),有助於你更細緻地理解與釋放自己正在經歷的情緒。


一、基本情緒(根源型)

根據心理學家保羅·艾克曼(Paul Ekman)與普遍情緒理論,以下是六大基本情緒:

  1. 快樂(Joy / Happiness)
  2. 悲傷(Sadness)
  3. 恐懼(Fear)
  4. 憤怒(Anger)
  5. 厭惡(Disgust)
  6. 驚訝(Surprise)

二、常見延伸情緒(由基本情緒延伸或混合而來)

正向延伸情緒:

  • 平靜(Calm)
  • 滿足(Contentment)
  • 自豪(Pride)
  • 感激(Gratitude)
  • 愛(Love)
  • 興奮(Excitement)
  • 幽默感 / 喜悅(Amusement / Delight)

負向延伸情緒:

  • 焦慮(Anxiety)
  • 壓力(Stress)
  • 恥辱 / 羞愧(Shame)
  • 內疚(Guilt)
  • 無助(Helplessness)
  • 絕望(Despair)
  • 厭煩(Boredom)
  • 忌妒(Jealousy)
  • 嫉妒(Envy)
  • 憂鬱(Depression)
  • 怨恨(Resentment)
  • 憂慮(Worry)
  • 害羞(Shyness)
  • 害怕被拋棄(Abandonment fear)

混合情緒或複合情緒:

  • 矛盾(Ambivalence):愛與恨並存
  • 緊張(Tension):恐懼與焦慮混合
  • 感動(Touched):喜悅與悲傷交融
  • 悔恨(Remorse):內疚與悲傷
  • 冒犯(Offended):憤怒與羞辱
  • 惋惜(Regret):失落與反思

三、社會與存在層次的情緒(較抽象但真實)

  • 孤獨(Loneliness)
  • 虛無感(Emptiness)
  • 被理解(Understood)
  • 被遺忘(Forgotten)
  • 被限制(Trapped)
  • 意義感(Sense of purpose)
  • 精神崩潰前的壓力(Overwhelm)
  • 存在焦慮(Existential anxiety)

四、更細緻的正向情緒分類

1. 喜悅系(來自於當下正面經驗)

  • 愉悅(Pleasure)
  • 滿足(Satisfaction)
  • 樂觀(Optimism)
  • 輕鬆自在(Ease)
  • 幸福感(Bliss)
  • 被愛(Loved)
  • 被接納(Accepted)

2. 成就系(來自於自我肯定或外部認可)

  • 自信(Confidence)
  • 自豪(Pride)
  • 鼓舞(Inspired)
  • 堅定(Determination)
  • 勇敢(Bravery)
  • 有控制感(Empowered)

3. 社交系(來自人際互動)

  • 同理(Empathy)
  • 感恩(Gratitude)
  • 信任(Trust)
  • 羞澀中的喜悅(Flattered)

五、更細緻的負向情緒分類

1. 恐懼系(來自潛在威脅)

  • 緊張(Nervous)
  • 驚慌(Panic)
  • 懼怕(Dread)
  • 逃避(Avoidance)
  • 多疑(Suspicion)
  • 被威脅(Threatened)

2. 憤怒系(來自受傷或不公)

  • 憤恨(Rage)
  • 懷恨(Grudge)
  • 憤怒不平(Indignation)
  • 不耐煩(Irritation)
  • 被羞辱(Humiliated)
  • 挫敗(Frustration)

3. 悲傷系(來自失落)

  • 痛苦(Sorrow)
  • 惆悵(Melancholy)
  • 懊悔(Regret)
  • 哀傷(Grief)
  • 冷漠(Apathy)

4. 自我價值受創系

  • 自卑(Inferiority)
  • 羞愧(Shame)
  • 罪惡感(Guilt)
  • 無價值感(Worthlessness)
  • 被排斥(Rejected)

六、模糊情緒或難以命名的情緒(存在於現代心靈的灰色地帶)

這些情緒通常混雜,難以界定,卻是真實的:

  • 模糊不安(Vague unease)
  • 情緒麻痺(Emotional numbness)
  • 空虛(Emptiness)
  • 時間焦慮(Fear of wasting time)
  • 存在疲乏(Existential fatigue)
  • 靈魂漂浮感(Unanchored)

七、情緒的來源區分(幫助釐清背後原因)

  1. 外在事件引發: 被羞辱、失戀、失業、爭吵
  2. 內在信念驅動: 覺得不夠好、怕失敗、過度要求自己
  3. 潛在情緒壓抑太久: 從小未被允許表達
  4. 生理/環境觸發: 睡不好、荷爾蒙變化、天氣影響

觀察情緒

是一種讓我們與自身內在狀態產生距離與理解的方式。 它不是壓抑情緒,也不是馬上處理情緒,而是一種先認識、再選擇反應的自我覺察練習。 這在佛學的「觀照」、心理學的「正念」,乃至哲學的「自我反思」中都有共通的基礎。

以下是深入理解與實踐「觀察情緒」的幾個關鍵層面:


一、為什麼要觀察情緒?

  1. 降低情緒的支配力: 情緒來了你不一定要立刻反應。你可以先「看見」它,而不是被它牽著走。
  2. 培養情緒智力(EQ): 能察覺與辨識細膩情緒的人,更能處理人際與壓力情境。
  3. 提升自我認識: 看見情緒的來處,就能看見自己的價值觀、恐懼、需求與慣性。

二、如何觀察情緒?

以下是一個簡單的五步驟練習:

  1. 暫停(Pause): 情緒湧現時,先不做任何行動或評價。
  2. 命名(Name): 嘗試用詞語描述當下的情緒:「我感覺焦慮」、「我正在生氣」、「我感到空虛」。
  3. 感受(Feel): 不評判地感受這個情緒在身體上的反應(例如:胸口緊、呼吸急促、頭悶)。
  4. 追問(Inquire): 這個情緒來自哪裡?是因為外在事件、內在信念,還是長期未處理的情緒?
  5. 接納(Allow): 不壓抑、不抗拒,也不強迫「趕走」這個情緒。就讓它存在、流動,然後自然減退。

三、觀察情緒時的常見困難與對應方式

raw-image

四、觀察情緒的哲學意涵

  • 斯多葛派哲學(Stoicism): 情緒不是外在事件本身,而是你對事件的判斷。觀察自己的判斷,是通向自由的開始。
  • 佛教的觀照(Vipassana): 情緒如雲起雲滅,無需執著。觀照它,就是放下它。
  • 現象學(Phenomenology): 情緒是一種對世界的方式,不是附加的東西。透過覺察情緒,我們也重新理解「我與世界」的關係。

五、日常觀察練習建議

  • 情緒日記: 每天記下三次主要情緒,並簡述發生原因與身體反應。
  • 正念呼吸: 每天五分鐘,觀察呼吸時出現的情緒與雜念,不評判,只記錄。
  • 情緒對話: 當下次情緒湧現時,對自己說:「喔,我看到你了,焦慮。你想告訴我什麼?」

六、觀察情緒的深層意義與模式發現

  1. 追蹤重複出現的情緒模式
    • 你是否經常在類似情境下感到被忽視、被否定、焦躁、羞愧?
    • 這些重複情緒往往指向內在未被解決的「核心信念」,例如:「我不值得被愛」、「我若不努力就沒價值」。
  2. 情緒作為價值的指標
    透過觀察,你能釐清自己「真正重視的是什麼」,而不只是當下的情緒衝擊。
    • 憤怒 → 可能源自正義感或邊界被侵犯
    • 羞愧 → 可能是內心期待與現實落差的反映
    • 悲傷 → 通常與失落有關,代表你在乎什麼

七、觀察情緒後的三種選擇方式

  1. 轉化
    • 情緒能量轉為創作或行動的動力,例如將孤獨寫成詩、將憤怒轉為改革行動。
  2. 容納
    • 有些情緒無法快速解決,如哀傷、空虛。學會陪伴它,讓它自然消散,不用急著「處理」。
  3. 釋放
    • 情緒卡住時,可透過寫作、運動、哭泣、冥想等方式讓它流動出去,避免內傷。

八、觀察情緒的終極目標:情緒自由

觀察不是為了壓抑或支配情緒,而是讓你從「自動反應」變成「有意識地選擇」。這也正是心理學家 Viktor Frankl 所說的:

「在刺激與反應之間,有一個空間。在那個空間中,是我們選擇的自由與力量。」

當你能觀察自己的情緒,並在情緒之中保有覺知,那麼你便能開始建立真正的自由,不再被情緒、慣性與他人牽著走。


釋放情緒

是指將內在累積的情緒能量以健康、不壓抑的方式表達出來,使情緒不再堆積、扭曲或轉化為身心症狀。 這不等於「發洩」或「亂丟情緒」,而是有意識地「讓情緒流動」,讓它被看見、被承認、被轉化。

以下是幾種有效的情緒釋放方法,根據不同性格與情境,你可以自由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


一、書寫釋放法:把情緒寫下來

  • 不需文筆,只需誠實。
  • 可以用「情緒日記」、「給自己的信」、「寫但不寄的信」。
  • 重點是讓壓在內心的東西有出口。

範例寫法

今天我真的覺得很挫折,我努力了但沒有人看見。我有點想哭,我也有點想放棄。我知道我應該堅強,但我真的累了。


二、身體釋放法:用動作帶動情緒流動

  • 運動(跑步、快走、重訓)、跳舞、瑜伽、拳擊都可以。
  • 如果憤怒累積,可以揮拳打枕頭或吶喊(安全空間內)。
  • 情緒是一種能量,身體動起來,它才會動。

三、聲音釋放法:發聲讓情緒有出口

  • 可以選擇哭泣、喊叫、唱歌或哼唱。
  • 在私密空間大聲說出內心話也很有效:「我很難過!」「我覺得自己被拋棄了!」

四、藝術釋放法:轉化為創作能量

  • 畫畫、雕塑、音樂、詩歌或拼貼。
  • 重點不是技巧,而是讓情緒「有形化」,進入一種可見、可控的狀態。

五、儀式釋放法:創造象徵性的結束

  • 寫下情緒後燒掉、丟進河中、撕碎等。
  • 用象徵的方式告訴自己:「我已經看見它,我讓它離開。」

六、語言釋放法:對人說出來(安全的人)

  • 找信任的人(朋友、心理師、導師),說出你的情緒。
  • 重點不是解決問題,而是「被聽見、被理解」。

七、自然釋放法:接觸大自然

  • 山林、海邊、草原,這些場域有天然的療癒力。
  • 大自然的寧靜與開闊,讓你願意鬆開內在的緊抓與壓抑。

八、沉靜釋放法:透過冥想與覺察讓情緒自然淡化

  • 練習觀呼吸、身體掃描、慈心禪等靜心方式。
  • 對於長期壓抑的人,這是一種溫和地讓情緒自己浮現再流走的方式。

錯誤的情緒釋放方式

往往讓人以為自己「已經釋放」,實際上卻只是壓抑、轉移、投射甚至加劇痛苦的惡性循環。以下列出幾種常見但錯誤的釋放方式,以及為何它們可能對心理與人際關係造成傷害:


一、常見錯誤情緒釋放方式

1. 對人發洩(攻擊性投射)

  • 例:對家人、同事發脾氣、責備他人、用言語羞辱。
  • 問題:這是把自己的情緒「丟給別人」處理,不但沒有真的釋放,還可能破壞關係、引發更多衝突。

2. 酗酒、吸毒、暴食、沉迷網路等自我麻醉

  • 例:心情不好就暴飲暴食、沉迷遊戲或滑手機逃避。
  • 問題:短暫轉移注意力,但無法處理情緒的根源,情緒會累積並反彈。

3. 壓抑與否認

  • 例:強迫自己「沒事啦」、「我不該這麼難過」。
  • 問題:否認情緒存在會造成身心分離,長期導致焦慮、失眠、身體病痛。

4. 以過度理性或分析取代感受

  • 例:用邏輯壓過情緒,「我這樣想就對了,不需要難過」。
  • 問題:分析有其價值,但若用來逃避真實感受,會讓情緒停滯甚至扭曲。

5. 向錯的人傾訴

  • 例:對沒有同理心或會加以批評的人傾吐內心情緒。
  • 問題:不被理解甚至被羞辱會加重傷害,反而讓人更壓抑或自我否定。

6. 自我懲罰、責備、羞辱

  • 例:「我真沒用」「我這樣活該被討厭」。
  • 問題:這是一種內化攻擊,會導致自尊崩塌與長期的心理創傷。

7. 持續沉溺情緒不願轉化

  • 例:反覆沉迷悲傷或憤怒的記憶,不願走出來。
  • 問題:釋放不等於一直「卡在」某個情緒裡,應有終點與轉化的方向。

二、錯誤釋放的後果

  • 情緒「變形」成身體症狀(胃痛、肩頸緊繃、皮膚問題等)
  • 人際關係緊張、孤立
  • 長期焦慮、憂鬱、情緒麻木
  • 自我價值感降低,失去內在穩定

在觀察和釋放情緒的過程中,以下是幾個補充的觀點:

1. 情緒的深層原因與模式

  • 情緒模式的識別:許多情緒反應來自於深層的信念或過去的經歷,這些模式可能會反覆出現。深入理解自己情緒反應的來源,有助於更有效地管理情緒。
  • 自我探索:有時候情緒並不僅僅是表面現象,它們是過去經歷、童年回憶或深層信念的反映。透過心理學技巧(如深層自我反思、催眠或心理治療)來探索情緒的根源,會幫助進一步釋放壓力。

2. 情緒與生理的聯繫

  • 身心連結:情緒不僅表現在心理層面,也會對身體產生影響。情緒的釋放往往能帶來身體的放鬆,反之,身體的放鬆(如深呼吸、瑜伽、按摩)也能幫助情緒釋放。
  • 身體警訊:身體的各種反應(如肌肉緊張、心跳加速、胃部不適等)可以是情緒反應的指標。觀察並回應這些生理信號有助於理解情緒並做出有效的處理。

3. 情緒的社會與文化背景

  • 文化影響:不同文化對情緒的表達和處理有不同的規範。有些文化可能更強調壓抑情緒,而有些文化則較為開放。了解自己所處的文化背景,有助於理解情緒的反應模式以及釋放方式的適當性。
  • 社會規範:社會對情緒表達的期待也會影響我們的情緒釋放方式。在某些情況下,社會規範可能限制了情緒表達,而在其他情況下,過度情緒化的表現可能會遭受負面評價。

4. 情緒與決策

  • 情緒對決策的影響:情緒能強烈影響我們的決策過程,尤其是當情緒未被處理或釋放時,可能會做出衝動或不理性的決策。因此,保持情緒的覺察與釋放,對做出理性決策至關重要。
  • 情緒影響的正面效應:適當的情緒也能促進創造力和創新。例如,積極的情緒能激發想像力和創意,幫助我們在面對挑戰時作出更靈活的應對。

5. 情緒的長期積累與「情緒負擔」

  • 情緒負擔:長期未能釋放的情緒會在心理和生理層面產生負擔,可能會導致慢性焦慮、抑鬱等心理健康問題。因此,情緒管理應該是一個持續的過程,而不是一時的解決。
  • 定期釋放情緒:養成定期自我反思和情緒釋放的習慣,有助於避免情緒的積壓與爆發,並保持身心的長期健康。

6. 情緒教育與自我成長

  • 情緒教育:學習如何識別、理解與管理情緒是每個人成長過程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透過情緒教育,我們能夠增強情緒智商(EQ),提升人際關係、決策能力及整體的生活質量。
  • 情緒成長:情緒釋放不僅是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個人成長的過程。隨著情緒覺察的提高,我們可以學會如何與自己的情緒和解,從中獲得內心的平靜與成長。

7. 情緒與人際關係

  • 情緒在關係中的作用:情緒釋放也涉及到如何在與他人互動時表達情緒。健康的情緒表達能促進人際關係的良好發展,而壓抑或爆發的情緒則可能損害人際關係。
  • 情緒支持系統:擁有一個支持性的人際網絡,有助於情緒的釋放與調整。與朋友、家人或心理專業人士交流,不僅可以得到情緒上的理解與支持,還能找到合適的釋放方式。

8. 情緒的動力與行動

  • 情緒與動機:情緒在很大程度上驅動我們的行為。無論是積極的情緒(如興奮、快樂)還是消極的情緒(如憤怒、悲傷),它們都能激發我們採取具體行動來應對當前的狀況。例如,焦慮可能會驅使人們準備更多來應對不確定的情況,而憤怒則可能激發人們反抗或捍衛自身權益。
  • 情緒的推動作用:情緒不僅僅是反應,它們還具有推動力。在面對挑戰或困境時,如何將情緒轉化為積極的推動力,有助於個體應對壓力,並在危機中尋找解決方案。學會將情緒轉化為正向的動能是提升個人效能的一部分。

9. 情緒的多樣性與情境影響

  • 情緒的多層次性:情緒本身並非單一維度,很多時候情緒是復合型的,可能包含多種情感成分。比如,悲傷中可能包含羞愧或焦慮,快樂中可能包含輕微的內疚感。學會拆解這些情緒層次,有助於對情緒進行更細緻的觀察和處理。
  • 情境因素:情緒的表現與釋放深受所處情境的影響。例如,與親密朋友交談時,情緒的表達可能會更為開放,而在正式場合或陌生人面前,情緒表達則可能更加保守。了解不同情境對情緒的影響,可以幫助我們在合適的時候選擇適當的情緒表達方式。

10. 情緒的變化與時間

  • 情緒的短期與長期波動:情緒是一種動態的過程,會隨著時間而波動。在短期內,情緒可能會經歷激烈的波動,但在長期的視角下,情緒通常會平穩或進行積極的轉化。理解情緒的時間維度,有助於我們避免在情緒激動時做出衝動決定,並學會在情緒的波動中保持冷靜。
  • 情緒的適應性:隨著時間的推移,個體對某些情緒的反應會逐漸適應。比如,初次經歷某些壓力或挑戰時,情緒反應可能強烈;但隨著經驗的積累,對相似情境的情緒反應會變得更加平穩。這種情緒適應過程也是情緒管理的一部分,能夠幫助個體在面對不確定性時保持穩定。

11. 情緒與自我同情

  • 自我同情的意義:自我同情是指在面對自己情緒困境或心理挑戰時,對自己保持理解和支持的態度。這種態度有助於減少自我批判,增強情緒韌性。學會對自己保持同情,尤其是在情緒難以控制時,能夠讓人更輕鬆地釋放情緒,並給予自己時間與空間去恢復。
  • 情緒的自我接納:自我接納是情緒健康的重要一環。這意味著我們不會對自己的情緒感到羞愧或否認,而是接受它們並理解其存在的價值。這樣的接納態度有助於消除內心的抵抗,使情緒得以自然流動與釋放。

12. 情緒的智慧:情緒智商(EQ)

  • 情緒智商的重要性:情緒智商(EQ)指的是個體識別、理解和管理自己與他人情緒的能力。擁有高EQ的人能夠更好地處理自己的情緒,與他人建立穩定的情感聯繫,也能在困境中保持冷靜。提高EQ有助於我們在複雜的情感和社交情境中做出更恰當的反應。
  • 提升EQ的方式:提升情緒智商包括加強自我覺察、學會有效的情緒表達、增強情感共情能力等。可以通過專業的情緒智商培訓、冥想、心理輔導等途徑進行提升。

13. 情緒支持系統與社會環境

  • 情緒支持網絡:擁有穩定的情緒支持網絡,無論是朋友、家人還是專業心理師,對情緒釋放與處理至關重要。社交支持能夠提供情感的疏導,幫助個體減少孤獨感並有效釋放壓力。
  • 社會文化背景:社會對情緒的理解和處理方式會受到文化、教育背景等因素的影響。在不同的社會文化環境中,情緒的表達與處理方式也可能存在差異,理解這些差異有助於在跨文化情境中進行情緒管理。


總結

觀察和釋放情緒是一個多層次的過程,涉及情緒的理解、處理、表達和調節。 在這個過程中,情緒的根源、時間性、情境因素、社會文化背景、身心反應等都扮演著重要角色。 掌握這些情緒管理技巧,不僅能改善個體的心理健康,還能促進人際關係的和諧,提升生活質量和情感智商。 透過有效的情緒覺察、正向的情緒釋放方法,以及積極的情緒管理策略,我們能夠達到內心的平靜與平衡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宗的筆記
18會員
702內容數
我的學習筆記,用來記錄自己覺得重要的事情,所有的筆記會動態更新來完善。 用 AI 補助整理重點。
宗的筆記的其他內容
2025/05/07
「過硬的知識」——也就是邏輯嚴密、概念抽象、難度高或顛覆常識的知識——確實很容易讓一般人產生抗拒,甚至直接拒絕接受。 這種現象在哲學、物理、數學、政治理論、經濟學等領域尤為明顯。 我們可以從幾個層面來理解為什麼: 認知負荷太高 大腦喜歡節
Thumbnail
2025/05/07
「過硬的知識」——也就是邏輯嚴密、概念抽象、難度高或顛覆常識的知識——確實很容易讓一般人產生抗拒,甚至直接拒絕接受。 這種現象在哲學、物理、數學、政治理論、經濟學等領域尤為明顯。 我們可以從幾個層面來理解為什麼: 認知負荷太高 大腦喜歡節
Thumbnail
2025/05/06
現今選舉制度在全球範圍內普遍被認為是民主體制的核心之一,但它也存在許多缺陷和挑戰。 這些缺陷往往在不同國家和文化中表現出不同的形式,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缺陷及其背後的原因: 一、選舉結果與選民意志不符 許多選舉系統會導致選舉結果與普選意圖不完全一致,這一現象在代議制選舉中尤為明顯。 選舉
Thumbnail
2025/05/06
現今選舉制度在全球範圍內普遍被認為是民主體制的核心之一,但它也存在許多缺陷和挑戰。 這些缺陷往往在不同國家和文化中表現出不同的形式,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缺陷及其背後的原因: 一、選舉結果與選民意志不符 許多選舉系統會導致選舉結果與普選意圖不完全一致,這一現象在代議制選舉中尤為明顯。 選舉
Thumbnail
2025/05/06
語言哲學與語意學的核心問題之一:詞彙的意義並不是固定的,而是「具情境性的變數」。 為什麼詞彙不是絕對的? 詞彙看似穩定,其實意義會因語境(context)、語用(pragmatics)、文化背景與說話者意圖而變動。這也是為什麼同一句話,在不同場景下可能傳達完全不同的訊息。 語境如何
Thumbnail
2025/05/06
語言哲學與語意學的核心問題之一:詞彙的意義並不是固定的,而是「具情境性的變數」。 為什麼詞彙不是絕對的? 詞彙看似穩定,其實意義會因語境(context)、語用(pragmatics)、文化背景與說話者意圖而變動。這也是為什麼同一句話,在不同場景下可能傳達完全不同的訊息。 語境如何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人是一種隨心所欲的動物 有思想 情緒 百百種 讓你捉摸不定 總在某一種時刻 會有情感不定糾紛存在 事小化無 大事化小 最終不了了之 唯一不變就是 人的本性 由善變成惡 再由惡轉變成善 在之後呢? 或許 就在一個不知情的情況之下 還不斷的上演同樣
Thumbnail
人是一種隨心所欲的動物 有思想 情緒 百百種 讓你捉摸不定 總在某一種時刻 會有情感不定糾紛存在 事小化無 大事化小 最終不了了之 唯一不變就是 人的本性 由善變成惡 再由惡轉變成善 在之後呢? 或許 就在一個不知情的情況之下 還不斷的上演同樣
Thumbnail
我們最討厭情緒化的人,尤其在辦公室裡。 「情緒化」常常都是在說感性的人,而理性的人通常不會有這種標籤,因為理性的人可以分辨事情就是事情,不會把情緒帶到事情裡面。 「情緒化」通常是指一個人容易受到情緒影響,並且經常在做事或判斷時表現出強烈的情緒反應。情緒化的人可能會因為情緒波動而做出衝動的決定,或
Thumbnail
我們最討厭情緒化的人,尤其在辦公室裡。 「情緒化」常常都是在說感性的人,而理性的人通常不會有這種標籤,因為理性的人可以分辨事情就是事情,不會把情緒帶到事情裡面。 「情緒化」通常是指一個人容易受到情緒影響,並且經常在做事或判斷時表現出強烈的情緒反應。情緒化的人可能會因為情緒波動而做出衝動的決定,或
Thumbnail
你有聽過「情緒顆粒度」這個詞嗎? 你知道,「語言能力」會影響情緒管理能力嗎?
Thumbnail
你有聽過「情緒顆粒度」這個詞嗎? 你知道,「語言能力」會影響情緒管理能力嗎?
Thumbnail
★科學證實,臉部會「無意識」顯露內心真正的想法!
Thumbnail
★科學證實,臉部會「無意識」顯露內心真正的想法!
Thumbnail
情緒的展現不論好壞,都有其用意,你認清自己、他人的情緒嗎?
Thumbnail
情緒的展現不論好壞,都有其用意,你認清自己、他人的情緒嗎?
Thumbnail
心理學概述 在本章中,我們將介紹心理學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心理學的起源、發展和主要分支,以及心理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通過了解心理學的基礎知識,讀者將能夠更好地理解後續章節中的內容。 心理學的起源 心理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當時的哲學家開始探討人類思想和行為背後的原因。隨著時間的推移
Thumbnail
心理學概述 在本章中,我們將介紹心理學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心理學的起源、發展和主要分支,以及心理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通過了解心理學的基礎知識,讀者將能夠更好地理解後續章節中的內容。 心理學的起源 心理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當時的哲學家開始探討人類思想和行為背後的原因。隨著時間的推移
Thumbnail
心理學概述,什麼是心理學? 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心理活動和行為的學科,它涉及到我們思考、感受、行為的種種。透過心理學的研究,我們能夠更深入地了解人類內心世界的運作,探索思想和情感的本質,並試圖解釋人類行為的原因和影響。 心理學的起源與發展 心理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哲學和醫學的發展。古希臘哲學
Thumbnail
心理學概述,什麼是心理學? 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心理活動和行為的學科,它涉及到我們思考、感受、行為的種種。透過心理學的研究,我們能夠更深入地了解人類內心世界的運作,探索思想和情感的本質,並試圖解釋人類行為的原因和影響。 心理學的起源與發展 心理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哲學和醫學的發展。古希臘哲學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