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閱讀管理學相關的書籍及文獻時,發現對於企業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與創業精神(entrepreneurship)兩者的概念眾說紛紜,有些似乎也將兩者併在一起談,查詢英文磁條時在翻譯上似乎也有些令人費解,entrepreneurship既可以指創業精神也有人譯作企業家精神。
小編初步的比較與理解,如下:
🗒️談及企業家精神時,多著重於述說創業者的特質:
1.願意承擔適度風險的責任並善於評估風險
2.強烈內控性格,相信命運可以由自己掌控
3.具高度的成就需求與很強的企圖心
4.其他性格(自信樂觀具決斷力、自我超越、立即行動、恆心毅力等)
為了比免混淆,因此,對於創業精神不採用entrepreneurship,而是以創業精神/傾向(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簡稱EO)來理解,其著重的已並非是創業者的特質,而是組織的策略與行為的面向。其定義如下:
創業傾向(EO) 是指企業在制定與執行策略時,展現創新性(innovativeness)、冒險性(risk-taking)與積極進取性(proactiveness)等行為模式與決策風格。
—— Miller (1983), Covin & Slevin (1989)
一開始,Miller & Friesen (1983)只有提出三個構面,分別是創新性、積極進取性、冒險性,而Covin & Slevin (1989)則是延續 Miller 的三構面,強調整體一致性與策略導向,到了 Lumpkin & Dess (1996)才將EO擴展為五個構面,增加了自主性與競爭性兩個構面。以下將EO的五個構面製表呈現,各方說法大致相同,包括:

🗒️進一步詢問chatGDP
為了避免它胡掰亂鄒,所以先把我的先備知識輸入,它給我的答案是:「創業精神(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EO)」與「企業家精神(Entrepreneurial Spirit / Entrepreneurship)」這兩個概念常被混用,但在學術與實務上其實有明確的差別,可以從以下幾個面向理解:

💻還附送給小編簡記口訣與應用提示,太貼心~
企業家精神是創業者「內在的火」🔥**創業傾向(EO)**是企業「行動的方向」➡️
- 若用於創業評估、企業策略規劃、組織診斷等,需針對實際情境選擇適用構面。
- 可用 Likert Scale 設計問卷衡量各構面強度。
📝結論:
企業家精神涉及的是追求夢想者的特質,而關於實際層面的關於事業版圖的策略與行為則有鑑於創業精神/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