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爸媽的耳朵和耐心修煉場)
你是否也曾在客廳聽見孩子拿著湯杓敲鍋蓋,自豪地宣布:「媽媽~我在開演唱會!」
別笑,這不是噪音,這是創作。這一刻,你的家變成了音樂廳,只是音響效果比較偏金屬搖滾風。
這可能就是孩子的第一場音樂會,也是他音樂旅程的起點。
而你,是他第一位「被迫聽眾」兼「免費經紀人」。
三歲學鋼琴?先別急,先讓他打鍋蓋吧!
很多爸媽問我:「老師,我家三歲,能學鋼琴了嗎?」
我通常會笑著回答:「先別急著預約古典鋼琴老師,也別衝動訂台鋼琴(你可能只是在買個高級置物架)。先讓孩子『玩音樂』,再學音樂。」
你可以這麼開始:
• 換尿布時唱《小星星》(是的,連味道都能搭配節奏)
• 吃飯前哼《兩隻老虎》(效果因人而異,有的孩子更想扮老虎而不是吃飯)
• 洗澡時來場泡泡歌大合唱(你的人設正式從爸媽進化成浴室 DJ)
唱歌,是最自然的音樂教育。別怕五音不全,孩子愛的不是你的音準,是你樂在其中的樣子。
(畢竟,比起合音不準,他更怕你突然說:「唱夠了,該睡了。」)
節奏樂課:孩子的快樂音樂遊樂場,也是爸媽的音量忍耐挑戰
三歲後,孩子語言與動作能力逐漸成形,這時就可以考慮參加一些打擊樂器課程。
小鈴鼓、沙鈴、鼓棒、響板——這些小東西是孩子的節奏訓練工具,也是爸媽的精神壓力測試器。
我帶過一群四歲孩子上課,有位小女生一看到小鈴鼓,立刻舉手問:「老師,我可以扮佩佩豬嗎?牠最喜歡跳水坑和敲東西了!」
我當下非常職業地回應:「只要你跳水坑的時候有跟上節奏,你就是佩佩豬界的節奏女王!」
她那堂課超投入,邊敲邊轉圈,還節奏超準。我當場自嘲了一下:「看來我一週喝的三杯手搖,都沒這孩子的節奏穩。」
鋼琴,孩子的第一個全面訓練營(也可能是爸媽的第一場耐心考驗)
五歲左右,如果孩子能專注一段時間、手指有力、節奏感出現,那就可以考慮進入鋼琴世界啦。
但先提醒:學鋼琴前,請準備以下裝備包——大把時間、無限耐心、還有一點幽默感。
為什麼推薦鋼琴?因為它是少數可以同時訓練:
• 雙手協調(左手彈低音、右手彈旋律,中間還要防止吃手指)
• 視譜能力(兩條譜表上下爬,家長也要跟著練眼力)
• 聽力與節奏(一邊彈還得一邊判斷孩子到底是創新改編還是彈錯)
• 踏板控制(沒錯,連腳都不放過,根本迷你版健身房)
有時候孩子光是坐好10分鐘、眼神沒飄向牆上的蜘蛛,就值得你請自己喝杯咖啡慶祝。
最後的叮嚀:音樂不是競賽,是你和孩子一起跌跌撞撞走過的美好旅程
別焦慮別人家孩子三歲就彈莫札特,你只需要陪你的孩子找到屬於他的節奏。
從唱歌、打節奏,到坐上鋼琴椅的那一天,每一步都算數。
等到有一天,他在你面前彈出第一首完整的小曲子,你可能會眼眶泛淚、錄影手抖、心裡大喊:「謝天謝地,終於沒彈錯!」
爸媽小練習
• 孩子開唱時,先別急著制止,先找節奏加入
• 答應讓孩子學樂器前,先問自己有沒有「練琴陪伴勇者包」
• 放鬆心情,記得:笑聲和歌聲一樣,都是美好的音樂
讓音樂課,成為你們家的歡樂時光,而不是壓力源頭。
別怕走得慢,怕的是忘了享受每個音符背後的快樂。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小額贊助,讓我繼續分享更多「邁阿密鋼琴媽媽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