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背著包,裡面放著筆記本和一支筆,在台灣不同城市之間穿梭,尋找一杯好咖啡。
昨天可能還在台南,今天就出現在高雄港邊的貨櫃咖啡廳。
每次當我打開筆記本,拿起筆開始寫字,就像找回了自己最單純的快樂。而這份快樂,往往就從一頁手寫開始。
一、為什麼手寫能幫助記憶?
科學家發現,當我們用手寫字,大腦會同時啟動「運動」、「視覺」和「語意理解」這幾個區域,產生更強的神經連結。2017年的一項腦波(EEG)研究就指出:寫字或畫圖時,大腦比打字更活躍,也更有助於理解和記住內容。
最新的研究也指出:當我們邊寫邊理解意思,大腦記得特別牢。
范德堡大學的神經科學家 Vinci-Booher 說得很好:「寫字的動作,本身就是一種感覺與認知的結合。」你想像一個字,動手寫出來,再透過眼睛回饋大腦,這就像是把想法轉化成具體的東西,會更容易記住。
不過她也提醒:科技工具雖然方便,但我們也要小心別把所有記憶交給手機。像是拍照取代記筆記、用 GPS 不動腦導航,這些習慣會讓我們漸漸失去記憶與動手的能力。
二、手寫 vs. 打字:哪個記得住?


三、幫助記憶的手寫小技巧
遺忘曲線告訴我們:學過的東西很快就會忘,尤其是第一天之後;解法就是「間隔重複」:隔幾天就再複習一次,記得更久!

記憶複習建議(2-3-7-21-30 計畫):

四、數位時代怎麼活用手寫?
身為內容創作者,我自己是這樣搭配的:
1. 整理 & 分類
平常我會先用手機或電腦把看到的重點記到 Notion 裡,像是有用的文章或影片,有時候會用工具把影片轉成文字,再分類存起來。

2. iPad + Apple Pencil 筆記
一個人不用寫就沒辦法真正思考 —— Luhmann
接下來我會用 iPad 把重要內容手寫下來,這樣是第二次複習。
寫完後再把筆記存回 Notion,既有手寫的深度,也保有數位的便利。如果你是紙筆派,也可以拍照上傳給 ChatGPT,幫你整理筆記。

3. 延伸思考 & 自我對話
我會在筆記後面多想一點:「接下來可以學什麼?這和我有什麼關係?」
像這篇文章,就是從「為什麼要手寫?」
延伸出來的,更上一篇是「當人類不再寫字」,這也是一種自我內化與反思的過程。
小提醒
- 要重寫的筆記可以寫成子彈筆記,設提醒定期複習
- 保留「手寫區」專門思考
- 每天安排 25 分鐘純手寫時間:不看手機、不切畫面,專心寫就對了
👉 延伸閱讀:
心得 & 總結
「手寫就像是大腦的慢跑。」
我們都活在講求「快」的時代,但我發現,真正讓我擁有選擇與自由的,是那支可以讓我慢下來、靜下心來的筆。
認知心理學家 Audrey van der Meer 說:它會逼你放慢思考,這種深思才是記憶的養分,她建議學生至少一半的筆記用手寫。👉 原始研究
夢想要落地,得先讓想法透過筆跡生根。
今天不如就寫一頁吧,把種子種下,等它在記憶裡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