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我大學讀的科系是純文組,工作四年間做過了幾個工作,包括活動企劃、社群經營、行政庶務,但結果都不是很好,也被資遣過,是不是文組的都比較難找有發展性的工作?」一位苦惱的年輕朋友問道。
我回答:「由於以前台灣主力是是工業與科技業,所以傳統印象上確實理組的出路比較明確,選擇也比文組多,但是其實文組的學生還是有很多別人沒有的優勢喔!
尤其是隨著科技進步,很多技術上的門檻都降低了,像是現在有AI,人人都可以寫出不錯的程式碼,不會寫歌和繪圖也沒關係,只要有不錯的點子都可以用AI幫你實現,此時受過更多人文訓練的文組人優勢就出來了。」
朋友維持著疑惑表情,接著說:「文組跟AI合作會有什麼樣的優勢啊?」
「文組的訓練中包含語言跟溝通能力,盡管AI可以即時翻譯,但在跨文化溝通的理解上還是有所不足;文組找脈絡、規律,以及批判思考跟邏輯推理的能力也是很難超越的,尤其現在AI越來越強,更需要有人去處理倫理、人與科技互動的問題。
還有AI也許有能力寫出不錯的文案與小說,但還是不如真人寫出來的能打動人心;最重要的是,每個人要清楚自己到底有哪些技能可以轉用到不同產業去,再把這些技能用很具體的方式敘述出來,運用自己獨特的經歷,告訴別人自己能帶來什麼價值。」
--------------------
許多人有著「念文組很難找到好工作」這樣的刻板印象,或是「能力不夠念理組的才會去填文組」,認為文組生難以跨領域轉職。
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人文科系在傳統觀念上固然有其劣勢,但是在AI的浪潮之下,人文學科正在經歷著質變,與AI的結合放大了他們原有的優勢。
人文科系與AI結合的質變
傳統觀念通常將人文科系的優勢歸結於優異的溝通技巧、敏銳的人際互動能力、深厚的研究與分析功底;我在這裡舉出幾個科系的特點,以及與AI協作提升競爭力的可能性。
- 中文系:書寫與表達能力突出,善於精準掌握人心與細膩情感,但在求職市場上的需求不明確;AI大量產生內容的今天,能夠真正「打動人心」的溝通能力反而更顯珍貴,因為每個讀者的平均程度提升,對於優質文案策劃與品牌故事的深度需求也在增加。
- 歷史系:具備深厚的分析與研究能力,邏輯思維與脈絡理解清晰,但常被認為與市場需求脫節;在資訊爆炸的今天,其「脈絡化能力」與「趨勢分析能力」,在相關議題的聯想與AI協作分析下,能成為企業進行商業分析與風險預測的重要技能。
- 哲學系:批判性思考、邏輯推演極為突出,但普遍被質疑實務技能不足,難以立即轉換成職場表現;雖然AI有推出具推理能力的模型,但無法完全取代人類的倫理判斷與批判性思考,其對哲學思維的長期薰陶成為AI倫理設計、使用與管理的重要基礎。
如何盤點並強化可遷移技能
那麼文組的畢業生該如何掌握這波AI浪潮,將傳統「劣勢」轉化成新時代的競爭優勢呢?
必須先清楚理解自己的「可遷移技能」,例如溝通、協調能力、研究與分析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與批判性思考,這些都是各行各業中非常寶貴的跨領域資產。
將這些軟技能有效連結到特定產業需求上,尤其是AI時代急需的角色,例如產品經理、使用者體驗設計師(UX)、數位轉型、AI倫理相關職位等。
在媒合工作時,也要善用說故事的方式呈現自己的經驗,將過往的學術成就與職涯適應性轉化成具體的價值,來有效說服未來的雇主。
許多的研究顯示,AI將在未來的職場大量接管重複性高、規則性強的工作,且會降低很多技術的入門門檻,這時將是人文科系展現軟實力的最佳時機。
人文科系畢業生透過有效盤點、包裝與連結自己的可遷移技能,將能創造出更大的職涯可能性;這就是人文科系的質變,從傳統的弱勢定位,轉而成為AI時代下的稀缺競爭力。
朋友們,你也是人文科系出身的嗎?看了以上的探討,你是否也有思考自己在AI時代的優勢呢?留言跟大家一起討論。
#CarryKuoOnBoard
延伸閱讀
校園與職場銜接的調適之道—給新鮮人面對自我角色衝突的三個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