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為什麼別人的自律好像很容易?而我每次訂下的目標卻都維持不久、很快就放棄……」一位朋友一臉苦惱問道。
我也曾煩惱過一樣的問題,我回答:「首先我們得打破一個迷思,那就是自律並不是一個持續的狀態,而是一種會被消耗的能量,那些成功的人並不是有無限量的自律,而是有充電的方法,並且將自律用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很多人在一開始計劃的時候動力滿滿,想著要做一個很完美的計畫來執行,找了很多資料比較、對照,最後做出了一份自認為無懈可擊的計畫,卻因為前期花了太多時間,以及計畫的目標太過遠大,反而因為用盡了所有能量而沒有力氣執行;另外,為了避免自己自律能量消耗殆盡,必須要有充電或緩衝的方式,得幫自己建立一個系統。」
朋友眼睛一亮,繼續問:「真的!我好像花最多力氣的都是在計畫階段,那這個系統該怎麼建立呢?」
「要建立一個自律系統有幾個步驟,第一就是將大目標拆解為好幾個小目標,接下來針對這些小目標設計好容易執行的環境,比方說要建立運動習慣,可以把運動服或是運動器材擺在顯眼的地方,像我就把壺鈴擺在工作桌旁,工作的休息時間就可以舉幾下。
當環境設定好,這習慣就成為自動導航了,最後就要定時檢視壓力強度,並適度加強,讓自己有逐漸進步的感覺來強化動力;還有一點很重要,如果覺得獨自自律很困難,可以尋找有同樣興趣的團體,當有人可以一起討論一起前進時,就會覺得比較不辛苦了。」
--------------------
當人們在追求個人發展與職場成長時,自律是幫助我們達成目標很重要的關鍵,但很多人容易有的迷思就是認為自律是不間斷的,其實自律來自意志力也是一種能量,使用過度便會消耗殆盡,需要休息與回復。
既然我們知道了意志力並非取之不盡,當長時間高度自律後,我們的精力和判斷力會逐漸下降,如果能夠利用正確的工具與環境,就可以讓我們在達成目標的路上事半功倍,那要怎麼樣建立一個系統來幫助自己呢?
拆解目標、分解任務
一個大目標的成功絕不會只做一件事就可以取得,而是要累積無數個小動作,這即是專案管理中工作分解結構(WBS)的由來,透過將大目標逐層分解,變成一個個小階段、小任務。
同樣的道理,當我們要透過自律建立習慣時,也要將其拆解成幾個小步驟,讓每個小步驟所需的意志力更少,就更容易執行。
至於在制定目標時,大家可能聽過目標的設定要符合SMART原則,也就是要Specific(具體的)、Measurable(可衡量的)、Achievable(可達成的)、Relevant(和策略相關的)以及Time-based(有時效性的),這裡我想特別提到可衡量這一項,設定目標時,盡可能用數量來量化,因為數量比時間更具體,用時間的話很容易因為分心而浪費掉,但數量是固定的,如一天背20個單字比念10分鐘英文好、一天跑2000公尺比一天跑半小時好。
動態調整、持續改進
將大目標拆成幾個小步驟之後,剛開始難免還是會有覺得麻煩、有阻力的情況,這時就要想辦法讓這些小步驟更容易執行,如要利用跑步或是游泳建立運動習慣,不要等到運動前才準備服裝,前一天晚上就要將對應的跑服或泳衣整理好,並放在常用的沙發上或是電腦前,隔天看到已經準備好的器材,那運動的阻力就可以大大減少了。
當步驟、環境都設定好之後,這習慣就可以成為自動導航,當然也就降低了每次自律消耗的意志力,接下來要定時檢視強度,當習慣習以為常之後,我們可能會失去成就感,需要適度加強強度才能有逐漸進步的感覺,即使不間斷跑步只是從2000公尺進步到2500公尺,也是一個對自己的肯定。
像這樣利用PDCA循環(Plan-Do-Check-Act)中的Check來評估執行情況與效果,調整強度後再進入下個循環,使我們在每一次迭代後都能離最終目標更進一步。
還有一點很重要,如果覺得獨自自律很困難,可以尋找有同樣興趣的團體,當有人可以一起討論一起前進時,就可以延續自律的意志力。
自律的本質只是有限的精神能量,所以我們要幫自己建立一個系統來精打細算,用這個能量來建立長久的習慣並實現目標;也就是透過拆解步驟、設定SMART目標、運用PDCA循環不斷進步。
當習慣的養成不再完全依賴每日強大的意志力支撐,而是有一套良性運轉的自我管理系統當作靠山,所需的自律能量將大幅降低,我們才能有其他精力去追求下個成長目標,最終將為我們帶來可觀的成果。
朋友們,你們在自律路上走到哪一段了呢?還是有著心有餘而力不足的煩惱呢?
#CarryKuoOnBoard
延伸閱讀
你還在囫圇吞棗嗎?|用MoSCoW法分析優先順序讓學習不再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