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藥醫的...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我們的前總統蔡英文女士出訪歐洲,到了立陶宛。

通常政治人物的貼文我不會太留意,不過她參觀了立陶宛的新創農業科技Leafood。

我過去其實對這種「垂直農場」其實有點意見,畢竟我們誰都不知道,到底一天24小時光照下長出來的菜,會不會造成一些養分的含量發生變化之類的;不過也沒什麼證據證明有或沒有,所以就是keep my mouth shut就是啦。

不過,我的一位網友卻注意到蔡女士提到的數具有點兜不攏。

圖片擷取自蔡英文臉書

圖片擷取自蔡英文臉書

我當初看到只覺得,立陶宛的人是很少嗎?怎麼吃那麼少的菜。

但是我的朋友很認真的去算了:

看了一下立陶宛人口約280萬人,依其官方統計人均年新鮮蔬菜消耗69公斤(遠低於世衛建議的120公斤),算下來全國每日蔬菜需求為529公噸。這樣1000公斤四捨五入也至多是0.2%,怎麼樣都不可能到10%。或許中間有資料騰寫的錯誤。

我一開始看了一下,也沒想太多。但是他的貼文一直跳出來,最後我乾脆自己也算了一下,發現一天1000公斤大概是立陶宛一日蔬菜所需的0.19%。

然後我就想,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啊?

於是我就問AI,再怎麼算也不可能是10%啊。AI說,這個1000公斤的確是對的。

可是,10%實在太離譜啦。

然後,AI就說:

你要不要我幫你查清楚這個 10% 說法最早出自哪個來源,並追蹤它的上下文?

當然好啦!結果,這次AI沒有讓我失望,查到連結啦!

就在這篇新聞裡面,Leafood的老闆說:

"Lithuanians consume about 10,000kg of lettuce a day. As Leafood's farm is producing about 1 ton per day, that would cover 10% of the domestic consumption."

所以,一天1000公斤是佔萵苣(lettuce)的10%,不是所有青菜的10%,當然也不是所有蔬菜的10%啦!

我個人的感想是:介紹的人當然會讓自己公司的成績聽起來棒一點,所以就用了萵苣的10%而不是全部蔬菜的0.19%。

最後,我覺得像立陶宛這樣冬天很長又很冷的國家,垂直農場是真的蠻好的。至於臺灣,我倒是不覺得有此必要,畢竟這樣生產的蔬菜,就算不討論價錢,應該碳足跡也是很高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老葉報報
281會員
939內容數
主要介紹關於植物的新資訊,但是也會介紹一些其他的。 版主在大學教植物生理學,也教過生物化學。 如有推薦書籍需求,請e-mail:susanyeh816@gmail.com
老葉報報的其他內容
2025/05/06
不要看那些神職人員平常看起來SO慈悲、SO平靜,在1605年的教宗選舉發生過打鬥,根據當時目擊者與歷史紀錄的描述(例如當代教廷官員與日後教會史學家的筆記),這場選舉不只充滿政治角力,更是肢體衝突升級的經典案例。 這場選舉是天主教歷史上最戲劇化、最具政治張力的一次選舉之一。
Thumbnail
2025/05/06
不要看那些神職人員平常看起來SO慈悲、SO平靜,在1605年的教宗選舉發生過打鬥,根據當時目擊者與歷史紀錄的描述(例如當代教廷官員與日後教會史學家的筆記),這場選舉不只充滿政治角力,更是肢體衝突升級的經典案例。 這場選舉是天主教歷史上最戲劇化、最具政治張力的一次選舉之一。
Thumbnail
2025/05/06
今天要開始選教宗了,但是你知道之前曾經因為花了快三年才選出教宗,造成制訂了所謂的「限食」或「減餐」的規定嗎? 那麼,現在還有這個規定嗎?
Thumbnail
2025/05/06
今天要開始選教宗了,但是你知道之前曾經因為花了快三年才選出教宗,造成制訂了所謂的「限食」或「減餐」的規定嗎? 那麼,現在還有這個規定嗎?
Thumbnail
2025/05/04
臺灣的中藥行正在快速消失。根據統計,近十年中藥商數量大幅下降,一間間經營數十年的傳統中藥舖無人接手,但這不是單純的產業沒落,而是國家制度與專業認證體系聯手把一整個世代的中藥人才,趕出了醫藥的舞台。 臺灣長期以西醫西藥為尊,但是中藥行的沒落,損失的不只是藥物,還有文化。
Thumbnail
2025/05/04
臺灣的中藥行正在快速消失。根據統計,近十年中藥商數量大幅下降,一間間經營數十年的傳統中藥舖無人接手,但這不是單純的產業沒落,而是國家制度與專業認證體系聯手把一整個世代的中藥人才,趕出了醫藥的舞台。 臺灣長期以西醫西藥為尊,但是中藥行的沒落,損失的不只是藥物,還有文化。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精華重點: 1.颱風後適合食用的食材: 根莖類乾貨(如馬鈴薯、紅蘿蔔、地瓜) 菇類、海帶、水蓮、筍子 這些食材較不受颱風影響,保存時間長 2.颱風帶來的風險: 農田損失,影響食材供應和品質 搶收可能導致農藥殘留問題 3.有機菜的優勢: 颱風後價格相對穩定 健康且價差不大,是好的選擇
Thumbnail
精華重點: 1.颱風後適合食用的食材: 根莖類乾貨(如馬鈴薯、紅蘿蔔、地瓜) 菇類、海帶、水蓮、筍子 這些食材較不受颱風影響,保存時間長 2.颱風帶來的風險: 農田損失,影響食材供應和品質 搶收可能導致農藥殘留問題 3.有機菜的優勢: 颱風後價格相對穩定 健康且價差不大,是好的選擇
Thumbnail
今日看到網友在line群裡po麻豆文旦要整箱便宜賣。 南台灣蔬果需要大家齊心幫助農民建立家園。 不要相信媒體說菜價上揚亂買太貴的蔬菜水果。 颱風打爛蔬菜,菜商不要而已因為賣相不好擺在超市。。 請你們不要挑菜色了,這樣沒有幫助到農民,反而傷害農民。助長菜商圖利自己,賤價農民。。 現在是什
Thumbnail
今日看到網友在line群裡po麻豆文旦要整箱便宜賣。 南台灣蔬果需要大家齊心幫助農民建立家園。 不要相信媒體說菜價上揚亂買太貴的蔬菜水果。 颱風打爛蔬菜,菜商不要而已因為賣相不好擺在超市。。 請你們不要挑菜色了,這樣沒有幫助到農民,反而傷害農民。助長菜商圖利自己,賤價農民。。 現在是什
Thumbnail
料理夠懶,更能長久。烹飪的年資越久,越常簡單料理, 用有限的食材,滿足自己和家人的胃,日常幸福就在每一餐。 欠缺葉菜類的颱風天,買到金針菇、牛蒡、櫛瓜,搭配家裡常備的洋蔥、紅蘿蔔、乾海帶芽。點心是小旅行帶回來的無籽酪梨。在吃吃喝喝中,平安度過颱風天。
Thumbnail
料理夠懶,更能長久。烹飪的年資越久,越常簡單料理, 用有限的食材,滿足自己和家人的胃,日常幸福就在每一餐。 欠缺葉菜類的颱風天,買到金針菇、牛蒡、櫛瓜,搭配家裡常備的洋蔥、紅蘿蔔、乾海帶芽。點心是小旅行帶回來的無籽酪梨。在吃吃喝喝中,平安度過颱風天。
Thumbnail
柿外桃園農業生技股份有限公司透過獨家研發《SES超節能農產乾燥技術》,萃取台灣有機高麗菜,精煉出含維生素U及膳食纖維等成份之MIT高麗菜粉,經國立臺灣大學食品安全中心檢驗證實,可最大程度保留高麗菜的營養機能成份與食用價值,成功提升其膳食營養價值,將可被廣泛應用於食品、餐飲、保健市場。
Thumbnail
柿外桃園農業生技股份有限公司透過獨家研發《SES超節能農產乾燥技術》,萃取台灣有機高麗菜,精煉出含維生素U及膳食纖維等成份之MIT高麗菜粉,經國立臺灣大學食品安全中心檢驗證實,可最大程度保留高麗菜的營養機能成份與食用價值,成功提升其膳食營養價值,將可被廣泛應用於食品、餐飲、保健市場。
Thumbnail
柿外桃園農業生技股份有限公司運用自家研發「SES超節能農產乾燥技術/設備」,將天然蔬果食材經8小時乾燥脫水後,營養色澤不流失,且可在常溫下保存一年以上,符合「原型食物」之定義;除了可做人們食材、存糧外,因加工過程不需加鹽、色素、調味料及各種添加物,對寵物界是一大福音。
Thumbnail
柿外桃園農業生技股份有限公司運用自家研發「SES超節能農產乾燥技術/設備」,將天然蔬果食材經8小時乾燥脫水後,營養色澤不流失,且可在常溫下保存一年以上,符合「原型食物」之定義;除了可做人們食材、存糧外,因加工過程不需加鹽、色素、調味料及各種添加物,對寵物界是一大福音。
Thumbnail
吃素是吃素,愛吃菜是愛吃菜 這是兩件事,不能混為一談
Thumbnail
吃素是吃素,愛吃菜是愛吃菜 這是兩件事,不能混為一談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