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作者:ChatGPT
不要看那些神職人員平常看起來SO慈悲、SO平靜,在1605年的教宗選舉發生過打鬥,根據當時目擊者與歷史紀錄的描述(例如當代教廷官員與日後教會史學家的筆記),這場選舉不只充滿政治角力,更是肢體衝突升級的經典案例。
這場選舉是天主教歷史上最戲劇化、最具政治張力的一次選舉之一。當時的背景是歐洲兩大天主教強權——西班牙與法國——在教廷內部勢力的激烈對決。
1605年3月3日,教宗克勉八世(Clement VIII)去世。在這裡岔開講一下,這位教宗據說就是曾說「咖啡這麼好喝,不讓大家喝實在太可惜。」("Why, this Satan's drink is so delicious that it would be a pity to let the infidels have exclusive use of it.")的那位教宗(雖然這個故事無法證實)。當時的歐洲處於政治高張期,教廷內部的樞機主教分為親西班牙派與親法國派兩大集團。西班牙強烈主張由自己的支持者擔任教宗,並試圖動用「jus exclusivae(王室否決權)」,阻擋某些候選人。
當時的熱門候選人有法國支持的樞機主教凱薩雷·巴羅尼奧(Cesare Baronius),他是歷史學家,被視為改革派人物;另外還有樞機主教西爾維奧·安東尼亞諾(Silvio Antoniano)則被視為溫和的教宗候選人。
而西班牙大使與西班牙派樞機們極力反對巴羅尼奧當選,甚至準備動用否決權。
選舉發生在梵蒂岡宗座宮(當時選舉尚未固定在西斯汀禮拜堂)。在投票過程中,當巴羅尼奧票數快要過半時,西班牙派一位樞機突然起身高喊要動用否決權(即 jus exclusivae)。
這個舉動激怒了親法派的樞機們,認為這是外國干預教會內政。於是發生了激烈爭吵與肢體推擠,有記載說「甚至有揮拳與拉扯袍子的行為」。根據維基百科,當時外面聽到聲音,以為選出教宗了,於是就打開了大門。
最終,雙方都無法讓自己的候選人當選。
最後妥協選出了一位中間派人物:教宗良五世(Leo XI),他是教宗克勉八世的姻親。
然而,良五世僅在位27天就去世,成為歷史上在位最短的教宗之一。
於是又得再來一次次教宗選舉(1605年第二次選舉),最後選出保祿五世(Paul V),政治傾向親西班牙。
這次事件後,儘管沒有立即改革制度,但它成為後世討論外國勢力干預教宗選舉的經典反面教材,也突顯了「王室否決權」制度的爭議性,這項權利後來被多次限制,最終在1903年由教宗庇護十世正式禁止。
什麼是「王室否決權」(Jus Exclusivae)?
「Jus exclusivae」拉丁文意思是「排除權」或「否決權」,是指:某些天主教王國(如西班牙、法國、神聖羅馬帝國/奧地利)有權透過一名樞機,於選舉過程中否決某位教宗候選人。
這權利並不寫入教會法典,而是憑藉傳統與政治實力「默認存在」,教廷在實務上通常會勉強接受,以避免與強權對立。
當時擁有否決權的王室包括西班牙、法國以及神聖羅馬帝國(也就是後來的奧地利)。
通常是在選舉進行中,當某位候選人聲勢強勁,接近被選舉成功時;某位特定王國代表樞機會站出來公開宣告代表其君主「不接受此人為教宗」。
這時,該候選人即被迫退出,無法當選。
所以,這樣的干預方式如同在神聖選舉中丟出「政治核彈」。
在教宗選舉的歷史上,最著名的例子當然是發生在1605年。不過,1721年、1758年、1830年,也都有記錄王室否決造成候選人退選。
到了1903年,奧地利皇帝弗朗茨·約瑟夫一世又動用否決權,阻止樞機馬利亞·拉姆波拉(Leo XIII的國務卿)當選時,世界各國都覺得「天啊!又來了!」。
等到真的選出新教宗(庇護十世)後,新任教宗在1904年1月頒布法令《Commissum Nobis》,正式禁止任何王室或世俗勢力干預教宗選舉,否決權被明文取消。
從此,否決權正式成為歷史。
參考資料:
Wikipedia. Jus exclusivae.
Wikipedia. March–April 1605 papal concla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