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選舉之急急如律令:選太久?就餓肚子吧!——中世紀的選舉壓力法則

教宗選舉之急急如律令:選太久?就餓肚子吧!——中世紀的選舉壓力法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圖片作者:ChatGPT

圖片作者:ChatGPT

在中世紀的天主教會,選出新教宗是一件非常嚴肅、神聖,但是也可能會拖超久的事情。尤其是在13世紀,在教宗克萊孟四世(Clement IV)去世後,樞機們竟然整整花了快三年才選出接班人!這讓新教宗額我略十世(Gregorius X)決定:不能再讓這種事發生!

於是,在1274年召開的第二次里昂大公會議中,他頒布了一份名為《Ubi periculum》的憲令,規定了「選舉不出來就減餐」的懲罰制度。目的是強迫樞機主教們趕快集中精神、別拖拖拉拉。

這個制度的內容是這樣的:開選三天內無結果,每天只給一道菜;若八天後仍無結果,則每天只給麵包、水和葡萄酒。樞機們不得與外界聯絡,強制封閉選舉(conclave)。


後來在1276年由教宗若望二十一世(John XXI)廢除,但後來在歷史上多次被恢復與調整。

這套制度後來雖然被取消,但它奠定了後來教宗選舉制度的基礎,並首創了「幽閉選舉制」(conclave)的概念——直到今天,選教宗仍然是關在梵蒂岡西斯汀教堂裡進行的。

幽閉選舉是在1274年才正式制度化的

要知道,在1274年之前的教宗選舉並不是「幽閉選舉」(conclave)的形式。在中世紀早期,教宗選舉的形式比較鬆散,樞機們有時會分散居住、與外界聯繫,甚至受到政治勢力干預(例如神聖羅馬皇帝或地方貴族)。這種開放式的選舉導致選舉流程經常拖延甚久,甚至發生選出「對立教宗」的情況。

最經典的例子發生在1268年,教宗克萊孟四世(Clement IV)去世後,教宗寶座空懸達將近三年(1268–1271),因為樞機們遲遲無法達成共識。有一位樞機一直沒來,還有兩位樞機在開會中去世。這場選舉最後還是在地方政府干預下才強迫完成:義大利沃泰爾拉城的市民把樞機們關起來、拆掉屋頂、限水限糧,才終於逼出結果。


這個事件成了後來制度改革的契機。


而教宗額我略十世目睹這一混亂經歷後,在1274年7月7日的第二次里昂大公會議(Second Council of Lyon)中,將幽閉選舉正式制度化。他制定了《Ubi periculum》法令[1],明文規定:

  • 教宗逝世後,樞機主教們必須在十日內抵達指定地點,並開始進行教宗選舉(現在則是改為:教宗過世(或辭職)後的15至20天內展開選舉,具體日期由樞機團決定[2])。
  • 選舉必須在密閉空間中進行;
  • 樞機期間不得與外界聯絡;
  • 設有嚴格的食物限制;

這是「幽閉選舉制」(conclave)首次成為教會的正式規定。

事實上,1274年教宗額我略十世頒布的《Ubi periculum》雖然建立了「幽閉選舉制」與懲罰性限食規定,但它幾年後就被若望二十一世廢除了,而後的歷史發展呈現「一再恢復、一再修改」的狀況。

1294年,教宗塞萊斯定五世恢復部分幽閉選舉規定,但是他本人在選上後不久就退位。

到了1351年,教宗克勉六世強調封閉選舉的重要性,於是又恢復了幽閉選舉,但是並沒有恢復食物懲罰規定。

因為1517年馬丁路德發起宗教改革,批評贖罪券、教會貪腐、教義錯誤。這造成新教迅速擴散,大量信徒出走天主教。於是教廷在1545–1563年之間,召開特利騰大公會議(Council of Trent)來回應改革派批評、澄清信仰教義並改革教會內部腐敗。

雖然並沒有更動教宗選舉的制度,但是對未來選出的教宗的道德、神職專業要求更高。另外,也讓「王室否決權」變得更制度化。(另文討論)

而1799–1800年間的教宗選舉,因為遇到拿破崙戰爭所以無法在羅馬舉行。但是,並沒有實行「減餐」。

最後,在1903年,教宗庇護十世明令禁止外部勢力干預選舉(如皇室壓力),使「王室否決權」正式走入歷史,但是並沒有恢復任何食物懲罰措施。

所以,歷史上並沒有明確廢除「減餐」或「只給麵包和水」的懲罰性規定,而是在近代教宗選舉改革過程中「默默淡出」。

現在的教宗選舉雖仍採「幽閉選舉」,但不再有任何形式的飲食壓力;樞機主教們在選舉期間住在聖瑪爾大之家(Domus Sanctae Marthae),配有膳食與空調。

想到現在很多臺灣的研究生都得準備豐富的點心給口試委員,額我略十世真的是個狠人!

冷知識:

幽閉選舉「conclave」這個字本身來自拉丁文 cum clave,意思是「帶鎖的」,象徵選舉期間樞機主教們要被鎖起來,不讓外力干預。


參考文獻:

[1] Wikipedia. Ubi periculum.

[2] 1996年,若望保祿二世頒布新版《Universi Dominici Gregis》。考慮到有些樞機主教位置偏遠以及教宗的葬禮安排,所以將教宗選舉日期推遲到前任教宗身故/辭職後15-20天。


avatar-img
老葉報報
192會員
599內容數
主要介紹關於植物的新資訊,但是也會介紹一些其他的。 版主在大學教植物生理學,也教過生物化學。 如有推薦書籍需求,請e-mail:susanyeh816@gmail.com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老葉報報 的其他內容
臺灣的中藥行正在快速消失。根據統計,近十年中藥商數量大幅下降,一間間經營數十年的傳統中藥舖無人接手,但這不是單純的產業沒落,而是國家制度與專業認證體系聯手把一整個世代的中藥人才,趕出了醫藥的舞台。 臺灣長期以西醫西藥為尊,但是中藥行的沒落,損失的不只是藥物,還有文化。
我不知道臺灣是不是濫用與誤用智力測驗以及智商最嚴重的國家,但是我的確發現這兩個詞一天到晚在網路上出現。 而且,這兩個詞的出現常伴隨著明顯的歧視。例如,「沒有通過智力測驗」、「智商太低」或者是「小腦袋」。 因此,我去做了一點功課。
最近有位中國附醫的醫師投書到Lancet說「臺灣醫療即將崩潰」。 Lancet的投書出來沒多久,陳志金醫師就指出,裡面有一個嚴重的錯誤。 將重症插管病人中Omicron的占比,當作死亡率。 醫院也在第一時間出來說已去信更正。 卻沒想到,有人出來護航...
臺灣的中藥行正在快速消失。根據統計,近十年中藥商數量大幅下降,一間間經營數十年的傳統中藥舖無人接手,但這不是單純的產業沒落,而是國家制度與專業認證體系聯手把一整個世代的中藥人才,趕出了醫藥的舞台。 臺灣長期以西醫西藥為尊,但是中藥行的沒落,損失的不只是藥物,還有文化。
我不知道臺灣是不是濫用與誤用智力測驗以及智商最嚴重的國家,但是我的確發現這兩個詞一天到晚在網路上出現。 而且,這兩個詞的出現常伴隨著明顯的歧視。例如,「沒有通過智力測驗」、「智商太低」或者是「小腦袋」。 因此,我去做了一點功課。
最近有位中國附醫的醫師投書到Lancet說「臺灣醫療即將崩潰」。 Lancet的投書出來沒多久,陳志金醫師就指出,裡面有一個嚴重的錯誤。 將重症插管病人中Omicron的占比,當作死亡率。 醫院也在第一時間出來說已去信更正。 卻沒想到,有人出來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