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一種熟悉的挫敗感?
你明明很努力,但問題總是繞一圈又回來。
換了方法、改了流程,甚至加倍努力了,卻還是碰上類似的誤會、重演一樣的卡關。
有時你會懷疑自己:「是不是我不夠好?」
但更多時候,你只是太習慣一種看不見的「老模式」——
這些模式不會大聲警告你,也不會在報表裡出現,
它們只會默默地,在每次壓力來臨時,悄悄啟動。
這些讓你「走不出老路」的慣性,我們稱為:
💥 R.I.S.K. 四大主觀慣性
它們不是壞人,但如果你不認出它們,它們就會悄悄決定你的人生走向。

🧠 為什麼我們這麼難察覺卡點?
因為它們不會讓你痛到叫出來,而是讓你麻到不覺得奇怪。
你以為自己只是忙、只是累、只是臨時失常,
但其實,那是你「自動導航」上身,把自己帶回了同樣的處理模式。
久了,你甚至會以為:「我就是這樣的人」、「這就是我做事的風格」。
💬 真正困住你的,從來不是問題本身,而是你無意識地選擇了重複老解法。
🔁 R – Repeat|老路重走:越熟悉,越無法突破
你有沒有發現:你老是在某個環節出錯?
不是因為技術不好,也不是態度不夠認真,
而是你總在類似的情境中,走出一樣的反應軌跡。
可能是:「事情一變複雜,你就急著自己扛下來」;
或是:「一被質疑,就下意識地縮回保守做法」。
這些慣性反應來自過去的成功經驗,
但你沒發現——那套方法,早就不適合現在的你。
📌 重要提醒:「當你只會複製過去,未來也只會重播現在。」
🙈 I – Ignore|視而不見:裝沒事,其實壓力還在累積
你心裡其實知道,這個簡報的邏輯有問題,
你感覺得出來,團隊裡有個氣氛在發酵,
你隱約察覺,有個細節沒弄清楚可能會出包……
但你沒時間處理,或者,你心裡默默想:「應該不會出大事吧?」
這些「略過」與「先不要想」的選擇,
是人在面對不確定時的自然逃生機制。
但你知道嗎?
你跳過的部分,會在下一個轉彎處,以更大的力道反撲回來。
📌 重要提醒:「你不看的地方,最容易變成你的盲點與破口。」
📦 S – Stack|層層堆疊:每件小事都沒說,但你累了
每次開會,你忍下來一句話;
每次衝突,你都告訴自己「算了就好」;
每次小錯誤,你選擇自己悄悄補救,不想再多解釋。
這些「沒說出口的話」、「沒處理乾淨的情緒」、「沒真正釐清的壓力」
看起來好像都過了,
但其實,它們只是被你一層一層地疊起來了——
等某一天,一件小事,變成最後一根稻草。
📌 重要提醒:「你不是突然崩潰的,你是一次次忍耐到失去感覺。」
🎓 K – Know-it-all|我早知道:讓你錯過學習與翻轉的門口
你是不是也曾這樣想過:
「這種情況我很熟了」、「他們一定又是那一套」、「我早就知道會變成這樣」?
這些句子看起來像經驗,其實是你對未知的防備。
你不是真的了解,你只是怕再一次看錯、信錯、做錯。
於是你用「我早知道」包裝自己,把成長的門偷偷關上。
我們總以為「懂了」能保護自己,卻沒發現,它也隔絕了新可能。
📌 重要提醒:「以為懂了,是最容易錯過真正轉機的時刻。」
🔍 結語:不是你不夠好,是你太習慣撐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 R.I.S.K. 慣性。
它們出現在你最熟練的時刻,也藏在你最心累的地方。
與其一再自責「我怎麼又這樣了」,
不如給自己一個提問空間:
- 我是不是又在走舊路了?(Repeat)
- 哪個部分我選擇先忽略了?(Ignore)
- 有什麼情緒、疑問或責任,我一直往內吞?(Stack)
- 有沒有可能,我那句「我知道」反而讓我錯過真正該知道的事?(Know-it-all)
這些提問不會馬上改變你,
但它們會開始鬆動你內在那條老路上的繩結。
成長,不是做更多;而是看見自己正在重複什麼,然後,選擇不再走回頭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