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從制度上來說:教師資格 ≠ 教育熱忱
在多數國家,成為老師往往需要通過一系列的考試與訓練,這當然代表了一定程度的「知識水準」與「教學技巧」。但這也意味著,有些人是為了「一份穩定的工作」而進入教育體系,不見得真的熱愛知識或教育。
所以,有些老師確實是知識豐富、能引導學生思辨;而有些人則是靠「照本宣科」度日,熟練於流程與考試制度,但對課本以外的世界毫無興趣。
二、會教 ≠ 知得多,知得多 ≠ 教得好
一個人可能學識淵博,但不見得能把知識說得簡單、清楚。而一個人可能知識有限,但如果有教學技巧與對學生的敏銳度,也能激起學習動力。教育從來不只是「輸出資料」,更是對人的理解與引導。三、傳統教育容易養出「制式老師」
傳統教學著重「標準答案」、「考試導向」,這讓許多老師習慣了重複教材、不問為什麼,只要學生記住就好。這種環境下,「會照本宣科」反而變成一種「效率」,不被鼓勵去提問、延伸、懷疑。
但真正優秀的老師,會敢於超越課本,說出「這題雖然這樣教,但你可以試著這樣想…」
四、學生的視角也會影響觀感
有時候學生覺得老師「很會照本宣科」,也可能是因為自己還沒準備好接受抽象思辨,或是課堂氣氛壓抑,老師無法自由發揮。換個場合,可能你會發現這位老師其實懂得很多,只是被框在系統裡而已。
小結
不是所有老師都是真正熱愛教育的人,也不是所有會說話的人都能教人。
你遇到的老師,可能是各種組合的混合體:有些知識豐富卻無趣;有些表面冷漠其實深藏洞見;有些真的只是拿教科書唸稿,但也無意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