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不是營養建議,也不是科學指南。
我們只是在記錄——那些年,我們選擇相信的都市型幻覺。❞
「貝果這麼硬,應該不太胖吧?」
我朋友這麼說的時候,正咬下一口爆餡的鹽味奶油貝果。
他咀嚼的樣子看起來很努力,像在進行什麼儀式感很重的斷醣計劃。
「比蛋糕健康啦,又沒加糖,咬起來也很有飽足感。」他補了一句。
我點點頭,同時默默查了一下熱量表—— 一顆黑糖麻糬貝果,約莫落在450大卡。
「那這不就等於是貝果版滷肉飯嗎?」我問。
「不一樣啦,這是低油健康版本,我都沒加花生醬你有看到嗎?」
他舉起手裡那顆「全裸」的鹹奶油口味貝果給我看。
我還想再說些什麼,他已經進入第二顆:「這是格蘭諾拉+乳酪,真的比較清爽。」
我們的對話就這麼持續著,從貝果的口感,聊到澱粉的罪惡感,再延伸到「甜的比較容易胖還是鹹的比較可怕」。
某天我在辦公室冰箱看到 12 顆貝果,口味從鹽奶油、抹茶紅豆到楓糖核桃應有盡有,
冰箱門上還貼著一張便條:「週五請提前退冰」。 我突然理解了——這不是早餐,這是信仰。
有一次家族聚餐,親戚端出一條鹹蛋糕。
他自豪地說:「這種現在比較健康,沒有傳統那麼油喔。」
我原本以為會是熟悉的肉鬆+油蔥味,結果切開一看,裡面居然是——奶油餡。
口感濃厚、味道鹹甜交錯,完全不像傳統鹹蛋糕,倒像某種披著台式記憶皮的法式吐司。
「現在比較少人吃肉燥啦,太油,所以改成豬油拌奶油,口感比較滑順。」
他說這句話時,旁邊的人都點頭稱是,還有人說:「嗯~比較不膩。」
那一刻我突然懂了:
我們不是吃得更清淡,而是吃得更文雅。

古早味蛋糕的轉職路線- 我們不是少了熱量,是換了一種胖法。
社群上,也是一樣的風景。
打卡照是乾淨的橫切面,疊著酪梨、生菜、一點點雞胸。 文字說:「今天吃得好乾淨~」
團購頁寫得像營養聖經:
- 「低糖配方,吃得安心無負擔」
- 「飽足感滿分,不怕嘴饞失控」
- 「無奶油、無罪惡、全靠嚼勁」
但我們都知道,它只是把甜點穿上了貝果的皮,然後我們選擇相信。
後來我問他一句話:
「所以你吃貝果,是為了健康?還是為了給自己一個『沒吃蛋糕』的理由?」
他沒回答,只是靜靜地看著手裡那顆快吃完的黑糖麻糬貝果。
然後又打開袋子,拿出第三顆。
「我覺得…至少比珍奶健康吧?」
我沒再說話,也打開了我的那一顆乳酪貝果。
回家的路上,我想了一下。
我們不是為了瘦身,而是為了「在不瘦的時候也能安心吃」。 健康不健康,有時候不在成分表,在心理暗示。 就像哲學不是答案,而是人類掩飾選擇的藝術。

請給我來一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