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暖化使得熱浪頻繁且嚴重,約有70%勞動力面臨極端高溫威脅。特別是沙烏地阿拉伯、伊拉克、伊朗等國家經常出現極端高溫。根據2024年至2025年的氣候數據,全球氣溫持續刷新歷史高點,沙烏地阿拉伯等地區因極端高溫和乾旱,高溫風險極大。
乾燥環境下的耐熱極限
在極度乾燥的空氣中,健康的成人可以在攝氏120°C的環境下停留約15分鐘,體溫仍可維持正常,但會感到極度不適。
人體在裸體下,能忍受的快速升溫極限約為210°C;若穿著厚重衣物,極限可達270°C。不過這僅限於短時間且乾燥的情況。
潮濕環境下的耐熱極限
當空氣濕度高時,人體主要的散熱方式(流汗蒸發)會受阻。即使氣溫僅48–50°C,人體也只能忍受很短時間,因為汗水無法蒸發,核心體溫會迅速上升。「濕球溫度」達到35°C時,即使是健康年輕人也只能存活約6小時。人體正常體溫約為36–37°C
當核心體溫超過40°C時,已屬危險信號;超過42°C時,中樞神經系統會嚴重紊亂,體內蛋白質變性、凝固,可能導致不可逆的器官損傷甚至死亡。活細胞的最大耐受範圍約為0°C至45°C,但人體核心溫度若高於41°C,只能短時間內忍受。
人體能承受的最低核心體溫約為14.2°C,低於此體溫基本無法存活。
在乾燥空氣中,健康成人可在零下62°C的環境中短暫停留,但時間不能太長,否則會導致嚴重凍傷甚至死亡。在水中,由於水的導熱性遠高於空氣,人體在0°C的水裡未受訓練者可在幾分鐘內失去知覺或死亡;即使受過訓練者,也僅能維持數十分鐘。水溫若為10°C,普通人可在水中待約1小時;20°C則可超過一天,但仍無法長時間忍受。
當核心體溫降至約32°C以下,會進入中度低溫狀態,出現顫抖、意識混亂、心律不整等症狀。當體溫低於30°C時,心臟會變得極度不穩定,極易發生致命性心律不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