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階,情緒層次,處境是生態資訊界,所受制約為緊張壓力系統、未竟事物,白話點,就是受到自己想主動去完成卻尚未去做的內在壓力所制約,因歸屬之需求而採取行動,心態是自私階段(這也是愛的起始階段)
容易被當成自私自利的第三階
第三階,為自己而行動,依自己所願而活動,考慮自己想要什麼,需要什麼,屬於什麼,成為什麼,追求什麼,因凡事以自己為出發點為考慮,故為自私階段。
第三階,確實也常會被旁觀者說是「自私自利」。
在「不自私」者眼裡,這些只考慮自己的人確實是「自私」,也會是不自私階段者道德圈養與道德改造的一大目標。
不過,與初階不同,第三階不容易被不自私階段者的道德枷鎖所圈養。
初階的本能階段是沒有自己,所以容易洗腦、煽動、利用、改造,有心人士亦可將初階者聚集打造出盲信者集團,驅使成員搞些不可明說的大小怪事。
某些本能階段者乍看衝動行事,其實也沒多想自己行為的意義與影響,所以不算「自私」。
只是看起來像「自私」,但很多行為沒有考慮「自利」作用,僅是主觀認知上被教育大家都是這麼做就跟著做了。例如「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競爭就是適者生存」的想法就是初階者的主要流派。
本能階段者,只是看起來像「自私」,實際上只是循著別人所教的規矩與教條去做的乖寶寶而已。
嗯,較會逞兇鬥狠製造慘劇的乖寶寶。例如有些鬧出事時有家長會跳出來哭喊他平時都是很乖的,乖寶寶。
第三階的自私階段者與初階本能階段者不同。雖還不明顯,但已有初步形成的自己存在,或已有摸索自己存在的想法。
儘管尚不成熟,寶寶學步中,最少寶寶開始走路了。
由於有「自己」存在,故觀念與想法、行為與作風若與「自己」有衝突,就不太容易妥協對方的道德律勸說或道德綁架。
如此,在不自私階段者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成見曲解下,第三階的自私階段者就容易被視為「自私自利」,只顧自己的一群敗類。
第三階的歸屬需求
第三階,因處於摸索自己、嘗試自己的階段,關於自己的訊息都尚未定型成案,故會追索這世間已有的類型、團體、文化、風格、品牌、偶像、運動、思想、意識型態及政治理念等,試圖嘗試探索自己歸屬什麼,認同什麼,也會追求被認同,被歸屬於什麼,所以第三階的自私階段者會有歸屬需求。
然後,經過不斷嘗試新的歸屬經驗,抵抗不斷批評的道德蔑視,甚至去做了些自己認為可能會造成環境或他人麻煩的行為,藉此來檢視自己是否真正的想要這些,並同時照顧及觀察自己浮現的真正感受是什麼後,關於自己是什麼,想要什麼,需要什麼,及想要成為什麼就會逐漸成形,也可累積升階的經驗值。
直到漸漸地,歸屬需求變得不是那麼重要,也不太需要使自己歸屬什麼來認同自己。
自己能認同自己本身,自己能認同自己累積的經驗,又因自己做出選擇,且得到自認是好結果的成果,因而累積出對自己的自信,以至於認識自己,照顧自己,爭取自己自認為應得之權益也會慢慢地得心應手。至此,關於自己是什麼存在,自然會逐漸形成主觀的個人想法。
到了這種程度,就是快升級到第四階了。
是快了,還差一點。
自私階段的升級條件
因關於自己是什麼存在已累積出屬於自己個人的主觀想法,所以容易發現生活中有不少人其實對於自己是不清不楚的,是迷迷糊糊過生活的。這時,如果獨善其身,繼續活在自己的主觀美好中,不干涉他人,就可以永遠停留在第三階。
各人自掃門前雪,管它前街火連天,自己飽自己好自己活得自在又逍遙,何必干涉別人想過得如何呢?自找麻煩。
倘若心態無法接受這樣的「獨善其身」,覺得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便開始干涉那些沒有活出自己的他人(尤其是親近的人),想要分享自己的經驗給對方,讓大家都可以得到與自己一樣的自信與人生,那麼,就準備去撞壁吧!
去給予及分享自己經驗後,必然會發現每個人心境程度上的差異,還會發覺每個人都活在各自的主觀中,即使對方生活過得相當不好,依然可感受到每個人各有一套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並用這套三觀抵抗一切試圖要他做出任何改變的任何事物。
有時你贏了,他不爽,找機會再來討戰,戰到你懷疑你自己的三觀。
有時你輸了,你不爽,找機會再去挑戰,戰到他懷疑他自己的三觀。
不料,這邊勝負未定,下個勝負又開新局,再來一個旁人繼續挑戰,又是一套全新三觀的戰鬥,或一套全新恥辱的開始。
如此來來回回,批來判去,這些三觀壁壘的種類撞多了,就會撞出領悟。
領悟這世界的多樣性、多元性與包容性,感慨自己過去活在自己的主觀中,殊不知這世界原來還有這麼多套各有千秋、各成功名、各顯成就的有用想法與經驗值得探討與深究。
到此,自己將會感知到,與過去以往主觀認知中,一個完全截然不同的真實世界於自己的生命中充分地展開。
這份感受的深刻與落實,就代表已可升級到第四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