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階的安全需求
人的感官有其極限,意識的關注能力也無法做到像電腦顯像儀那種環境掃描的鉅細靡遺,但處於第二階,關於訊息的感知能力確實會有所提升。
例如初階得罪別人不自知,二階得罪別人就不會無所覺察。初階的升級二階的關鍵是「有自覺」,所以得罪別人後,對於自己的行為自然會有自覺。
那麼,是什麼訊息引動「自覺」?
人與人的交流,除了可見可聞的訊息交流外,不可見不可聞的訊息交流最多的,就是情感。
二階者,得罪人後有自覺,是因感知到環境的氛圍有所變化。
是感知到了環境中的情緒變化。
環境中群體交流的訊息何其多,詳加分辨何其難辦,所幸人類的感知能力除了五識(眼、耳、鼻、舌、身)外,還有個第六識的意識(佛教的唯識學)。
有時,我們會說在環境中意識到些什麼,感覺到些什麼,直覺有什麼東西在,就不是五識感官的功能所能辦到的。
初階時,五識的作用較大,意識作用不大,所以對環境中的氛圍,流動的情緒能量感知能力沒有得到發展空間,故容易陷入自己的情緒,又忽略別人的情緒。
二階後,五識的作用仍在,意識的作用則變強了,所以對環境中的氛圍,流動的情緒能量感知能力有了運作的基礎,因而開始成長發展。
副作用是,這份強化不僅可能導致自己陷入自己的情緒中,還會被別人的情緒左右。
是故,二階者,所受制約是生理訊息及能量,亦可說是受情緒所制約。
處於這種不安定不確定,訊息又多又複雜的心境中,對於人與人之間情緒變化感知的敏感度還獲得提高,導致心境常被可知或不可知的訊息影響,心情常處於忐忑不安波湧不定之中,因而有了追求安穩、安定、安心、安逸、安全之嚮往,故,二階不自私階段者有追求安全需求之明確需要。
不自私階段的心理特徵
「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凡事以和為貴,衝突能免則免,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生活安定社會安穩最為重要,繁雜破事特立獨行皆不可取,此乃不自私階段的標準心境。
可惜,這類行事原則要求的修養極高,要有明晰自知之智慧與堅定不移之信念的扎實靈魂方能適應良好,才不會產生生命力被削減的腐蝕作用。
這類原則的適用者,至少需要是第七階滿級的心境,對於僅在第二階的不自私階段,其手段見識與心靈肌肉都缺乏的狀況下,秉持此行事準則只會消化不良,心神腐蝕,志氣閉結,思想萎縮,日積月累地壓抑自我、否定慾望後,精神也終將衰竭萎靡,生機消散,淪為可有可無的生命廢棄物。
或者,變成「偽無助」的無能者。
只要表現無能為力,表現委屈無助,表現弱小平庸,讓周圍的人看的都急了,就會吸引許多看不下去的人出手幫忙解決他的無助、無能、平庸而無力解決的問題。
事情是別人主動去解決的,出事也該由出手的人負責,自己安全又無辜。
久了,成習慣,就會成了真無助的無能者了。
更甚之,不斷退讓不斷隱忍的壓抑心態,還會形成「怎麼只有我去承受」、「怎麼都是我在忍讓」、「怎麼犧牲的都是我」的扭曲心態。
這時會有兩種行動:一種是自憐悲苦自我犧牲自認高潔自我安慰的繼續忍退龜縮,一種是埋怨世間不公不平不道德,正義不張仁義不顯,繼而展開對他人的道德勸說或道德勒索或道德綁架,以及支持道德立法或道德群毆或道德行兇或道德滅族。
對,是「支持」。
二階的不自私者本質上是順從群體的,不會去主導激進的觀念與做法,畢竟風險大又有違安全需求之滿足。
但只要有人做主導,群體有一定規模,經判斷參與的事後風險小,有上頭承擔責任或自認不用承擔賠償,就會開始搞些小動作,或義無反顧的投入那些殘害他人(但自己不認為有殘害的意圖,是順勢而為趨勢所迫識時務者為俊傑)的活動。
這些行為的背後,都是為了滿足那份自認為這樣會更安全的安全需求。
聽過周圍有人這麼說嗎?
「我都是為你好」。
「你不這麼做一定會後悔」。
「我都做了這麼多你怎麼還不接受」。
「做人就是要分享、要合群」。
「賺了不少錢嘛,就請個客讓大家都一起高興」。
「他賺那麼多,怎麼捐那麼少」。
「他怎麼可以這麼沒愛心」。
「做好事怎麼可以收錢」。
「我雖然有錯,但你就完全沒錯嗎?」
「你這麼厲害,多做一點會少一塊肉嗎?」
諸如此類的類似言語,聽過多少呢?
這類的話,有時初階者也會說。但初階者只是跟著大家說,說過也忘了,說的當下在說什麼,也不一定知道,追問說過的話是什麼意思還會一問三不知,追問多了還會發脾氣。
二階者,則是有自覺的,有想過的,有些還是有預謀的,是想分好處的。
可惜,這份內心的安全需求是外求的,是依賴的,既追求依賴者提供的安全感,也追求自己成為被依賴者的肯定感。
依賴與被依賴的互利共生關係,這是第二階不自私階者的顯著心理特徵。
不自私階段的升級條件
二階不自私階段者,是自我生命發展的放棄者,不僅自己放棄發展,也會要別人放棄發展,或是要求別人去做能讓自己認同的發展,只為了能讓自己感覺安全安定與安心。
例如叫兒子去考軍校或公職,讓自己不用擔心兒子未來也不用擔心兒子沒錢養自己的未來。
在這層認知上,安全需求之滿足的追求,除了基本生存需要的生理安全外,追求內心的安全與安定,都註定是悲劇。
不僅自己是悲劇,也是別人的悲劇。
不過,不管是不斷隱忍退讓後終成生命廢棄物的命運,還是依賴與被依賴的互利共生關係,最後都有個極限。
生命廢棄物會較快到極限,假若沒有自殺或自毀等死,就會物極必反。
互利共生關係較慢到極限,要依賴與被依賴的關係破碎至無法修復後,再次投入下一段互利共生關係,然後再破碎,又再投入,再破碎,如此循環多次後,安全需求就會漸漸難以得到滿足感。
尤其是經歷過那麼多次的關係破碎後,卻看到別人不忍讓不退縮不放棄不依賴不妥協又不壓抑的做自己,且生活居然又過得愉快愜意充滿歡笑之後,原本滿足那份安全需求的想法就會漸漸垮了。
此時就要恭喜了,累積的經驗值足夠升級了。
經過初階本能階段沒有自己的瞎闖,接續二階不自私階段忽略自己的瞎孬,總算可以發現自己原來長期以來都沒有好好照顧過自己的感受。
當感受到想要好好照顧自己,想去了解自己喜歡什麼,重視什麼,想探索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是什麼樣的存在,適合什麼,有什麼興趣,想過什麼生活,想怎樣活著,並開始採取行動時,就可以晉升第三階。
二階升三階,說難不難,說不容易,還真的有人會困在這個心境幾十年無法掙脫。
第二階,是不自私階段,因是「不敢自私」,所以強迫自己要去顧慮別人,為別人付出,所以升級關鍵也容易,只要「敢自私」,敢「為自己付出」就行了。
敢嗎?「為自己付出」這件事?
如果敢,「有自覺」地敢在人際關係與環境壓力下做出「為自己付出」的選擇,並開始行動,就可直接升到第三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