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階,生理層次,處境是群體共識界,所受制約為生理訊息及能量,亦可說是受情緒制約,因安全之需求而採取行動,心態是不自私階段。
二階,因有自覺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不能只顧自己,故是不自私階段。
不自私,乍看之下是美德,但這裡的不自私是因為「有自覺到對別人造成麻煩或給自己帶來麻煩」的不自私,所以是一種基於恐懼及愧疚情緒作為動力的「不敢自私」之表現。
八階有八界
二階一開始,有個觀念要先建立起來。
初階是意念層次,有生理需求;二階是生理層次,有安全需求。
晉級到第二階時,不代表第一階的需求就會消失,而是每升一階就會多一種需求,這兩種需求會同時存在。
升二階就有兩個需求同時存在,升三階就同時有三個需求,四階就四個,到了第八階就會有八個需求同時存在且都需要去滿足。
只是執行序位上有了變化而已。
處於第二階是安全需求,若第一階的生理需求是迫切的需要水分、食物、空氣等與生命存續危機息息相關的急迫性需求,那生理需求自然會與安全需求重合一併滿足。
但若第一階的生理需求是——那東西是限量商品不買不舒服、那個人很欠揍不揍不舒服,那地方很吸引人不去不舒服之類——的生理不舒服之感受,尚在初階者很容易就會順著慾望去滿足需求,已升至第二階者則會暫且壓下這類不舒服的生理需求。
二階者會先觀察評估那東西買了,那個人揍了,那地方去了是否會有其他影響人身安全或造成後續麻煩難收拾的情況,在確認安全需求滿足無虞後,才會去執行尚未被滿足的生理需求。
然,因初階的生理需求與二階的安全需求同時存在,亦代表初階的情結原型界與二階的群體共識界也同時存在。
……如此陳述有誤差,應該說八階的環境總體早先於人類誕生之前便已存在,僅是人類誕生時根據物種特性由環境總體分出適用於人類的八界,換個物種就不一定了。
所以該說,因為升為二階後,意識中所能感知的八界界域比初階多了一界,等於視野拓寬了,眼界提升了,感受到的世界變大了,對自己造成影響與刺激的訊息也變多了,光滿足一個生理需求已經不夠不行了,所以要滿足的需求就多了一個。
八階的八界,即使沒有感知,不代表不存在,也不代表不受影響;只有升階後能感知到該界存在,方能針對該界所帶來的影響進行化解或處理。
群體共識界的「共識」與「群體」
人類的群體共識界,是專屬人類這個物種的界域。
或說每個物種都各有各自專屬的群體共識界,人類有人類的,鳥類有鳥類的,魚類有魚類的。
二階,是人之生理層次,處境是群體共識界。
人之生理的產生,乃由人之意念所出,即構成人類最初的細胞在人類此物種尚未存在前,認知到所處環境的危險,因而產生的「我想活下去」的生存意念,在經過數十萬,也可能上億年的歲月,細胞與粒線體結合,細胞又與細胞構成「群體」,群體又與群體結合成肉體,各群體各居其位各司其職,如肝細胞群體、肺細胞群體、心臟細胞群體、腦細胞群體、免疫細胞群體等,眾多群體分工合作運作肉體,共同達成最初細胞的「我想活下去」的生存意願,這才有我們熟悉的人之生理的產生。
「我想活下去」的生存意願,就是眾多群體運作的共識,故人之生理層次的處境是群體共識界。
而論文中沒說的是,群體共識界的「群體」並非單指人類物種這個群體,而是包含植物、動物、微生物、細菌、能量等人類感官可覺知難覺知、不可覺知完全無法覺知的各類群體之總稱。
常識可知,人之生理本就不可能獨立於環境之外存活,構成人類的群體與其他物種之間的群體交流連繫也屬平常,但因論文的探討焦點在人,在以人之生理探究出群體共識界後,後續就不適合繼續說明了,以免超出了論文中人之生理論述範圍。
現在,是由人之生理層次的群體共識界開始說明,所以就得提到人類生理的群體共識界之處境,乃是範圍更大,涵蓋各類物種群體的大群體共識界。如地球這個大群體共識界。
人類此群體,乃這個大群體共識界中的一員,是構成群體之一。
但共識都是一樣的,都是「我想活下去」的生存意願。
不過各群體對於「我想活下去」的生存意願的詮釋與表達方式不一定會相同。
例如:野生動物執行「我想活下去」的生存意願時會佔領並保護固有棲息地,植物執行「我想活下去」的生存意願時會讓種子散播傳遞開枝散葉,人類執行「我想活下去」的生存意願時,心境低階者會侵占與搶奪既有資源,心境高階者會建設與開發既有資源。
就這樣,地球生活的各群體同一共識又各自表述,群體與群體間難免衝突。
在地球這個大群體共識界中的環境汙染與資源衝突就不談了,已是常見的課題。
肉體自身體內的各群體為了生存,也會有衝突的時候。
中醫調理的內容較有這方面的觀念,例如肝火過旺剋到腸胃消化導致口臭。
細胞層次的資源搶奪,最典型的則是癌細胞強佔正常細胞的營養壯大自己。
群體與群體間的訊息交流量非常大,如身體細胞與細胞之間,身體與外界群體之間,以及身體與不可見不可知的群體之間,小至生物光、磁場、電波,大至肢體動作與聲音傳播,甚至隱晦的圖騰意象等,訊息持續不間斷的一直交流中。
所以,群體共識界不是個安定的界域。
這也導致了二階者的根本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