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本次很榮幸能受遠足文化邀請,為此書撰寫心得,也希望未來台灣的朝鮮半島、韓國研究相關書籍能更加豐富。
近年來,隨著韓流崛起,韓國歷史劇、歷史電影在台灣蔚為風潮,台灣對韓國史與朝鮮半島歷史有興趣的群眾也越來越多。
事實上,韓國和台灣的歷史很相似:兩者都夾處在大國的勢力範圍之間,且國家的發展深受國際局勢與大國的權力遊戲影響,可以說,只要讀懂韓國史,就能從另一個角度思考台灣史。而要讀懂韓國史,「朝鮮王朝」是一個很重要的時間點。
朝鮮王朝源自於西元1394年李成桂推翻前代王氏所建立的高麗王朝,終於1910年遭日本併吞,國祚長達五百多年,朝鮮王朝的歷史與文化深入朝鮮半島,更對現代韓國有深遠影響。其中「黨爭」文化便是我認為朝鮮王朝留給韓國近現代史的一大遺產――可以說,從朝鮮王朝建國之初到1948年兩韓分裂的歷史,不僅是大國之間的角力,更是意識形態之間的競爭。這也是本書帶給小編最大的啟發。朝鮮王朝黨爭的起源:儒學思想之爭
朝鮮王朝的黨爭源自於李成桂建立朝鮮王朝後,提倡「崇儒排佛」,使朝鮮半島上的儒學研究百花齊放,卻也因此產生不同學派之間對於禮法、經典的詮釋差異,這些差異造成的衝突,最後逐漸演變為政治鬥爭,也就是後世所稱的「黨爭」。
黨爭不僅使朝鮮王朝的政治蒙上一層陰影,更讓朝鮮王朝的國家政策並非審慎考量國際局勢,而是因黨派之間的鬥爭而決定採用某一方的對策。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在豐臣秀吉統一日本,以及明、清交際北方女真族逐漸崛起時,朝鮮王朝對兩次國際局勢變化的應對。

朝鮮王朝的黨爭源自於李成桂建立朝鮮王朝後,提倡「崇儒排佛」,使朝鮮半島上的儒學研究百花齊放,卻也因此產生不同學派之間對於禮法、經典的詮釋差異。圖為朝鮮太祖李成桂畫像(圖源/維基百科)
無視國際局勢,僅以政治鬥爭為考量的對外政策
1590年,豐臣秀吉統一日本,並要求朝鮮派出使節向其祝賀,朝鮮朝廷派出黃允吉為正使、金誠一為副使。當時朝鮮內部分為「東人黨」與「西人黨」兩派,西人黨的黃允吉深諳日本局勢,認為日本統一後一定會出兵朝鮮,東人黨的金誠一則持相反意見。然而當時的朝廷內卻是由東人黨佔上風,朝廷因此決定採納金誠一的意見。最後導致朝鮮在1592年遭豐臣秀吉入侵時,完全沒有相關準備,甚至連當時的國王宣祖都因日軍攻陷首都而逃亡。
1636年的清軍入侵也是如此:當時主政的國王光海君基於現實主義的國家考量,選擇採取中立政策,並與逐漸崛起的清朝保持良好關係,但此一政策卻受到尊奉「事大崇明」思想的西人黨批判,西人黨因此發動政變罷黜光海君,改擁立光海君的姪子仁祖,仁祖上位後,仍持續向明朝朝貢,期待明朝有一天會殲滅女真。無視國際情勢的結果,就是觸怒了清朝的逆鱗,招致了1636年皇太極帶領清軍入侵朝鮮,仁祖更被迫向皇太極下跪,王子也淪為清朝的人質。
這樣的黨爭一直延續到英祖時代實施「蕩平策」(不分黨派,只重用聽自己話的人)才暫時告一段落。然而,表面上的黨爭結束了,但黨爭造成的政治性格卻仍保留在朝鮮朝廷中,只是鬥爭對象慢慢變成了對中學(儒家)與西學(天主教)的態度,以及事大(親中)與開化(親日)的差異。


朝鮮王朝的對外政策深受黨爭影響,導致在面對日本與清朝兩次外患入侵時無法做出適當應對。圖為敘述1592年豐臣秀吉入侵朝鮮以及1636年皇太極入侵朝鮮的兩部韓國電影《鳴梁:怒海交鋒》與《南漢山城》電影海報。(圖源/《鳴梁:怒海交鋒》與《南漢山城》官方海報)
朝鮮王朝黨爭的延續:事大vs. 開化
十九世紀末,西方國家挾著船堅炮利,殖民、侵略亞洲與非洲國家,中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日本則是在看見中國的失敗後,開始推行明治維新。
一邊是逐漸變強的外敵,一邊則是日薄西山的宗主國,夾在兩國之間的朝鮮必須做出選擇。然而幾百年來延續的「黨爭性格」,卻讓本就危險的局勢更是雪上加霜:當時的朝廷內部主要受到國王高宗的妻子閔妃(明成皇后)背後的外戚勢力,以及高宗的父親大院君兩股力量影響。大院君基於政治考量,打壓天主教、排斥西方國家,並選擇親近清朝;明成皇后則為了壓制大院君勢力,對西方文化採開放態度,並積極引入日本勢力。兩派的鬥爭不但使本就衰弱的國勢更加萎靡,更使國家內耗,加速朝鮮弱化的腳步,最終朝鮮王朝在1910年遭日本併吞。

大院君生前相當討厭天主教與西方文化,並在朝鮮各地設立「斥和碑」,批評親近西方者為「賣國賊」。(圖源/維基百科)
現代朝鮮半島的黨爭:左派 vs. 右派
1948年後,朝鮮半島分裂為「大韓民國」(南韓、韓國)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北韓、朝鮮)兩個政權。雖然兩韓分裂最直接的原因是美、蘇冷戰造成的國際局勢,但背後事實上也牽涉到了朝鮮內部民族運動中「左派 vs. 右派」的對立,以及因「黨爭性格」而造成的鬥爭。
早在朝鮮日治時期,朝鮮的愛國運動者便分為左、右兩派,以不同的方式訴求朝鮮民族的獨立。二戰結束後,美、蘇兩國以託管的形式接收朝鮮半島,沒想到因為美、蘇關係逐漸緊張,兩韓逐漸分裂。最後半島上的左、右兩派知識分子因為彼此之間的意識形態,而紛紛傾向美、蘇兩方,加劇了朝鮮半島分裂的局面。

雖然兩韓分裂最直接的原因是美、蘇冷戰造成的國際局勢,但背後事實上也牽涉到了朝鮮內部民族運動中「左派 vs. 右派」的對立,以及因「黨爭性格」而造成的鬥爭。(圖源/中國評論通訊社)
「黨爭性格」不僅左右歷史走向,更影響現代韓國社會
個人認為,「黨爭性格」貫穿了整個朝鮮半島的歷史,並對朝鮮半島的政治情勢與對外政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這樣的「黨爭性格」,至今仍深植韓國社會之中,這一點從韓國社會中的「三緣」現象便可以看出。
所謂的「三緣」,指的是「血緣」、「學緣」與「地緣」。除了血緣外,你的出身與畢業的大學,也會影響到你是否能融入一個團體。這樣的現象在政壇與企業中尤其興盛。
在韓國,新鮮人剛出社會時,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就是「你是什麼學校畢業的」,如果是出身於SKY(韓國三所頂大首爾、高麗、延世韓文名字第一個字母的羅馬音合稱)之流的名校,那往往能讓同事肅然起敬。而如果上司與自己出身同一所學校,則更有機會在公司被拉拔、提攜。
地緣則展現在韓國人的出身地認同,以及韓國政壇的人事任命上:雖然韓國的姓氏都在金、李、朴、崔、鄭等幾個常見的大姓之間打轉,但即使同姓,仍有不同出身地之分。就以最大姓氏的金姓來說,內部又可以分為江陵金氏、金海金氏、慶州金氏、光山金氏、安東金氏等不同出身,而你是不是「同一國」的,決定了你能不能被團體接納,也讓韓國人給人「排外」的印象。
這樣的出身地認同也展現在韓國政壇的人事任命上:韓國歷任總統中,第五至第九任的朴正熙、第十一與第十二任的全斗煥,以及第十三任的盧泰愚,皆曾大量任用與自己同鄉的官員。即使到了第十四任總統金泳三執政期間,這種「地緣用人」的風氣仍未消退,其身邊重要幕僚也幾乎全數來自其故鄉釜山。接續擔任第十五任總統的金大中亦未例外,他大力延攬家鄉全羅道人士進入政府體系,取代原本占據要職的釜山人。
由上述的社會現象可以發現「黨爭性格」不僅形塑了朝鮮半島歷史的樣貌,更以不同形式在現代韓國延續著。

在韓國,如果是出身於SKY之流的名校,那往往能讓同事肅然起敬。圖為名列SKY之首的韓國名校首爾大學(圖源/heyfanila@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