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筆記的方法
年輕的時候,為了找尋一本適合自己的工作日誌,我會跑遍數十間書局,然後檢視各種日誌的呈現形式,然後挑一本覺得應該適合自己的日誌回家。使用後的結果通常是:這本日誌不是很好用、這本日誌的格式不適合我的工作習慣。然後,這就似乎變成了一個年度循環,挑選日誌→開始使用→覺得不好用→再挑下一本日誌→還是不好用→持續挑下一本……。
紙張呈現的格式既然有侷限,進到了數位化時代,我以往工作上的時程安排、專案摘要、會議記錄、手寫筆記等等,這些龐大資訊的彙集與整理,到現在應該有很不錯的解方吧!? Trello、Evernote、Notion、Onenote、Anytype…,這些數位筆記工具我都用了,我的工作效率與產值就此提升了嗎?很可惜,並沒有。我只是從以往的「不斷換日誌」,變成今天的「不斷換工具」。必須說,每一個工具都有它的優點與過人之處,但我總是希望A工具-1、若能加B工具-2、如果再來個C工具-3,那就真的太美好了。雖然如此想著,但我心裡其實也清楚地意識到:工具是無辜的,有問題的地方應該是自己。就像談戀愛一樣,當你覺得每一個潛在對象都不符合你的期待與需求時,癥結點其實就是自己這個人超級難相處。
這本『筆記的方法』有兩位作者,也是浮墨flomo筆記工具的創辦者。這本書不是flomo工具操作手冊,而是一本告訴你做筆記時該具備的底層邏輯思維。
每次看到一些名言金句或是很不錯的文章,我總習慣順手記錄下來整理成一個檔案,也覺得以後我講課的時候,一定可以用的到。但事實並不是這樣啊!這些當時因為特別喜愛而留存下來的資料或檔案,被我再次開啟的機率應該是2%,當中的1%還是屬於不小心開啟檔案,然後我還會驚呼一聲:原來我有這個資料喔!看完這本書,讓我重新思考以下這些讓自己很糾結的問題:
(1)我很習慣做筆記,但我做筆記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2)我一路留下來這麼多的筆記,跟我的關係是什麼?
(3)我記錄下很多不錯的內容與素材,但似乎無法轉化成我真正的能力?
(4)資料過多就需要分類與區隔,我目前的分類方式有提高我的效率嗎?
這四個問題其實困擾我很多年的時間,而這本書『筆記的方法』提供了我在思維上的解方。
#做筆記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 現代人不是經濟上的貧窮,而是意義上的貧困,不知道自己做事情是為了甚麼,於是很容易被裹挾,以至於看不見自己。
- 做筆記最容易忽略但又最難的地方,不是工具難用,不是方法難學,而是不知道自己要去向何方。
- 做筆記的核心價值在於「增援未來的自己」。
#這些筆記跟我的關係是什麼?
- 用自己的話做筆記:做筆記的時候不要照搬別人的東西,而要加入你自己的想法。
- 如何判斷你積累的知識好不好?一個最重要的標準是「對未來的自己是否有所幫助」。
#筆記內容變成能力的轉化率
- 知識本身沒有價值,只有為我所用才有價值。
- 你積累的知識,只有一個用戶,就是「未來的你」。你紀錄的筆記,都是為了「未來的你」在需要時能方便查閱和調用。
#什麼才是好的分類邏輯
- 好用的標籤或分類不是機械照搬的,而是相對主觀的;這裡的主觀並不要求你必須標新立異,而是方便你提取和使用就好。畢竟,創立標籤不是目的,為你所用才是目的。
- 分類沒有對與錯或黃金標準,核心在於自己希望透過分類達到什麼目的。
回到學習進化的原點,回到做筆記的底層邏輯,主角在「我」,而不是「工具」。
怎麼紀錄都好,自己看舒服、自己看得懂就好。
選擇什麼工具都好,挑一種工具然後花點時間慢慢磨合,一定能找到默契的甜蜜點。
依照自己的領域、興趣來分類,並篩選對未來的自己有所助益的內容,不斷提醒自己,專注在自己的核心領域,我不需要在每個領域都成為專家,更不應該變成一位皓首窮經的腐儒。
書中的這句話讓我沉思了很久,分享給你:使唐僧成為唐僧的,不是那一大坨的經書,而是那條取經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