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影評|我記得,我的身體裡有子彈也有花──以電影回望那年光州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釀電影》五月專題|「我記得,我的身體裡有子彈也有花──以電影回望那年光州」主視覺。

《釀電影》五月專題|「我記得,我的身體裡有子彈也有花──以電影回望那年光州」主視覺。

編按:一九八〇年五月,光州民主化運動爆發。身處於全斗煥政府的獨裁專政時期,社會氣氛肅穆,當時正值青春的朴贊郁並未投身運動,看著身邊的人參與示威,有的被抓,有的被關,身在其中的無力感讓他開始反思,並以另一種形式來替這段記憶做見證。

自早期短片《審判》(Judgement,1999)到知名的「復仇三部曲」,朴贊郁隱隱地放進當年的光陰片刻,讓影像在場,渲染出形體。

曾遭人為埋沒的光州運動,朴贊郁未在電影裡明說,而是將那些抗爭的、流血的、哭泣的、堅定的、死亡的人們安放於背景,用自己的方式持續發聲,而當代許多的韓國電影/書籍/攝影作品中,也不乏有創作者透過藝術,來重返這段(不)存在的歷史,一次又一次地回頭,從國族歷史的暴力中探尋自由的邊界,並向未來的正義持續探問。

《釀電影》將於六月發表新刊「男人,女人,蟲:朴贊郁變形記」,以卡夫卡為引、朴贊郁為題,嘗試揭示百餘年來的制度壓迫下,人類命運般地墜落,以及人之所以為人的荒謬本質:每一次意圖秩序的努力,都將引往疏離與異化,而卡夫卡與朴贊郁沿著這條脈絡前行,以一個又一個「非人」的身體,揭穿世界的道貌岸然——當世界已是一場無始無終的怪胎秀,電影不再提供庇護,我們更願意揭開現實殘酷的傷疤,透過文本、影像與表演,探問存在的悲劇性、並在變形之後,再次追問:在這個無法成為人的世界裡,什麼才是成為人的意義?我們又該如何追回成為人的、屬於人的靈魂?

而其中潛藏於朴贊郁創作敘事底下的一道重要脈絡,便是他在大學時期經歷過的「光州事件」。是以,《釀電影》也將於五月推出官網專題【我記得,我的身體裡有子彈也有花——以電影回望那年光州】,望從光州事件出發,回望韓國與台灣的民主進程,並延伸至運動中經常被遮蔽的主體,這些或許不在紀念碑上,卻在真實的縫隙中發聲與求存的女性、基層運動者⋯⋯

【我記得,我的身體裡有子彈也有花——以電影回望那年光州】​專題閱讀|請由此

《光州事件之謎:誰是金君?》電影劇照/Giloo 紀實影音 提供

《光州事件之謎:誰是金君?》電影劇照/Giloo 紀實影音 提供


「在尊嚴與暴力共存的世界,每個角落、每個世代,都很有可能出現下一個光州。」——韓江(한강)

一九七九年末的韓國,軍事獨裁者全斗煥發動政變奪權,後宣布戒嚴,韓國民間發起一系列民主示威運動。一九八〇年五月十七日,全斗煥政府命軍隊在光州暴力鎮壓參與運動的學生與民眾,短短十日,事件最終以政府奪回全羅南道廳落幕,此次鎮壓所造成的傷亡人數,迄今未有明確數字。

這一場被稱為「光州事件」的抗爭運動,是韓國邁向民主化最為關鍵的一步,亦對八〇年代亞洲的民主化浪潮產生重要影響。迄今,韓國社會仍持續為過往的歷史進行清創,二〇二四年,韓國作家韓江獲頒諾貝爾文學獎,他以溫柔作為刀刃,堅定地劃開國家的傷疤,要讓膿血汩汩流出,直到血沒了,眼淚也流光為止。

韓江的《少年來了》(Human Acts,2014)以七個故事、七個篇章,集結這段韓國歷史上最具爭議的群眾受難影像,並跳脫時空隔閡,帶領讀者進到每一個獨立角色的私密空間,讓我們正正身處於國族傷疤之中反覆端詳,並透過觀看來對自我、對社會探問:我們究竟是誰?我們為何在此?我們想要追尋什麼樣的未來?

《華麗的假期》電影劇照/劇照來源:MyVideo 影音

《華麗的假期》電影劇照/劇照來源:MyVideo 影音

讀《少年來了》會有一種溫柔的錯覺,當讀者走進文字、成為角色,當我們朝著眼前晃動的殘影定睛一看,會發現所有人皆七孔冒血,手裡緊握自己的心臟,佇立在歷史流過的地方,朝你望過來。

如開篇〈雛鳥〉寫的是永遠留在現場的少年;結篇以〈往花開的地方〉為等不到少年回家的媽媽進行一場數十年後的追憶,故事裡的角色與現實中的我們,已經死去的他們與仍然活著的我們,透過書寫來彼此回望,是過去不只是為了記得,更是為了其後,是韓國從浴血歷史邁向未來仍有所希冀,遂選擇不斷往返。

這是轉型正義之必要,對於歷史的理解與記憶,《少年來了》不以文字渲染恐怖,而是在混亂中找到堅定地、誠實地站在此地的書寫方式,讓我們從子彈下「復活」,用倖存的記憶揹著重生的靈魂,走向下一個花開的地方。

書中,韓江自述寫道:「那段經歷就像是一場核災,附著在骨頭與肌肉裡的放射性物質,留存在我們的體內數十年,並且讓我們的染色體變形,將細胞變成癌症來攻擊我們的性命,就算死掉或者火化後只剩下白骨,那些殘留物也不會消失。」所以我們書寫,我們創作,我們記錄,反覆檢視痛苦恐懼與威權暴力,接著保留歷史帶來的傷痕,喚回遲到的正義,再望向未來。

因為一切已經發生,所以我們有話要說──就算被子彈穿過身體,被威權縫住嘴巴、鞭笞靈魂,我們依舊要說。


《薄荷糖》電影劇照/劇照來源:MyVideo 影音

《薄荷糖》電影劇照/劇照來源:MyVideo 影音

➀ 《薄荷糖》(李滄東,2000)

《薄荷糖》以火車的倒退分別記錄下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一九九〇年代炒股過熱,以及一九八〇年代的韓國民主化運動,並以小人物的生命倒敘,側面照見韓國近代社會事件是如何影響且導致人民集體的心靈毀滅,甚至一個個墮入向虛空吶喊的巨大黑洞裡無法離開。

當主角金英浩跟著軍隊,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參與光州事件的鎮壓行動,並誤殺了一名女學生──這從此成為英浩的心魔,且改變了他的一生。他帶著既是加害者,也是受害者的身分,再也沒有離開過那天的黑夜,直到命運被時代碾壓,薄荷糖碎了滿地。


《1987:黎明到來的那一天》電影劇照/劇照來源:MyVideo 影音

《1987:黎明到來的那一天》電影劇照/劇照來源:MyVideo 影音

➁《1987:黎明到來的那一天》(張俊煥,2003)

如果說一九八〇年的光州事件是民主化的開端,那麼一九八七年的六月民主運動,才讓我們看見了獨裁者終會倒下的希望,而電影除了關注參與社會運動的學生與民眾,也觸及到了其他面向,揭示出時任政府官員的權力勾結,以及權力底下暗湧的人性黑暗面。

六月民主運動,是由光州事件後被捕的學生遭凌虐致死,以及一九八七年參與示威的學生遭催淚彈擊中後腦勺不幸死亡而引起的大規模抗爭,這場運動迫使獨裁政府發布六二九宣言,同意進行民主改革的相關措施,最終促成韓國民主化運動走向成功──當歌曲響起,黎明終於到來。


《殺人回憶》電影劇照/劇照來源:MyVideo 影音

《殺人回憶》電影劇照/劇照來源:MyVideo 影音

➂《殺人回憶》(奉俊昊,2003)

《殺人回憶》劇本原型出自韓國華城連續殺人案,電影以一九八六年作為時代背景,講述兩位警探調查接二連三的女性姦殺案。雖此案與光州事件未有直接關係,後者卻間接地改變、影響了前者追緝兇手的態度與破案速度,如警察對嫌疑犯的暴力虐待,軍警隊調度至別地鎮壓運動示威者,隱約地證明著在連續殺人案背後,光州事件依然「在場」,如電影結尾最後一場戲,主角望向鏡頭前的觀眾,似乎是在等待真正的兇手回望——他依然在場,我們也依然在場。


《華麗的假期》電影劇照/劇照來源:MyVideo 影音

《華麗的假期》電影劇照/劇照來源:MyVideo 影音

➃ 《華麗的假期》(金智勛,2007)

「華麗的假期」是全斗煥向陸軍下達的武力鎮壓行動代號,電影本身也聚焦在光州事件的血腥暴力,和人民追求民主價值的聲音。

電影完整記錄了光州事件的十天,從逐漸擴大的示威遊行,到軍隊進駐光州、開始毆打市民;示威再擴大,軍隊開始屠殺人民;最後,軍政府重奪光州成立臨時政府。每一灘血,每一道吶喊,每一次倒下,每一場死亡,暴力皆無所遁形,而直到今日我們仍問著:在這塊土地上,還要有多少人因抗爭而死去,才能換得明日的和平與自由?


《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電影劇照/劇照來源:MyVideo 影音

《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電影劇照/劇照來源:MyVideo 影音

➄ 《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張薰,2017)

《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改編自真實事件,透過漢城(首爾)的計程車司機,以及記錄此事件讓軍政府暴行得以廣傳於世的德國記者彼得的視角,眾人才得以看見這段不見光的殘忍殺戮與事件真相。

在此作播出之後,確實讓更多人看見人民遭遇暴政將付出的代價,尤其,電影不只喚醒南韓的國族記憶,所有曾經經歷過暴力鎮壓歷史的人,都能有所共鳴。而我們也從電影中凝聚「追求真相」的聲音,討論起轉型正義的必要:面對從未真正瓦解的威權體制,未來的我們,仍要持續還給那些無故死去的人們遲來的正義。


《光州事件之謎:誰是金君?》電影劇照/Giloo 紀實影音 提供

《光州事件之謎:誰是金君?》電影劇照/Giloo 紀實影音 提供

➅《光州事件之謎:誰是金君?》(姜相宇,2018)

紀錄檔案的留存必要,並非是為了唯一真相,而是從一個事件中,讓觀者看到聲影作為反抗,提供權力之外的敘事聲音之存在空間,並探往未來。

紀錄片不同於虛構影像,更像是以攝影機重返事件現場,重新搜集並梳理,讓影像成為身體,訴說自己的故事;紀錄影像開啟了一道大門,在追尋「金君」的同時,我們也走回光州事件至今未能言及的空白之處,填補進部分的真實,和許多倖存者的聲音。

部分劇照提供/Giloo 紀實影音
部分劇照來源/MyVideo 影音
責任編輯/黃曦
核稿編輯/張硯拓

《釀電影》五月專題|「我記得,我的身體裡有子彈也有花──以電影回望那年光州」主視覺。

《釀電影》五月專題|「我記得,我的身體裡有子彈也有花──以電影回望那年光州」主視覺。

「在尊嚴與暴力共存的世界,每個角落、每個世代,都很有可能出現下一個光州。」——韓江(한강)

《釀電影》將於六月發表新刊「男人,女人,蟲:朴贊郁變形記」,以卡夫卡為引、朴贊郁為題,嘗試揭示百餘年來的制度壓迫下,人類命運般地墜落,以及人之所以為人的荒謬本質:每一次意圖秩序的努力,都將引往疏離與異化,而卡夫卡與朴贊郁沿著這條脈絡前行,以一個又一個「非人」的身體,揭穿世界的道貌岸然——當世界已是一場無始無終的怪胎秀,電影不再提供庇護,我們更願意揭開現實殘酷的傷疤,透過文本、影像與表演,探問存在的悲劇性、並在變形之後,再次追問:在這個無法成為人的世界裡,什麼才是成為人的意義?我們又該如何追回成為人的、屬於人的靈魂?

而其中潛藏於朴贊郁創作敘事底下的一道重要脈絡,便是他在大學時期經歷過的「光州事件」。是以,《釀電影》也將於五月推出官網專題【我記得,我的身體裡有子彈也有花——以電影回望那年光州】,望從光州事件出發,回望韓國與台灣的民主進程,並延伸至運動中經常被遮蔽的主體,這些或許不在紀念碑上,卻在真實的縫隙中發聲與求存的女性、基層運動者⋯⋯

【我記得,我的身體裡有子彈也有花——以電影回望那年光州】​專題閱讀|請由此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釀電影,啜一口電影的美好。
4.8K會員
2.0K內容數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2025/05/16
從《青》到《郊》的這二十年間,蔡明亮以電影作為藝術表達的媒介,「看」不再是一種消費行為,更靠近一場靜觀,一種修行。無所謂理解與否,無所謂喜不喜歡──身為一個影迷,或許這才是凝視蔡明亮與電影的正確方式。
Thumbnail
2025/05/16
從《青》到《郊》的這二十年間,蔡明亮以電影作為藝術表達的媒介,「看」不再是一種消費行為,更靠近一場靜觀,一種修行。無所謂理解與否,無所謂喜不喜歡──身為一個影迷,或許這才是凝視蔡明亮與電影的正確方式。
Thumbnail
2025/05/14
青春是否總是如此蒼白離地,或溺己如沉吟囈語──或許皆非全有全無,但《死亡日記》讓我重塑感受,過去的世界依然存在,它的某種特定知覺被電影承認,我們因此得以望向不足為人道的少時傷痛,與至今無法跨越的匱乏與不滿,在離開電影構築的憂愁情緒之前,回頭再看一眼。
Thumbnail
2025/05/14
青春是否總是如此蒼白離地,或溺己如沉吟囈語──或許皆非全有全無,但《死亡日記》讓我重塑感受,過去的世界依然存在,它的某種特定知覺被電影承認,我們因此得以望向不足為人道的少時傷痛,與至今無法跨越的匱乏與不滿,在離開電影構築的憂愁情緒之前,回頭再看一眼。
Thumbnail
2025/05/13
《燈塔》敲開當代通向克蘇魯神話異境的甬道,以自然界龐大未知的黑暗對照渺小人類的存在辯證。奇異、詭譎、不安的影像語言,與兩個男人交纏的孤島狂想曲——絕對的權力和絕對的慾望如罪孽,既向上挑戰自然界向度的未知,也不斷漲大個體生命的量度,向宇宙投以狂妄無畏的眼光,使人持續膨脹,直到肉身爆炸,鮮血四濺。
Thumbnail
2025/05/13
《燈塔》敲開當代通向克蘇魯神話異境的甬道,以自然界龐大未知的黑暗對照渺小人類的存在辯證。奇異、詭譎、不安的影像語言,與兩個男人交纏的孤島狂想曲——絕對的權力和絕對的慾望如罪孽,既向上挑戰自然界向度的未知,也不斷漲大個體生命的量度,向宇宙投以狂妄無畏的眼光,使人持續膨脹,直到肉身爆炸,鮮血四濺。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當你邊吃粽子邊看龍舟競賽直播的時候,可能會順道悼念一下2300多年前投江的屈原。但你知道端午節及其活動原先都與屈原毫無關係嗎?這是怎麼回事呢? 本文深入探討端午節設立初衷、粽子、龍舟競渡與屈原自沉四者。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會對端午、粽子、龍舟和屈原的四角關係有新的認識喔。那就讓我們一起解開謎團吧!
Thumbnail
當你邊吃粽子邊看龍舟競賽直播的時候,可能會順道悼念一下2300多年前投江的屈原。但你知道端午節及其活動原先都與屈原毫無關係嗎?這是怎麼回事呢? 本文深入探討端午節設立初衷、粽子、龍舟競渡與屈原自沉四者。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會對端午、粽子、龍舟和屈原的四角關係有新的認識喔。那就讓我們一起解開謎團吧!
Thumbnail
安哲搬演虛擬和真實,以夢土作為基底、孤寂作為語言,後設性地指出影像背後的歷史和政治意圖。在電影中,時常會看到時間藉由空間的長鏡頭移動嫁接置換;這樣的凝視,放大了歷史的進程和所有的無可奈何,同時輾壓了人民自由意志的選擇。
Thumbnail
安哲搬演虛擬和真實,以夢土作為基底、孤寂作為語言,後設性地指出影像背後的歷史和政治意圖。在電影中,時常會看到時間藉由空間的長鏡頭移動嫁接置換;這樣的凝視,放大了歷史的進程和所有的無可奈何,同時輾壓了人民自由意志的選擇。
Thumbnail
浪子娇娘作孽缘,枭雄受辱怒冲冠。 陈兵百万危城下,不报家仇誓不还。
Thumbnail
浪子娇娘作孽缘,枭雄受辱怒冲冠。 陈兵百万危城下,不报家仇誓不还。
Thumbnail
憑藉匈牙利電影《解釋的總和》中之政治景況,對比台灣政治情境,並為導演之點題釋義
Thumbnail
憑藉匈牙利電影《解釋的總和》中之政治景況,對比台灣政治情境,並為導演之點題釋義
Thumbnail
《記憶中的二月一號》和《緬甸日記》皆是年輕創作者的作品,在政變發生以後,當得來不易的自由硬生生地被剝奪,失落的年輕創作者,起身用自己的方式反抗──將攝影當作武器,拍攝的那刻就是在射擊。創作成為反對獨裁、追求自由的載體,也讓不同的聲音有機會被世界聽見,而被記錄下來的畫面,都將成為還原歷史的證據。
Thumbnail
《記憶中的二月一號》和《緬甸日記》皆是年輕創作者的作品,在政變發生以後,當得來不易的自由硬生生地被剝奪,失落的年輕創作者,起身用自己的方式反抗──將攝影當作武器,拍攝的那刻就是在射擊。創作成為反對獨裁、追求自由的載體,也讓不同的聲音有機會被世界聽見,而被記錄下來的畫面,都將成為還原歷史的證據。
Thumbnail
這本書,就是一場社會運動。 集體合作、世代交棒、以及無數個人意志撐持,並接受沒有所謂完美,才有抵達可能。 每個人都有啟蒙的時刻,於我,紀錄片是一個很重要的路徑,《貢寮,你好嗎》也在我年輕歲月留下了痕跡,而我帶著這些痕跡入了社會,上了班,沒有幾年,台灣發生一連串影響著我輩世代很深很重的事件,至今不
Thumbnail
這本書,就是一場社會運動。 集體合作、世代交棒、以及無數個人意志撐持,並接受沒有所謂完美,才有抵達可能。 每個人都有啟蒙的時刻,於我,紀錄片是一個很重要的路徑,《貢寮,你好嗎》也在我年輕歲月留下了痕跡,而我帶著這些痕跡入了社會,上了班,沒有幾年,台灣發生一連串影響著我輩世代很深很重的事件,至今不
Thumbnail
在這座漂浮的島上,每一個人都是漂浮的,誰都失去了自己的根,誰也無法預視未來的景象。結果彼此都怯於發聲,當隱忍過頭終於發聲了,卻又過於喧嘩而傷了誰。此般弱弱相殘的失語狀態,大概就是台灣的文化陰影吧。
Thumbnail
在這座漂浮的島上,每一個人都是漂浮的,誰都失去了自己的根,誰也無法預視未來的景象。結果彼此都怯於發聲,當隱忍過頭終於發聲了,卻又過於喧嘩而傷了誰。此般弱弱相殘的失語狀態,大概就是台灣的文化陰影吧。
Thumbnail
與其說《夢想集中營》演繹並指向了對「惡的庸常性」的思辨,不如說電影其實呈現、又撥開了視線可能造成的蒙蔽,用聲響和氛圍直抵我們內心的道德直覺。有時候,處在尚未足以回望的當下,或者當道德判斷原則相互矛盾而失準,我們能夠仰賴的,也僅有這樣的直覺,以及將直覺化為「蘋果行動」的勇氣。
Thumbnail
與其說《夢想集中營》演繹並指向了對「惡的庸常性」的思辨,不如說電影其實呈現、又撥開了視線可能造成的蒙蔽,用聲響和氛圍直抵我們內心的道德直覺。有時候,處在尚未足以回望的當下,或者當道德判斷原則相互矛盾而失準,我們能夠仰賴的,也僅有這樣的直覺,以及將直覺化為「蘋果行動」的勇氣。
Thumbnail
《戰廢品》,敘述主角在朝鮮戰爭中的艱難經歷與對戰爭的感慨,充滿人性與政治的複雜交織。書中揭露了戰爭的殘酷和戰俘在戰俘營中的遭遇。同時展現在國共內戰後選擇的困難抉擇,無論選擇何方,都伴隨著犧牲和後悔。文章表達了對戰爭的憎惡,對信仰的質疑以及對人生的絕望。
Thumbnail
《戰廢品》,敘述主角在朝鮮戰爭中的艱難經歷與對戰爭的感慨,充滿人性與政治的複雜交織。書中揭露了戰爭的殘酷和戰俘在戰俘營中的遭遇。同時展現在國共內戰後選擇的困難抉擇,無論選擇何方,都伴隨著犧牲和後悔。文章表達了對戰爭的憎惡,對信仰的質疑以及對人生的絕望。
Thumbnail
電影《富都青年》描繪了人性的複雜,光環與陰暗同時存在著。直面生活的鋒利,可以沖淡人的同情心,顛覆了是非觀。是残酷,是直白,却也最真实。
Thumbnail
電影《富都青年》描繪了人性的複雜,光環與陰暗同時存在著。直面生活的鋒利,可以沖淡人的同情心,顛覆了是非觀。是残酷,是直白,却也最真实。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