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
問題二:你對自己問心無愧嗎?
問題三:你有沒有努力做個最好的人?
默瑞教授問了學生米奇三個問題,這三個問題在我心中所引發的感受,既溫柔、又犀利。
溫柔的是,我可以從字句間感受到你的真誠,以及鼓勵我為自己找一些屬於自己的答案;
犀利的是,這些問題有些單刀直入的赤裸,我似乎不知道有什麼好答案可以回答你,喔!不!是回答我自己。
從學生時代開始,老師提醒我們要做一個負責任的人,要勇於面對,不可以逃避;到了職場社會,老闆跟主管告訴我們要不只要負責,還要具備當責的思維與作為;這裡先不管負責與當責究竟有什麼差異,回到最核心的起點,我們要為自己這個人負責。
我們為了身邊很多人負起責任,父母、伴侶、孩子、同事、主管、部屬、客戶、朋友等等,我們不斷提醒自己要為身邊這100個人負責,但這100個名額當中就是沒有「自己」這個人。我們很少發現「自己」的存在,也因此很少思考或從不思考要為「自己」負什麼責任。我們認為只要搞定外界的一切,就可以獲得安心的感覺,直到某一個片刻,我們才會發現這似乎完全錯置了,我們應該先搞定自己讓自己安心,才有辦法處理這外界的一切。這某一個片刻可能是:失戀了、離婚了、破產了、中年失業了、或是有了年紀不再年輕了,這些片刻讓我們發現原來我們所擁有的一切只有「自己」,這個「自己」才會在心裡浮現出來,然後告訴你,我在!一直都在!
默瑞教授這三個問題,如果不對「自己」負責任,如果無法勇於面對「自己」,要嘛就是沒有答案,要嘛就是有答案,但不想赤裸裸的承認。坦白說,我挺想挑戰這三個問題,不用力捏自己一把,還真不知道能捏出什麼玩意來。
#你有沒有找到一個可以分享心事的人?
對於一個I人來說,這件事做起來還真的挺難的。也許是工作上的關係,蠻多人都會覺得我應該是E人,但面對自己總得回到本質,不是嗎?我不是不願意分享心事,可能是覺得說了也無濟於事,可能是覺得不想帶給他人負能量或是情緒勒索,也可能是覺得自己的內心能量夠強大到可以自行消化,所以要我真正說出心事,機率不是沒有,但應該也只有1%。
但這幾年來,我發現自己有挺好的進步,這稀薄的1%有成長到較為厚實的50%,關鍵在於我把「分享心事」這件事,焦點從「心事」轉變為「分享」,這一句話現在說起來輕鬆,但轉變的冗長過程其實挺難熬的。有沒有找到一個可以分享心事的人?我相信我可以,也願意持續做下去。
#你對自己問心無愧嗎?
我會很爽快的回答自已:是。
我一直覺得我的爸媽把我教的不錯,尤其是誠信這一塊,信守承諾也不輕易承諾,對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價值觀。我經常提醒自己一句話,不要成為一個連自己都討厭的人。不誠信又到處噁心他人的人到處都有,我不會詛咒他們,但他們總會有把自己的臉打腫的那一天。
#你有沒有努力做個最好的人?
有,但得老實說:沒有總是持續。
總是會有心力交瘁的時候,這時心裡就會冒出:算了吧!這樣也還行,過得去就好!當然,我應該要重新思考「最好」對自己的定義是什麼?
這本『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探討著死亡與生命的意義。讓我突然想起自己在2020年11月時的突發計畫—徒步環島,這個突來的自助旅行引起身邊不少人的關心,你怎麼嗎?發生了什麼事情嗎?其實很多事情的起因並沒有太多的為什麼,就是單純想要去做。在旅行回來之後,我為自己重新定義了我的願景、使命與價值觀:
- 願景:對周遭的人產生正面影響,並善用我所擁有的能力來影響世界。
- 使命:不斷充實自己的內在涵養與本職學能,並勇於站上舞台,將有意義、有價值的東西分享給所有人。
- 價值觀:保持正向積極與熱情的態度、信守承諾(不輕易承諾)、持續學習與成長。
這是生命的意義嗎?我不知道,但我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