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這週結束了114國中教育會考,今年監考的一個小感覺是:題目變長或者量變多,提早交卷的人變少,不然就是考生出來之後哭說「寫不完」;或可能是——對於當今快世代的小孩,他的長文閱讀(不是只有國文科,各科都要讀)素養之不足,已經阻礙到他們作答了。我不確定這是只有我任教的縣市才這樣(以會考作文參採%數低聞名→導致國中端不教作文→導致input、output之轉化練習不足→導致整體閱讀素養也較低落。)(以上滑坡論證沒有科學證據,是高雄區域高中端老師的感觸而已。),不知道其他縣市狀況如何。
114國寫情意題
我本人主觀上並不喜歡這次的題目。首先主題上,我不喜歡這種「過分肯定『自己』」的世代特徵。並不是我反對「教育的目的是協助學生追尋自我、建立自我主體性」,不可能反對;但是選材和引文方面有個風險是,題目的價值觀在引導考生寫出「自己獨特到別人聽不懂」那個方向,我怕會有合理化「i世代」自我中心、無意也無法同理他者、不考慮大我⋯⋯的可能。
不是我很迂、想要教出「國家棟樑」什麼的XD;有在現場的老師應該能有感受到,有些自我中心的小孩(及其家長)也不是叛逆、也不是為非作歹喔,但是把自我情緒與權益無限上綱到凌駕於團體生活規範之上⋯⋯遇到一個這樣的學生,校方就會覺得吃不下了。XD
我相信一次的題目不可能打造什麼世代風氣或時代精神啦,反正也就是個人覺得不喜歡。從自己的就學歷程來說,還是希望培養出有社會責任感的學生。就如卡繆說:「幸福不是一切,人還有責任」;就連臺大的校訓都是「敦品勵學、愛國愛人」呢。
(雖然也會有一小撮風氣是「社會欠我一座臺大」、以頂大為人生勝利勳章的功績主義⋯⋯這個很難改變了吧。ˊ_>ˋ)
其次則是題目寫法,「關於OOXX我想說的是」我覺得很不漂亮。就這樣。XD
再稍微展開來說一下的話XD,這種「關於OOXX」、「ABC的聯想」題目就很沒哏啊,擺明了就是要考OOXXABC,沒有其他比較好的背景、情境設置,閱讀素材的必要性會降低,會有走回古時候命題寫作的風險。如果學生抓到了52赫茲的概念、「縫隙」具體是指生活中的餘閒喘息,閱讀素材對他們的用處就已經結束,只停留在「內容」層面的營養。
然而我會更喜歡在「形式」層面也能有所引導的題目,「如果我有一座新冰箱」兩個reading一個給了演繹法、一個給了歸納法;「季節的感思」提示了要多用感官摹寫;「花草樹木的氣味記憶」甚至就明白說一定要寫氣味⋯⋯有給「寫法」的要求、方向與提示,才是「作文」作為一種專業能力,可以有說服力評斷具體高下的「競爭項目」。
如果閱讀素材與題目引文裡面只負責拋一個idea出來,其他就是「不限」——「議論、抒情不限」、「字數不限」,除了不能換文體,怎麼寫就是「不限」,那學生只要負責自我感覺良好就好,不懂自己嘔心瀝血寫出來的作文為什麼低分、為什麼高分,好像變成「反正評審說了算」,考多少分基本上是一種運氣,也就「不負責改進自己寫作能力」了不是嗎?題文裡有「寫法」的限定方向,學生也比較好參酌一個維度去發現自己還有哪種寫作筆法可以進步呀。
然而這一切都不重要,大考中心就負責給學生一個分數(公示佳作卷、教授們宣講評分原則是一種社會義務);考生得了一個影響他上什麼大學校系的作文分數,然後繼續他們的人生不用再求「作文」的精進了;社會(乃至文學圈子從業人士)認為「作文」就是for考試的東西,既不干個體表達能力高低的評價、也無涉於文青進文藝圈的背景。
後者其實是很可惜的。我教書這些年遇過幾隻小文青,要碼就是失落於「文學獎有表現,國寫卻總是低分」的自我懷疑,要碼就是「國寫就是糞GAME,我得過文學獎才是真正有才華」的自我膨脹——可是不應該這樣吧?有文學才華的學子,理應在「作文」這種競爭當中得到相對應高度的結果不是嗎?為什麼「考試作文」跟「文學創作才華」是割裂的?是我們對文學創作有什麼誤解,還是作文題目無法呼應當代文壇共通的某些東西?
身為一個普通的中學教師,我只是覺得這樣的現象很可悲。當我們想要把「作文」也當作一種專業能力在教,想要教會學生什麼什麼寫作筆法跟能力,結果學生高三去考大考還是「死在主題idea」上面,我們師生都會覺得很委屈。
(不是不會審題的問題,而是「題目就那樣」,強的學生自然就拔尖了;中上程度的學生就看idea是否自己好球帶,而磨練出的筆法等於不成為競爭項目。)
再僭越地說一句,我甚至懷疑出題教授有沒有對這些現象的認識,至少我是覺得去年跟今年的閱讀素材都不是有什麼筆法、文學性的材料,只是負責出來點個內容方向就沒有作用了(113選材是翻譯文學,原書作者是理科出身的樹木醫師;114甚至就是命題委員自撰文本,兩次都不是以文學性見長的文本),也因此非文學的社會賢達也會對題目評頭論足。
或許這也是一種時代樣貌,學測面向十來萬不把文學當一種專業的學子及其家長,理工科覺得臺灣既然科技立國那麼人文科系可以cancel掉。作文題目也不能說服人寫作是一種專業的能力。(有點太過灰心的本人無限滑坡謬論。XD)
114會考作文題
身為一個《進擊的巨人》粉絲,這兩天我的河道上充滿了同好的表達。XD剛好我今年開動漫與文學結合的選修課,也來隨便聊聊這個題目吧。
首先我本身對於題目的設計是抱肯定的,這是一個range非常寬的題目,考生可以很謹慎地選個比較安全的詞、把著圖片好好把概念講完,以會考評分的寬度就可以得高分了;同樣題目也可以提供給高中生、大學生乃至成人去寫,朝向哲學方向的話這個題目簡直也沒有什麼上限。XD
其次是,以下不聊國中生怎麼寫、如何得高分,就命題設計與答題可能性隨便發揮一下。
第一個是:倉鼠很好。XD
在這個題目中,倉鼠就是人類的寓託,用來發揮圖二的六個詞。可是為什麼是倉鼠?為什麼不是狗狗貓貓?為什麼不是同樣關在牢籠裡的別的動物?鸚鵡?木柵動物園裡的獅子大象、圓仔圓寶?水族館裡的海豚?
也就是說,都要寓託「人類」,倉鼠還有些同與不同的因素,讓這張圖更適合討論圖二的六個詞。
雖然生物學家可能用以議論倉鼠有沒有馴化的差別是有點倒胃口,但是稍微有點沾到邊的——倉鼠這個象喻成立在於,牠們有「被豢養vs野性」、「在食物與寵物之間」的種種「雙重性」。
有的倉鼠是滿足於籠內的生命(看跑輪上那隻,還給牠畫了^^的表情——這個我們稱為「漫畫文法」的東西,不是藍色窗簾。^^就是表示很正面的情緒是沒有錯的。),有的則會自然往外探索。
倉鼠跑輪可以是被純粹的餵養,跟「食物」的畜養是一樣的,也可以視為「人類認為給倉鼠跑輪是一種寵愛」。所以待在「牢籠」裡的倉鼠既有食物的一面、也有寵物的一面。——「在食物與寵物之間」這個雙重性,有本書的題目本身即回應了這個問題:「為什麼豬是食物,狗是寵物」,「食物」性可以視為生態鏈高低的一種思維,就如人類也用小白鼠做實驗;「寵物」性則是畜養來讓人類投注情感,所以人類養倉鼠會「主觀地覺得牠喜歡所以給牠跑輪」。
而這樣的雙重性,就讓「倉鼠寓託人類」這個作文在圖二的六個詞上面得以發揮。國中程度的考生,也許無法回答「自由意志是否是幻覺、人的生命是否是一種決定論」這種議題,但要他們說「像跑輪上的倉鼠沒有自由」這樣的話是講得出來的。
四角對當價值思考
以下分享我這學期動漫課也有用到的價值衝突模式,再帶到六個詞(概念、議題)比較進階的思考模式。

我的選修課「進擊的文學」自編教材
改造亞里斯多德的「四角對當」邏輯,《故事的解剖》(參:博客來)作者設計了針對價值的四種關聯模式。
(我提一下:完全對立在英文中是contradictory,但中文的譯者使用「矛盾」這個詞;夾在中間的價值在英文中是contrary,但中文的譯者是用「對立」這個詞——然而以中文的詞彙來說,「對立」跟「矛盾」都是表示二元互斥的,所以我教學時學生會有點難理解。)
我在課堂上用這種價值衝突模式來說明《進擊的巨人》編劇之優秀,在故事中設計了各種能體現這四種價值取向的相關情節,且都有機地服務於整個故事的主題。
比較簡單地來說,《進擊的巨人》以主角艾連的追求代表了「自由」的無限;「自由」的相反是無法自己做主的「奴役」,以始祖尤彌爾為代表;不能有無限的自由、也非絕對的奴役,則是人類在社會協作中能要有有形、無形的「約束」。《故事的解剖》作者以價值來表現亞里斯多德四角對當的第四種(殊稱否定),稱為「負面的負面」,以《進擊的巨人》為例就是「並不是奴役」、「也不是真正的自由」,可謂「貌似自由的奴役」,就可以以肯尼・阿卡曼這個角色臨終遺言(「人總要沉溺於什麼東西才活得下去」)為代表。
(暑假比較有空了,再以完整的文章把我課程分享出來。敬請期待!)
講回來,會考學生或許無法用到這麼進階的方式去寫這個倉鼠作文,不過我們前面所說的「雙重性」,就可以是這次考生脫穎而出的表現方式。
以雙重性思考,寫作114會考作文
圖片中提供了兩隻倉鼠,而題目的寫作條件也沒說挑詞彙是不是僅限一個。如果暫且將六個詞分類的話,可以這樣嘗試:
「盲目」與「耽溺」為一組,寫跑輪倉鼠耽溺於物質享受,盲目過著肉體滿足的生活,不懂得去追求個人精神的超越;
「冒險」/「自由」與「牢籠」為一組,逃出去的倉鼠要逃出牢籠,追求未知的冒險與自由。
也可以兩隻倉鼠做對比,「耽溺」物質的倉鼠犧牲了自己的「自由」,不「盲目」的倉鼠掙脫了看似豐足的「牢籠」⋯⋯以會考學生程度,這張圖給予的資訊很明白,怎麼選詞都不太會離題。
如果要進階挑戰的話,就可以在同一個詞彙上玩雙重性做文章,而這就是超越會考學生的程度了。
以前面所舉的價值衝突模式為例,《進巨》的肯尼點出了似是而非的價值表現,主角艾連可為「自由的奴隸」;兩隻倉鼠也可能可以表現出六個詞語的價值衝突性:
跑輪倉鼠「盲目」於籠中被蓄養的生活,出逃倉鼠也「盲目」於未知的嚮往。
跑鼠「耽溺」於安全的生活,逃鼠「耽溺」於逃跑。
跑鼠「選擇」待在籠中,逃鼠「選擇」逃出。跑鼠沒得選,被天性愛跑輪留在籠中,逃鼠沒得選,被天性的野性驅使出逃。
逃鼠「冒險」逃出籠子,跑鼠「冒險」被豢養,把自己的命運交給飼主。
逃鼠逃出去是追求自己的「自由」,跑鼠選擇待在安逸的環境也是他的「自由」。
乍看是跑鼠待在「牢籠」,其實天地對逃鼠而言是更大的「牢籠」。
再把倉鼠代換成人類,用個人常識與經驗來詮釋,我們人不也是「盲目」的,自覺或自覺地「耽溺」,想「冒險」或不敢「冒險」,覺得生活就是一種「牢籠」。
我覺得更有挑戰性,並且基本上可以成為哲學思考的,就是「選擇」和「自由」這兩個詞。要寫得抽象很難也都可以。
比如說,我們真的能選擇嗎?或是我們的選擇真的是出於我們的自由意志嗎?或者是我們無法違背決定論呢?自由可以到什麼程度?可以無限到不甩法律甚至發動地鳴毀滅人類的自由就是真自由嗎?像莊子所說的精神的自由是有可能的嗎?或者那只是一種命定論框架下的自欺呢?
這些題目都可以無限發散下去。XD
結語
以我個人而言,我蠻喜歡114會考的題目的,也慶幸自己今年不用去閱卷,不用去煩惱要怎麼給分數等第。XD
從選材上,也許「都跟動物有關」是今年的一個可愛巧合。不過高中端國寫的鯨魚只是起到一個idea的作用(還被理工人士嫌棄,批評科普教育有問題XD),題目仍只是要人寫「我的獨特沒人聽懂」那樣的方向;國中端的倉鼠作為圖片有具體的方向引導--人要當跑鼠還是倉鼠,挑一個詞彙把自己的生存哲學寫出來。就命題而言不會是被考生拋在腦後的一道題目。
題外話一下,文學史上的兩隻老鼠跟動漫中的兩隻老鼠,可以結合命題或者教學的還有以下這個例子: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時,為郡小吏,見吏舍廁中鼠食不絜,近人犬,數驚恐之。斯入倉,觀倉中鼠,食積粟,居大廡之下,不見人犬之憂。於是李斯乃嘆曰:「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
《史記・李斯列傳》用「廁中鼠」、「倉中鼠」比喻兩種社會地位。

藤本樹《鏈鋸人》第五集
《鏈鋸人》中,出身鄉下離島的「天使惡魔」想要當鄉下老鼠,表示無意追求富足物質、冒生命的危險;曾經窮到賣腎、在溫飽線上掙扎的主角淀治,卻想要當都市的老鼠,表面上是仍在追求吃飽穿暖,但跟出身共產社會(爆雷囉!XD)的蕾潔願意當鄉下老鼠相比,其實預告了淀治的基本心性,這位男主角是會「有所追求」的性格,在生存需求滿足後,也有可能會發展出其他的需求。
(這是我的預測跟期待啦,畢竟現在還在連載中,作者又很反套路。XD)
回到大考作文題,今年是取材上太明顯可以拿來一起聊,不然我其實並不想發這篇文章。(這個週末為了會考都要早起,很累欸!XD)
身為高中端第一線教師,我其實已經對108課綱心涼了,又累,又覺得沒什麼意思。除了教學之外,考招配套的制度層面,使得從舊時代走過來的我們這種中生代教師看到兩種極端,古時候是太死板拘謹,現今又太自由放任到無法管教。不只是課綱整套玩法適合菁英、犧牲中後段學生的問題,是連整體風氣面都在崩壞。不過這已經是離題了。
我最後的祈願就是國寫作文的命題,請找真的懂課綱精神的教授來命題。看到爛題目或是不知其所以然的佳作卷,又硬要緩頰說哪哪符合國寫命題精神,心裡都是覺得「是怎樣」。XD
嗯。就這樣。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