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只是想買一個日常用的水壺,點進網站,一整頁跳出超過 30 種樣式,還要選蓋子類型、瓶身顏色、配件加購、保固升級。
我看了五分鐘,關掉頁面。
不是我不想買,是我不知道該怎麼買。這不是客製化,這只是選擇障礙
我們正活在一個資訊爆炸、注意力碎片化的時代。
根據《Frontiers in Psychology》研究,當資訊量超過人類處理極限,會產生「分析癱瘓」(analysis paralysis)現象——選擇太多,反而什麼都不選。
你覺得你是在提供自由,顧客卻只感受到焦慮。
很多商品開發,因為只看市場流行,不做自身購買者的調查跟洞察,所以容易犯同一個錯
「這個也放進來好了,給客人多一點選擇。」
「加個配件包、擴充版、升級版,看起來更完整,提高件單價。」
結果頁面變成產品百寶袋,CTA 鈕沒人點、結帳率下滑、加購率也慘淡。
不是產品不好,是你讓顧客想太多、比太久、退得太快。
Barry Schwartz 在《選擇的弔詭》裡說得很狠:選項越多滿意度越低
因為人們越容易後悔、越怕選錯、越懷疑自己的決策。
所以真正能轉換的商品,是什麼樣子?
- 不用選太多
- 一眼懂怎麼用
- 三秒內能決定
這不是壓縮自由,這是幫人省時間。
想讓顧客更快做決策,你需要的不是更多功能,而是更強的「設計結構」
➤ 最多提供三種方案(記得心理學的「定錨效應」嗎)
➤ 套餐預設搭好,不要讓顧客自己組
➤ 主打型號、明星品項突出來,其它藏進選單
消費者不是想比較,他們是希望有人幫他想好該怎麼選
✦ 舉個簡單的結構設計:
單品入門款(最低價,降低門檻)
標準熱門款(主打推薦,最平衡)
進階加值款(高價錨點,強調價值)
這不是創意,是心理學。
人們會自然避開最高最低,選擇「看起來最不容易錯」的選項。
很多成功品牌,反而極少 SKU 卻能打穿市場
Dyson 吹風機 全球只賣幾個版本,卻做到單一產品線橫掃高端市場
Glossier(美妝 DTC 品牌) 成立前兩年僅靠 4-5 支商品就建立品牌護城河
他們不是不會搞複雜
而是知道:越聚焦越好記,越好記才會被選擇
✦ 那為什麼我們總是想做多?因為我們怕錯過
怕沒放進去的剛好是顧客要的,怕看起來太單調被說「不夠豐富」。但你忘了:顧客不是要選完所有可能,他們只想要你直接告訴他:這個就可以
所以我自己開發產品、設計方案時有個原則
➤ 一頁只推一個焦點選擇
➤ 最多三種組合方案(左低右高,中間推)
➤ 所有選項都預設好,不讓顧客重新算一次人生
➤ 額外需求額外談,不是一開始就攤出來
真正厲害的銷售,不是給選擇,是幫人做選擇
- 選擇越少,轉換越快
- 你以為多是尊重,其實是壓力
- 你以為你在做產品,其實你在設計一場決策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