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沒有報表。
你只是被一堆「沒人想看、看了沒用、用了也不準」的報表拖累。
POS、CRM、廣告平台、電商後台、Excel 一堆……每個部門都說他們有數據,但高層看不懂、中層用不動、基層更是視而不見。
這在好日子裡叫效率問題,
但在壞日子裡,會變成「虧損找不到原因,裁員裁錯人」的災難。
⛔ 高關稅 × 消費縮手 × 失業上升,零售業再不數據化,就來不及了
最近美國宣佈對各國提高關稅,供應鏈成本持續上升,接下來消費信心下滑、失業陰影蔓延,零售業正走進一場極端考驗。
此時此刻,決策的反應速度與精準度,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關鍵。
👉 你不能再等月報告出來再處理庫存
👉 你不能讓行銷跟營運 KPI 各說各話
👉 你更不能讓一場促銷花下去,卻連效益都看不清楚
這篇,我們用 Power BI 為例,講清楚零售業該怎麼整理數據、整合報表、引導洞察、驅動管理。

BI 導入流程:不是先接資料,而是先問對問題
這是完整流程,也是每個零售業都該思考的順序:
1. 需求盤點|問對問題比接對資料更重要
不是資料先來,而是問題先問「誰要看什麼?為什麼?看完要做什麼?」
2. 數據清理|資料不乾淨,洞察會害死人
最怕那種「每個分店自己弄 Excel」的災難,統一的空值補上、格式統一、亂碼清除、重複資料刪除,避免換一個數據處理人員就換了標準。
在市場敏感時期,哪怕數據誤差 2%,決策都可能錯很遠。
3. 資料整合|把 POS、電商、廣告、CRM 串起來,才看得到真實營運輪廓
用 Power Query 統整欄位,用 DAX 做指標邏輯,尤其 OMO 零售更不能讓線上線下 KPI 各說各話,要有一個統一全企業的標準。
4.角色化報表|店長要看庫存,行銷要看轉換,老闆要看錢流
行銷部看什麼?店長看什麼?老闆又關心什麼?不分層,就沒有節奏;一視同仁,只會看熱鬧。
5.驅動洞察與行動|發現異常、追 KPI、做補救,不能等月底
要能做到「看到異常 → 點下去 → 找出原因」,今天看到異常,明天就能調整策略。
6.教育與文件|留下邏輯、文件、定義,BI 要能傳承,不是只靠一人硬撐
風險來時,沒人有空重學一套系統。
留好「資料邏輯圖」、「維度說明表」、「指標定義」三大文件,是基本功
這六步沒做到,報表再炫都沒用。
因為 BI,不是做圖,是做決策支援系統。
🎯 OMO + 多來源整合,才是數據戰力分水嶺
一家連鎖零售品牌,面對線上線下打架、活動成效不明、每月報表都靠人工 copy paste。
我們怎麼幫他重建整個數據邏輯?
🔗 串接多系統資料:POS、GA4、電商平台、廣告、電商後台一次到位
🧩 用會員 ID 串成旅程:製成小型RFM,隨時掌握消費者沉睡客、流失客數量與行動
🎯 分角色報表:店長、行銷、高層各看各的重點,指標績效實時更新,具緊張感
🔐 設定權限與安全性:報表不外流、同權責相同報表、定義隨時查閱,不會對各種指標一邊一個套
🔄 自動排程刷新:最快可30分鐘更新一次,不靠人力堆數據
✅多平台展示:桌機板/APP版均有響應版面,出國也能隨時看。
📈 最終成果:
- 庫存數量降低、維運成本減半
- KPI 對齊後部門溝通順暢
- 決策效率大幅提升
為什麼這時候非上 BI 不可?
✅ 整合能力強:可串 250+ 資料來源
✅ 資料處理靈活:清洗、建模、視覺化一次搞定
✅ 費用合理彈性高:半客製化系統,無須高昂系統費,運作後每月月費低廉,可以根據企業現行狀況調整。

不是「有資料」就有未來,是「能用資料做決策」才有未來
當市場變數多、成本上升、人才流動快,你更需要一套「不用等、能互動、看得懂、做得動」的 BI 系統。
在經濟下行時,BI 不只是資訊系統,是「營運急救箱」:
🧭 它幫你在亂流中找方向:業績掉了不是壞消息,「不知道為什麼掉」才是
🔍 它讓你知道誰該加碼、誰該停損:不是平均減少預算,而是根據數據調整配
⏱️ 它爭取你 3 天反應,而不是等月底才發現問題
🛡️ 它幫你在縮編時留下關鍵資訊資產:人可能走,但邏輯要留下來
能不能撐過下一波經濟寒冬,關鍵在你怎麼用這套系統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