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組織不是大,而是快:從五人團隊看全球化退潮下的生存術

未來的組織不是大,而是快:從五人團隊看全球化退潮下的生存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從社群產品到組織設計:Greg Isenberg 的五人小隊預言

Greg Isenberg 是社群平台產品設計師、Late Checkout 的創辦人,曾任 WeWork 顧問,專長是嗅出數位社群和產品趨勢的味道。

最近他在 X(原 Twitter)發了一篇貼文,開門見山地說:

「2025 最理想的創業團隊,只要五個人。」

分別是工程、設計、產品、增長駭客、營運五大角色,各自具備 AI 助手。沒有層層報告、冗長會議,取而代之的是:今天有個點子,今晚就能上線,明天就能測試。這不是未來,是他說「already happening」的現在。

raw-image


  • 工程師:使用 AI 工具如 Cursor,快速生成程式碼框架,通過自然語言與程式庫互動,調試像配對編程,文件自動生成,一天內將想法變成產品。
  • 設計師:不僅限於 Figma,還用 V0 和 Replit 進行「vibe coding」,即直覺式快速原型設計,兼寫文案、塑造品牌、與用戶互動。
  • 產品領袖:負責定義成功指標、建構社群、回覆支援票務、制定策略,是團隊的黏合劑,後續回覆中他提到這角色常是 CEO。
  • 增長駭客:結合創意和技術,進行「vibe marketing」,如聘請代理、設置分析、改寫登陸頁、測試分發策略、與創作者合作,吸引社交媒體注意力。
  • 運營人員:處理後勤,如合約、客戶服務、財務、招聘,確保團隊無混亂,專注執行。


不是在省錢,是在省掉臃腫

這篇貼文其實點出了三個深層的轉變訊號:

  • 團隊更小 → 因為 AI 可以當副駕,不需要 10 人做 10 件事
  • 決策更快 → 沒有共識地獄,有想法就試做,能跑就上
  • 節奏更快 → 工程師用 Cursor 配 AI pair programming,設計師直接 launch 原型,Landing page 自己丟上去跑數據

這不只是創業神話,而是正在發生的組織效率革命。

如果你現在還在為一顆 CTA 按鈕開三場會議、寫五頁簡報,那很抱歉,你早就被另一組五人小隊+一隻 AI 狗在週末做出 MVP 超車了。


川普加關稅,AI 加速跑

鏡頭拉遠一點,同一時間川普宣布全球加關稅,去全球化(deglobalization)正在變成主旋律。全球局勢也在說明:大公司不再穩,大團隊不再強。

這代表什麼?→ 國際供應鏈不再可靠 → 成本壓力重回本地市場 → 決策鏈條必須極速反應


企業不再能仰賴「便宜的外包、穩定的海外物流」,而是必須建立本地即戰力、即時反應力與成本控制力。Greg 的五人小隊模型,不再只是矽谷玩法,而是每家企業、特別是零售通路品牌,面對現實環境時的生存範本。


數據 ≠ 報表,數據力才是生存力

如果你是零售業、品牌商、電商平台,這一波轉型該怎麼走?不是「買工具」或「用個 GPT 寫文案」就叫轉型了。

真正的關鍵在於組織設計與數據文化的升級。

✅ 三個跑起來的具體建議:

  1. 每週一次「數據快跑會」:不講 feeling,只看數據。抓著3 個核心指標(如熱銷商品、轉換率、庫存風險),當週調整行動。
  2. 導入 AI 協作流程:PM 用 GPT 快速描述需求 → 設計師直接生成 wireframe → 工程師用 AI scaffold 一鍵建 MVP。設計、工程、行銷不再「交件」,而是「共創」。
  3. 模組化團隊、API 化組織:Landing page、文案、價格策略、促銷推播,全部模組化。行銷人員就像工程師寫 API,那叫做「低延遲決策」。
面對全球變局,你不需要更多人,你需要的是更即時的數據驅動力+更少障礙的決策流程


下一個十億美金團隊,可能就五人+AI+自動化

Instagram 當年用 13 人賣了 10 億美元,Greg 預言:下一間十億美金公司只需要五人—這不是夢,是戰略上的「精準打擊」。

現在該問的不是:「我們夠大嗎?」而是:「我們夠快嗎?」

如果你還在部署三層會議審核流程,還在等 IT 幫你開資料表單,不如試著問問自己:

🧠 你的團隊真的需要 20 人做完這個專案?還是其實 5 人+AI 就搞定了,只是你不敢試?


✅ 如果你是創業者,試著畫一畫你現在的團隊組織圖,再畫一個「五人小隊+AI 助理」的版本,差異在哪?那就是你下一步的轉型關鍵。
✅ 如果你是社畜,那請嘗試著跨出你的舒適圈,用獲利的角度思考,往不熟悉的領域前進。

avatar-img
數據與飛翔的軌跡
17會員
18內容數
數據不僅是冰冷的數字,更是企業決策的重要指南。 透過數據視覺化、模型建構與趨勢分析,將複雜的信息轉化為清晰易懂的洞見,協助企業在競爭中脫穎而出。 部落格內容涵蓋數據分析工具教學、案例分享以及行業趨勢觀察,希望能與你一同探索科技的無限可能,讓每一個決策、啟發都能自由翱翔!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數據與飛翔的軌跡 的其他內容
零售業面臨高關稅、消費縮手等挑戰,數據化刻不容緩。本文以Power BI為例,闡述零售業如何透過六步驟(需求盤點、數據清理、資料整合、角色化報表、驅動洞察與行動、教育與文件)建立有效的決策支援系統,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並在經濟下行時維持競爭力。
本文探討如何透過「三個聚流原則」(一次轉發、一項推薦、一則分享)提升品牌曝光度與影響力,並以泰國品牌KLĀY為例,說明如何運用視覺設計、驚喜體驗和社群互動等策略,達成這三個目標,最終建立長遠的市場影響力。
過去消費者選擇品牌或店家,往往取決於功能性指標,那是追求效率的時代,誰能提供更多實惠,誰就能贏得市場。隨著時代發展,功能價值變成了基礎門檻,甚至不足以吸引消費者。在功能價值不再稀缺的情況下,消費者的需求從「實用」轉向了「情感共鳴」。 「情緒價值」 指的是消費者為了獲得某種感受,願意支付的額外價值 。
零售業面臨高關稅、消費縮手等挑戰,數據化刻不容緩。本文以Power BI為例,闡述零售業如何透過六步驟(需求盤點、數據清理、資料整合、角色化報表、驅動洞察與行動、教育與文件)建立有效的決策支援系統,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並在經濟下行時維持競爭力。
本文探討如何透過「三個聚流原則」(一次轉發、一項推薦、一則分享)提升品牌曝光度與影響力,並以泰國品牌KLĀY為例,說明如何運用視覺設計、驚喜體驗和社群互動等策略,達成這三個目標,最終建立長遠的市場影響力。
過去消費者選擇品牌或店家,往往取決於功能性指標,那是追求效率的時代,誰能提供更多實惠,誰就能贏得市場。隨著時代發展,功能價值變成了基礎門檻,甚至不足以吸引消費者。在功能價值不再稀缺的情況下,消費者的需求從「實用」轉向了「情感共鳴」。 「情緒價值」 指的是消費者為了獲得某種感受,願意支付的額外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