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四下班7點多,我到了在threads上看到家附近推薦的一間生魚片丼飯店。店裡只有一組客人,但 探頭進去老闆無奈地說:「今天不接客,沒位置了。」
吃貨魂被激!我直接預約隔日開店第一輪再訪,終於吃到。
也趁著吃飯跟老闆聊聊,反倒發現了一些個人公司的體悟。
▌不是生意太好 是拒於門外
這是一間只有老闆當班的一人店,菜單上琳琅滿目,但我想加點的,老闆都會以抱歉的神情說:「人手不足,今天沒有。」
整間店只有我,但 短短30分鐘,當下又有3組客人進門問有沒有餐點,老闆說:「要8點後,現在滿了。」
其實不是沒有餐點,是因為抓不準量,而下一波的訂位潮在6點,要到消化完這些客人他才知道自己有沒有餘裕。
明明進貨日,現場卻什麼都缺。
明明做了一點宣傳,但卻沒有因應的提升備貨量。
這不是生意太好
是他自己,把能賺的拒在門外。
▌這故事我熟,因為我也做過一段時間餐飲
每天怕備料備太多會虧,結果開始縮、怕、撐
直到你連「多接一單」的力氣都沒有了
利潤一少,你就會陷在各種多做一點、菜單多加一點的虛耗上
最後離開餐車是因為看到自己所有的時間投入在各種採買、備料、銷售上,且在不走快速複製的邏輯之下,每月能創造的利潤不會超過7萬。
天花板已現,向上沒有龐大吸力,向下幾個小事件就會讓我開始壓縮備料、縮菜單、甚至怕客人太多,一怕,常常就是斷掉營收的開端。
▌一人公司常見的死亡循環
沒人 ➝ 不敢進貨 ➝ 客人點不到 ➝ 客單拉不起 ➝ 更不敢請人 ➝ 店越來越冷清
明明有市場,卻自己擋住了門。
▌很多人誤會自己是在「做生意」
但當老闆其實真正做的是:管理現場變數
一人全包 → 任何小事都可能拖垮整個節奏
現在很多人也在走這條路
離職創業 開始接案 打造個人品牌 自由工作者 一人公司,聽起來都很棒——時間彈性、自主、不用應酬老闆
但以為在自由,其實可能正在成為「接不起成長」的老闆
▌一人公司會遇到的四種隱形崩盤
- 接案滿了 → 不敢接新客 → 錢卡死
- 有機會 → 沒時間處理 → 錯過
- 想提價 → 沒力做品牌 → 卡死在低單價
- 太多雜事 → 忙的是行政、不是核心產值
結果就是:「事情越來越多,但錢沒比較多」
最可怕的不是沒生意,是你根本沒能力承接生意
最可怕的不是你做不好,是你太怕做壞 → 不敢做 → 最後什麼都沒做
一人公司要活下來,不能靠撐,要靠利潤與流程設計
- 把菜單做小:聚焦利潤高、流程穩的服務
- 設流程:自動化、SOP、接單有節奏
- 不什麼都自己做:行政外包、接單用工具、自動化回覆
- 設限量:不是「有單就接」,而是「每月只接X案」
所以看到老闆的困境,其實我的解法會是
- 勇敢叫貨、改善庫存設備
- 簡化且聚焦適量的品項(留得住品質與利潤)
- 預約+限量(你控節奏,才不會被節奏牽著走)
- 設計加購項(+30元升級小菜、+50元加魚片)
- 打工換餐、請人協助外場等(老闆要有一定的時間留下來看局)
▌我的結論很簡單:
不是沒客人,是沒有準備好,接得起客人
也提醒自己別只是變成沒老闆的員工,該成為「懂經營的個體戶」
個人產值的最小單位不是貨幣 是時間
懂得設限,才接得動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