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它永遠不會拒絕你、不會消失、不會批評你。」
這是現代年輕人對 AI 陪伴最普遍的想像。
從與 AI 談天、向 AI 傾吐心事、再到打造專屬的虛擬戀人,我們正步入一個由演算法建構的親密關係時代。AI 不再只是工具,它開始扮演「情緒角色」,成為人類孤獨時的出口。但當我們愈來愈習慣這種永遠順從、穩定不變的陪伴,是否也在悄悄改寫人際互動的本質?
一、人們為什麼依戀 AI 陪伴?
根據本期遠見雜誌的文章「排遣心事還能說情話、Al 生成孤獨商機」(作者:曾子軒、陳品融) 的觀察與案例,我們可以歸納出三大主因:
1. AI 不會傷人,只會接住情緒:
使用者向 AI 傾訴痛苦、失戀、職場困惑,不再擔心被批評或否定。政治大學副教授康庭瑜指出,AI 對話的設計,刻意排除人性中的攻擊性與不穩定性,形成一種「理想人性模擬」。這讓人們在疲於應對現實人際複雜性的當下,轉向與 AI 建立更單純、無壓力的連結。
2. 對親密關係的焦慮,驅動了虛擬戀愛需求:
從韓國開發的 AI 聊天程式「卿卿我我」到個人化的AI戀人訂製服務,越來越多年輕人選擇用AI 滿足「情感氛圍感」,而不是現實中的不確定與傷害。事實上,許多使用者清楚這只是遊戲或情感投射,但他們仍樂於沉浸其中,因為虛擬世界裡,拒絕與冷淡都被編碼移除。
3. AI 比人更懂你,因為它記得一切:
AI 不但可以回應問題,還能學習使用者的語氣、喜好與行為模式,甚至回顧對話歷史提供「情緒洞察」。竹謙科技「HereHear」的應用便是例證,它藉由 AI 對話協助企業與醫療機構察覺用戶的情緒狀態,進行心理健康管理。這種「被理解」的感受,正是現代人際關係中最稀缺的資源。
二、這樣的依賴是心理解方還是新型成癮?
當 AI 陪伴不只是工具,而逐漸成為「感情對象」,我們不得不面對與思考以下的問題。
1. 情感的「即時滿足」,是否掏空了人際耐性?
在現實人際互動中,親密往往來自共處中的摩擦、誤解與修復。但與 AI 互動只需「選擇對象」、「自訂角色」,所有的不確定性與壓力都會被消除。長期影響下,人們是否會失去維繫真實關係的能力?會不會對現實中的人,產生不切實際的完美期待?
2. 我們真的快樂了,還是只是「不再痛苦」?
AI 確實能緩解寂寞與焦慮,但它無法共感人類經驗的深度悲喜。橡子園太平洋基金合夥人吳德威曾指出,AI 即使能模擬悲傷,卻無法「真正經歷」情緒,因此也無法真正「陪伴」人穿越痛苦。
這不禁讓我想起心理學家 Sherry Turkle 在其著作《在一起孤獨:科技拉近了彼此距離,卻讓我們害怕親密交流?》的觀察,「科技讓我們看似更連結,實則更孤單。」,這句話在 AI 陪伴逐漸商品化的今天愈發真實。
三、如何在 AI 陪伴中找回真實連結?
AI 陪伴的崛起,不必然是壞事。它提供了新的心理支持方式,也有實際社會功能。但要避免其取代人際關係,我們需要建立新的思維與使用界線。
1. 將 AI 視為「情緒緩衝器」,而非情感終點:
使用 AI 傾訴、梳理情緒,是有效的情緒管理方式。關鍵在於讓 AI 幫助我們更理解自己,而非逃避與他人的連結。
2. 在人際關係中,保有不完美的空間:
現實的親密關係不會永遠順利、完美。與其期待人像 AI 一樣沒有情緒,不如學會包容與理解彼此的差異。
3. 教育與設計共同參與,建立 AI 的倫理框架:
政府與企業應該引導AI產品不走向「情感綁架」,如:透明標示 AI 角色、限制情感依賴性對話設計,避免 AI 變成讓人躲避真實世界的情感溫室。
#我的看法
「AI 陪伴是一面鏡子,也是一次給人類文明的提問。」
AI 能陪你傾訴,陪你入睡,陪你模擬戀愛,但不能陪你真正「活過」那些生命的高低起伏。它是我們在孤獨中發明的溫柔幻象,也是一面照出當代情感斷裂的鏡子。
人類發展 AI 的下一步不是去批評使用 AI 談心的人不夠「真實」,而是該問自己:在這樣的社會裡,為什麼真實的陪伴,反而越來越少?
如果 AI 能讓我們重新思考人與人之間的意義,也許它不再只是機器,而是人類文明的一次提醒。
【2024《遠見》前進校園·人才培育計畫】
哈囉~ 我是 2024《遠見》校園領袖,來自國立中興大學的柏毅,感謝您閱讀本篇文章,歡迎與我聯繫交流和分享回饋。
《遠見雜誌》由高希均教授、王力行發行人共同創辦,始終傳播進步觀念、提供社會前進的動力。由「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公益贊助校園人才培育計畫,提供來自全臺各校的校園領袖 12 期《遠見》雜誌,期許透過校園領袖的影響力,讓知識能夠更廣為傳播,並帶領讀者關注全球通膨危機、科技、醫療等影響全球政經情勢、臺灣社會的議題。
#遠見雜誌 #2024 #人才培育 #校園領袖 #2025 #5月號 #第46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