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一直以來支持我的讀者們,因為有你們的點閱、按讚、留言、收藏,我才有辦法完成「日更30」的小目標。(2025.04.23-2025.5.23)
從日更30到創作內建:當分享變成生活的一部分
「你怎麼可以每天都有東西寫?」
這是我在進行「日更30」的過程中被問最多的問題之一。起初我也不知道該怎麼回答,畢竟我不是全職創作者,每天也要上班、生活,甚至還得對抗突如其來的厭世感。但30天過去後,我想我有些答案了。為什麼想挑戰日更?
其實「日更30」是我受到一位部落客小金魚的影響而想達成的目標,詳細內容放於 重拾創作熱情:小金魚的直播課程心得,但我老實說,當時聽完課有認真創作一段時間,可是惰性又起,所以這目標就擱置了,雖然有持續創作,只是是不定期更新。
至於為什麼突然重啟,原因也很簡單,就是發現別讓人生只剩工作:學會劃界,讓生活進得來,這篇文章突然有很多人閱讀,於是我下了一個決定:既然有人開始注意我,那我就用「日更30」來試著,正式地「出現在這個世界」。
但這樣的動力很快就會消失,尤其當你進入第三、第五、第十天,靈感開始卡關,壓力默默出現。這時候你才會開始問自己——如果沒有人看,我還會寫嗎?
答案是:我不確定。但我知道,我需要面對這個問題。
這也許是日更的第一個收穫:它讓你誠實地面對自己創作的動機,不只是「為了紅」或「為了KPI」,而是,我是否願意為這件事投注時間與心力,無論他人看見與否?
靈感從哪裡來?寫作其實是生活
很多人以為創作是一種靈感乍現的魔法,但其實,大多數的時候,它就是日常生活。
我自己有幾個固定的靈感來源:
- 靈感筆記:手機裡有一個備忘錄,只要突然想起什麼有趣的事,就立刻記下來。這些內容有些是生活觀察、有些是對話、有些是自己內心的碎碎念,全部都寫,亂也沒關係,重要的是記得「捕捉」。
- 閱讀輸入:我不會逼自己讀很多書,但我會選「有對話性」的書。也就是那種讀了會讓我想要跟作者吵架、點頭或提問的內容。只要有回應,就有靈感。
- 徵文活動與分類延伸:這是我很推薦的一招。如果當天真的沒有想法,就去看看方格子或其他平台的徵文主題,或看看你自己最近發表的作品分類,去問自己:「我最近有類似的經歷嗎?」像這樣交叉聯想,其實比硬想一個主題容易多了。
我一直認為,創作需要適度的刺激,不管是與人互動也好,閱讀文章也罷,都比你苦思冥想等靈感上門還來得實際(延伸閱讀:學會跳脫舒適圈,迎接人生新旅程Change is as Good as a Holiday)。
但是到一定程度時,你就會發現外在刺激反而是一種干擾,那當然就另當別論了(延伸閱讀:當內心充滿故事時,閱讀變成一種干擾)
總之,寫作其實不是「特別去創造什麼」,而是從你原本的生活裡,把值得被說出來的片段挖出來,重新命名而已。
日更的真正意義不是產出,是「內建創作思維」
原本的我,是等靈感來了才寫,現在的我,則是先想著要寫,才去觀察、去感受、去生活。
這是一種很微妙的轉變,就像你本來只是偶爾煮飯,現在開始會先思考冰箱有什麼、這週要吃什麼、該補什麼菜。你不是變成廚師了,而是讓「料理」成為日常中的一環。
創作也是如此。
我開始在平常散步時注意街景的變化,在看新聞時思考脈絡,在跟朋友聊天時多留意那些未曾言說的情緒和語氣。我不是為了寫而活,而是活著,然後自然而然地想寫。
期待感與成就感的交會
每天寫一篇文章,然後點擊「發佈」,那一瞬間是很特別的。
不是因為你知道它會爆紅,而是那個動作像是一種向世界宣告:「我今天也有認真活著,而且我有話要說。」
久而久之,你會對生活產生一種奇妙的期待感。不是期待大事發生,而是期待日常的某個瞬間能觸動你、讓你覺得值得書寫。
這種期待,其實就是一種對生活的熱愛,只是你可能自己沒發現。
日更之後,我想要的是什麼?
說真的,我還不確定「未來」要怎麼做。
但我知道一件事是確定的——我不會停止書寫。
創作對我來說,已經不只是產出內容,而是一種與自我對話、與世界連結的方式。
這段日更旅程就像是跑了一場沒有終點的馬拉松,雖然暫時停下腳步,但身體已經記得節奏,會在某個時候,重新啟動。
初步構想至少一週會更新2天以上,畢竟我還有新的短篇小說連載中,每周六更新,總共有9章,[短篇小說]戀愛調查員:大小姐的超狂委託 第一章 大小姐的超狂委託,是現代愛情短篇小說,裡面有一些對於愛情和友情的反思,第一次寫愛情類的小說請多包涵。
❤️我會繼續寫,也希望你會繼續來看。
❤️如果你也曾對創作有渴望、對生活有話想說,我想邀請你一起加入「日更挑戰」:不管是30天、14天,還是7天,從今天開始,把生活的感受留在文字裡,讓世界聽見你的聲音。如果你願意,留言告訴我你想挑戰的方向,我會來幫你加油打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