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
超慢跑(也稱「低強度持續訓練」或「LSD訓練」)的核心是 維持低強度、長時間的有氧運動,以提升基礎耐力、燃燒脂肪並降低受傷風險。 以下是最有效的規劃建議:
一、心率區間:控制在「最大心率」的 60%-70%
- 計算最大心率(HRmax):
- 簡易公式:220 - 年齡(例:30歲者,HRmax約為190 bpm)。
- 更精準公式:208 - (0.7 × 年齡)(研究顯示誤差較小)。
- 目標心率區間:
- 60%-70% HRmax(例:30歲者,目標心率約為114–133 bpm)。
- 此區間能有效燃燒脂肪、強化心肺,且身體以「有氧代謝」為主,不易堆積乳酸。
- 自我檢測:跑步時可輕鬆對話( 不會喘 ),即為合適強度。
二、跑步時間:每次 40–90 分鐘
- 初學者:從 30–40 分鐘 開始,逐步增加至 60 分鐘。
- 進階者:可延長至 90 分鐘(但需注意補水與電解質)。
- 關鍵:維持「穩定低強度」,避免 中途加速 或 間歇衝刺。
三、頻率規劃:每週 3–5 次
- 減脂/健康維持:每週 3–4 次,搭配 1–2 天肌力訓練。
- 耐力提升:每週 4–5 次,但需確保充足恢復( 避免連續高強度日 )。
- 初學者:每週 3 次,隔天休息 或 搭配低強度活動( 如散步、瑜伽 )。
四、進階調整:結合「週期化訓練」
- 基礎期(8 – 12週):
- 以超慢跑為主( 心率60-70% ),逐步增加單次時間。
- 強化期(4–6週):
- 加入 1 天「變速跑」( 如:心率短暫拉高至75-80%,持續1-2分鐘後恢復 )。
- 恢復期:
- 每 3–4 週減少 10% 訓練量,避免過度疲勞。
五、其他關鍵提醒
- 熱身 與 緩和:
- 動態熱身 5–10 分鐘(如 高抬腿、開合跳 ), 跑後靜態伸展( 尤其 小腿、大腿後側)。
- 地形選擇:
- 優先平坦的草地或跑道,減少關節壓力;進階者可偶爾搭配緩坡。
- 監測工具:
- 使用心率錶或手環,確保維持目標區間;若無設備,以「說話測試」為基準。
範例一週訓練表(初學者)

總結
超慢跑的效果來自「累積時間」與「穩定強度」,而非速度。
重點是養成習慣,並透過心率監控避免強度過高。
搭配飲食控制與充足睡眠,2–3 個月後會明顯感受到 耐力提升 與 體脂下降!
最有效的超慢跑建議將心率維持在最大心率的60%至70%之間,這被認為是最有利於燃燒脂肪的心跳區間 [4]。
至於跑步時間與頻率,以下是建議:
- 時間:每次超慢跑建議持續20分鐘,有助於燃燒脂肪和降低「三高」 [1]。
- 頻率:根據美國心臟醫學會的建議,每週至少運動180分鐘,換算下來約為每週3小時的超慢跑,對於提升心肺功能和改善整體健康非常有幫助 [6]。
超慢跑的好處在於其輕鬆、安全、強度低的特性,不容易產生疲勞 [4]。
參考資訊 :
- youtube.com - 20mins Slow jogging:Fat burning and lowering three highs.
- blog.health2sync.com - 超慢跑多久才有效?姿勢怎麼做? 掌握技巧在家也能輕鬆燃脂
- youtube.com - 「挺你的超慢跑」跑對健康跟著你EP1超慢跑基礎技巧|徐棟 ...
- edh.tw - 超慢跑教學&好處攻略!超慢跑減肥7優點,該跑多久?怎麼 ...
- youtube.com - 運動專家:超慢跑只是小菜CP值最高的運動方式其實是 ...
- slowjogging.com.tw - 最佳超慢跑時間、頻率、地點建議一次看
C.T. 簡易版
以下是一些建議,幫助你制定超慢跑(Super Slow Running)有效的訓練計劃:
心率目標:
- 超慢跑的核心在於以非常低的心率進行,以避免過度疲勞並促進脂肪燃燒。
- 一般建議將心率控制在最大心率的50%至65%之間。
- 估算最大心率的方法是:220 - 您的年齡。例如,若您30歲,最大心率約為190次/分鐘,則目標心率範圍約為95-124次/分鐘。
跑步時間: - 初學者或剛開始超慢跑的人,建議每次30-60分鐘。
- 根據個人耐受度逐步增加時間,但整體應保持在一個不會感到過度疲勞或失去運動興趣的範圍內。
頻率規劃: - 每週進行3至5次為宜。
- 初期可以安排較低頻率,隨著體力提升逐漸增加至每週4-5次。
其他建議: - 保持穩定的呼吸和輕鬆的跑步姿勢。
- 配合充分的暖身和拉伸,預防受傷。
- 注意身體反饋,如果感覺不適,應適度調整運動強度和時間。
請根據您的年齡、體能狀況、目標等因素,逐步調整計劃。
G.K. 太複雜而且出包可能有誤( 中文理解輸 D.S. ) 只列補充
超慢跑誤以為超級馬拉松(英語:Ultramarathon),超馬
心率在跑步訓練中的角色
心率監測是許多跑者用來控制訓練強度的工具,但其適用性在超慢跑中有爭議。
研究和專家意見顯示,心率受多因素影響,包括核心體溫、咖啡因攝取、情緒激動、水分狀態、海拔和疲勞等。因此,一些權威如Jason Koop(CTS超慢跑教練,著有《Training Essentials for Ultrarunning》)認為,感知用力程度(RPE)比心率更可靠。他提出RPE 1-10量表,其中:
- RPE 5-6對應耐力跑(輕鬆可持續),
- RPE 7為挑戰性有氧跑,
- RPE 8-9為乳酸閾值強度,
- RPE 10為最大努力(如VO2間歇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