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整理:
- 膽固醇對身體的重要性: 膽固醇是身體必需的物質,並非完全是壞東西。 體內超過
20 種荷爾蒙(包括六大荷爾蒙)都源自於膽固醇。
膽汁的主要成分也是膽固醇,其名稱即來源於此。
膽固醇越高,感染力越低,具有保護身體避免感染的效果。
膽固醇是細胞膜的組成成分。腦部的細胞膜特別重要,佔腦
部重量的四分之一,對神經傳導有絕緣作用。 - 體內膽固醇的主要來源: 體內膽固醇 80% 是由肝臟自行製造。 只有 20% 來自食物攝
取。 肝臟會平衡膽固醇的製造量與攝取量,維持體內一定濃
度。 因此,「膽固醇是吃出來的」這個說法不夠精確,更多
是身體自行製造的。 - LDL (壞膽固醇) 的精確理解: 總膽固醇的數值意義不大,因為它包含了好的 HDL 和
壞的 LDL。 壞膽固醇 LDL 還可再細分為「大顆」和
「小顆」。 大顆的 LDL 是好的,由肝臟製造且能有效回
收。 小顆的 LDL 才是壞的,通常是氧化或糖化的結
果。這些小顆 LDL 無法有效回收,會在血液中流蕩,
最後沉澱在血管壁上,造成膽固醇累積。 因此,看
LDL 的「總量」不夠精確,更重要的是看「小顆」
LDL 的量和「品質」(是否氧化/糖化)。 - 飲食與膽固醇的關聯(觀念更新): 過去(例如 1984 年 Times 雜誌封面)認為不吃
蛋、培根等食物可避免膽固醇過高。 現在(例如
2014 年 Times 雜誌封面)的觀點是「多吃油」。
多吃油,甚至多吃飽和脂肪,反而可以改善膽固醇
的「品質」。 具體而言,多吃脂肪可以讓「小顆」
的壞膽固醇變少,即使總 LDL 量可能沒有變少甚
至變多。
賓州大學 2018 年的研究發現,每天吃一顆酪梨可以改善氧化型 LDL,使其下降,
儘管可能對總 LDL 沒有影響。 減少碳水化合物攝取時,需要增加脂肪作為熱量來
源。這樣做可能會增加總 LDL,但會讓小顆的 LDL 下降。 - 膽固醇藥物 (史他汀) 的注意事項: 有禁忌症 (絕對不能吃的人群): 孕婦及哺乳期婦女
(可能影響胎兒或嬰兒發育)。 對藥物過敏者。
活動性肝炎患者 (如 B 型肝炎、C 型肝炎處於活動期),因
藥物可能引起肝指數上升。
常見副作用: 認知功能下降,例如記憶力變差。因為腦部膽固醇由腦細胞自行製
造,肝臟製造的無法通過腦血屏障,但有些藥物可以通過,影響神
經傳導。 血糖過高。 橫紋肌溶解症。肌肉溶解物會進入血液,塞
住腎臟,可能導致腎衰竭。 - 60 歲以上長者的膽固醇與死亡率: 一項包含四個國家、超過 65,000 名 60 歲以上長
者的研究發現: 膽固醇 LDL 越高的人,死亡率越低。
膽固醇 LDL 越低的人,死亡率越高。
因此,對於 60 歲以上的長者,不應過度擔心膽固醇高,應好好享受生活和飲食。
迷思破解 / 重新評估的觀念:
- 迷思一:高膽固醇是吃出來的。
真相: 體內膽固醇 80% 由肝臟製造,僅 20% 來自飲食,肝臟會調節製造量與攝取量
的平衡。 - 迷思二:總膽固醇是衡量心血管風險的關鍵指標。
真相: 總膽固醇數值意義不大。應區分 HDL 和 LDL,更重要的是分析 LDL 的
「大小」和「品質」,小顆、氧化/糖化的 LDL 才是問題所在。 - 迷思三:高 LDL (壞膽固醇) 就一定會導致血管阻塞和心臟病。
真相: 醫生認為這在演化上不合理。解剖研究顯示,超過一半 LDL 高的人動脈硬化沒
有更嚴重,即使有關聯也通常是微弱的。
問題在於未區分 LDL 的大小,真正有害的是小顆、壞掉的 LDL。 - 迷思四:吃脂肪(包括飽和脂肪)會讓膽固醇變壞。
真相: 相反地,多吃脂肪甚至飽和脂肪,可以改善膽固醇的品質,讓「小顆」的壞
LDL 變少。 - 迷思五:降低 LDL 總量就一定能改善心血管硬化。
真相: 根據影片中提到的解剖研究分析,降低 LDL 總量與改善血管硬化之間沒有明
確、穩定的關聯。 - 迷思六:對 60 歲以上長者來說,LDL 越低越好。
真相: 大規模研究顯示,60 歲以上的人 LDL 越高,死亡率反而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