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學生學不下去?或許我們該先問:我們給了他們什麼樣的世界
「為什麼學生愈來愈不願學習?」
這樣的提問,我最近在許多文章與影片討論中常常看見。尤其是在今年(2025年)9月要上路的手機禁令(高中以下學生入校後手機集中管理),更是引發正反兩方意見的對立。
有人說:「教育越來越寬鬆,但學生卻愈來愈缺乏自覺與學習態度」,語氣憂心忡忡,充滿對當代年輕人教育現場的焦慮、埋怨與不爭氣。
我理解這樣的焦慮。因為我曾經是那個在學生時代忍著焦躁、在課堂上不斷問「為什麼要學這個」的孩子。讓我以過來人的角度,與你一起從多面向思考:當我們批評孩子失去學習動力的同時,是不是也該回頭檢視,我們交付給他們的,是一個怎樣的學習環境與價值世界?
一、大人真的比青少年「更自律」嗎?
「現在的學生就是不自律、沒耐心、愛滑手機。」
這句話你可能不只聽過一次。但當我們在批評「現在的學生」時,我常忍不住想問:我們真的比他們更自律嗎?
我們的手機每天彈出幾十則通知,我們的注意力也早就碎片化到難以集中十頁書。我們打開社群媒體滑個半小時才驚覺時間過了,我們上咖啡廳想好好辦公、閱讀,但大部分時間花在精緻咖啡與自拍。當我們自己都在這樣的社會節奏中拉扯著求生,又怎能期望學生像上一個世代的「苦行僧」一樣,坐得住、學得進去?
更何況,我們那個年代還沒有短影音、還沒有24小時刷不完的社群媒體。我們所謂的「自律」,有時只不過是「沒機會分心」。
現代的學生不是更懶惰,而是他們正生活在比以往任何時代都更刺激、更分心、更紛擾的資訊環境中。而要在這樣的環境中學會自律,不是一句「你要用功」就能解決的。
二、學習本來就不該只為了「好玩」?
這點我部分認同,也部分保留。
是的,專業的養成從來不是遊戲,成為一個真正有能力、有深度、有內涵的人,絕對不是靠「有趣」兩個字就能撐起來的。但這不代表「好玩」毫無價值。
當一個人願意主動學習、投入探索,常常是因為他在學習裡找到了某種興趣與意義。而這樣的學習動能,才是真正能長久推動一個人成長的內在驅力。不是被逼迫、不是怕考試沒過,而是因為我真的想知道、我真的想變強、我真的覺得這件事很酷。
所以,學習當然不該只是為了「好玩」;但如果連一點點好玩、好奇、熱情都無法保留,那這學習旅程也太過苦澀了。
問題從來不是學生「要學得好玩」,而是:我們的教育體系,有沒有提供讓學習可以稍微好玩的空間?
我們能不能允許學生在錯誤中探索?能不能容許他們對學習路線有一點選擇權?能不能不再只用考試分數與排名來衡量一切的價值?
不是討好,而是回到人性。
三、學習不該只是「為了對得起誰」,而是與自己對話
看到有人提到:「現在高中生沒有在思考什麼是真正的學習,什麼是對得起自己、對得起家人、對得起社會的態度。」
這句話我很有感,卻也忍不住思索——我們是否太快地把學習的動機壓在「對得起誰」這件事上?
學習最深刻的意義,從來不該只是為了討好誰、報答誰、表現給誰看。真正的學習,是內在的,是源自一種對自己的責任、對未來的想像、對人生的好奇。
當學習變成只是一張張成績單、只是「讓爸媽開心」、只是「不要被罵」,那孩子也很難在這段過程裡建立自我價值感。
與其一味強調「你這樣對得起家人嗎」,我們更應該引導孩子思考——你想成為什麼樣的大人?你對自己的未來,有什麼樣的想像與期待?你願意為此做哪些努力?
學習,不應是壓力與責任的代名詞,而是理解世界、理解自我的通道。
四、我們是否還在用過時的方式教新時代的學生?
當學生「不願動筆」、「注意力短暫」、「感知力下降」,我想追問:這真的是學生的錯,還是我們教學的方式早已落伍?
一張投影片配上一小時的講解,學生真的還能吸收嗎?
填鴨式的背誦、制式化的段考,真的還能激起學生的熱情嗎?
我們是否給予學生真實表達的空間?是否有鼓勵創作、討論、反思?
是否有給予回饋,而不是只有「對錯」?
如果我們用二十年前的教法,來應對二十年後的學生,當然會產生代溝與斷裂。
這不代表學生沒有責任,但也不該是單方面的責怪。「教學」應該是雙向的,老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之間,本來就是一場合作。
五、那我們可以怎麼辦?
面對這樣的困境,我不想只是抱怨或批評。我想和你一起,提出一些可能的改變方向:
- 重視內在動機的培養:幫助學生找到興趣與價值,而非只用外部壓力驅動學習。
- 訓練「深度思考」的能力:引導學生提問、討論、寫作,讓他們練習真正的理解與思辨。
- 數位素養教育納入正課:不是禁止滑手機,而是教他們怎麼使用、怎麼過濾資訊、怎麼自律。
- 老師與家長一起進修:時代變了,我們也需要持續學習,才能成為孩子真正的支持者。
- 打造有「真實回饋」的學習環境:創造讓學生感受到努力成果的方式,不單只是用分數,也可以是社群參與、發表平台、生活應用。
最後,我想對每個曾經焦慮的老師、家長與學生說:
學習真的不簡單。
在這個快速變化的社會中,每個人都在尋找自己的節奏、自己的定位。我們會迷惘、會分心、會懶散,這些都很正常。但更重要的是,我們願不願意在每次挫敗之後,再一次站起來、再一次面對。
你不是不能學,而是還沒找到屬於你的學習方式。
你不是不努力,而是需要一點點引導與相信。
願我們都能在這個資訊紛亂的世界裡,慢慢學會專注、學會思考、學會成為一個對世界有感的人。
親愛的讀者,若你也同樣是關心教育、學習與下一代成長的人
❤️你是否也有觀察到學生學習動機下降的問題?你認為該怎麼改善?歡迎留言與我分享你的想法。
❤️如果你喜歡這樣的文章,也請幫我按愛心、留言、收藏,讓更多人看見這樣的討論,讓我們一起打造更有共鳴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