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黃大米曾在一集 Podcast 裡說:「即使不是富二代,也可以在有能力與餘裕時,選擇『栽培自己』。」
這句話深深打動了我,因為這正是我過去二十多年來,始終奉行的一種人生策略。
我的人生起點並不特別有利。國三那年,父母離異,從高中起我就靠打工支撐生活。退伍後,人生是從一筆助學貸款開始的負債狀態出發。但或許是天性樂觀,也或許是骨子裡對「成長」的執著,我始終相信:投資自己,最不會虧本。
這一路走來,我「栽培自己」的歷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重要階段:
✈️ 27歲,飛往紐約學英文 —— 走出舒適圈,擁抱世界
那時候的我英語並不好,但我知道語言是一扇門。因緣際會因為朋友在紐約的關係,我將公司的股票全賣光,報名語言學校,還花了700美元去學調酒。那趟旅程,徹底打開了我的視野,也讓我知道:自己有能力創造不同的未來。
🎓 37歲,完成台師大EMBA —— 投資教育,是最穩定的複利
當時我已經在檢測認證產業擔任管理職務,但我知道光靠實戰經驗還不夠。台師大的EMBA,不只是學習商管知識,更讓我重新整理了價值觀、邏輯與表達能力,也拓展了人脈圈。這段歷程雖然辛苦,但對我的思維與職涯影響深遠。
⛳ 23歲到45歲,不斷學習與探索 —— 興趣也是一種長線投資
我學過咖啡、品酒、打高爾夫、重訓,30歲起訂閱《商業週刊》,每天吸收新知識。這些看似無關工作的興趣,其實都潛移默化地豐富了我的人際互動、商務交流與生活品質。
🔄 我的歷程:從打工仔到事業處處長
16-21歲:透過各種打工累積服務經驗,也在重考進入亞東工專後擔任科學會會長,練習領導與活動策劃。
23-30歲:從退伍到進入遊戲公司、半導體設備商、IC通路商,邊工作邊補完學士學位,晚上進修,假日學英文與業務相關技能,甚至前往紐約自費進修。
30-40歲:進入外商,從資深業務一路晉升至事業處處長,持續學英文、攻讀EMBA,也發展個人興趣。
💬 我始終相信:背景不能決定終點,只有不斷栽培自己,才有機會創造不同的可能性。
如果你也正處在人生的某個轉折點,不妨問問自己:
今天的你,為明天的自己做了什麼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