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一個前陣子在 LinkedIn 上看到的故事:
有一位 Google 的資深業務員分享他的主管在他 onboard 第一天說的話:「我寧願你一整年都沒簽案子回來,但最後給我一個大單;
也不要你簽了一堆小單,勉勉強強做到達標。」
結果,他的老闆真的耐心忍受他的業績掛蛋一整年,
讓他全心全意 cook 他口中的「大案子」,
並傾盡資源支持他。
最後,案子簽回來了,
還是一個公司史上前幾大的 deal。
這故事很感人,但也令人心驚膽顫。
試想:如果這個案子最後沒有簽回來呢?
如果你是老闆,你頂得住這一年來的數字壓力嗎?
如果你是業務,你扛得住每次 review meeting 上,
其他業務那一雙雙等著看好戲的眼神嗎?
🔍 Pipeline Management,本質上是平衡術
到底要簽很多個小單,還是主攻一個大單呢?
大部分的老闆會說:「傻瓜才做選擇,我兩個都要!」
畢竟,這是 pipeline management 的問題啊!
良好健康的 pipeline ,就是:
既要有:夠多短期可實現的小單,來支撐這段時間的數字 gap
也要有:長期 cooking 中的案子要夠「大」,才足以支撐這個未來的「夢」
但是,B2B 系統銷售週期,動輒半年、一年,甚至更長,
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
如果找有 10 個小單和找 1 個潛力大單的 effort 是相同的,
你會怎麼選擇?
站在「分散風險」的角度,似乎是做 10 個小單比較合理,
畢竟 10 個單子就算掉了幾個,還是多少有些數字回來,
但壓錯一個大單,那可就是 0 和 1 的差距。
但是,只做小單不做大單,
會不會在無形中把公司的格局做小了,
甚至不小心流失許多極有潛力的大案子?
🎯 這其實牽涉到三個層面的問題:
▋1. 業務員本身的能力與特質:
當業務員對你說:「我現在在 cook 大案子,你等等我,給我一年時間!」
你要怎麼判斷他是信心十足,還是在 bull shit ?
如果這位業務是你從業界高薪挖角回來、實戰經驗豐富的老鳥,
你對他的期待本來就是來「大幹一場」的,
基於他過去累積的 credibility,自然值得給他空間和信任。
畢竟花大錢請一個資深業務回來跑小單,聽起來就很不划算,對吧?
當然,定期 review 大案子的進展還是很重要,
才能夠在適當時機給予援助。
(假設真的不樂觀,也能在必要時停損。)
但如果是 junior 的業務,
重點還是讓他多接觸、多練兵,
先把「基本功」練好、把節奏打穩。
讓他從小單中練出反應力與轉換能力,
才有未來 cook 大單的本事。
其實,這也是老闆自己的 pipeline management :
- 一方面有衝鋒的小兵負責穩定供輸,
- 一方面有老將沉穩布陣、專心準備一場漂亮的大仗。
▋2. 公司的現實數字壓力:
公司目前的財務狀況,撐得住這樣的「耐力戰」嗎?
說白了就是:你還有多少時間可以等?
如果公司正準備被賣掉
(像我待過的幾間前公司就曾經歷過被 PE Fund 收購的過程)
那可就沒空等你慢慢 cook 大單了。
這時候的口號只有一個:「有單就簽!有數字就衝!」
什麼理想、什麼長遠發展,通通靠邊站,現金流才是老大。
但如果你在的是一間穩健經營的大公司,
例如前面提到的 Google,
那公司其實是有條件、有餘裕把資源拿來「投資業務員」的。
這就像在買股票:
你願不願意短期忍受虧損,只因為你相信這個人長期會幫你衝上漲停?
你願不願意承擔短線的數字赤字,換一個未來的業績紅利?
當然,也不一定只有大公司做得到。
如果是剛起步、資源靈活、有戰略眼光的小公司,
搞不好更願意押一把,
看能不能賭對一個超級業務員幫公司拉一條漂亮的成長曲線。
▋3. 現實的獎酬制度:
對業務員來說,最直接的動力當然是——業績獎金。
所以當一個業務員主動說出:「給我一年,我要專心 cook 一個大單!」
其實他也在賭:他賭的,是自己的收入。
因為只要案子沒成,他可能整年就只靠底薪過活,
過程再怎麼辛苦,最後也只能「做白工」。
但如果他也願意這樣 all in 了,
是不是也值得你,作為主管、老闆,給他一點支持?
至少不是用「你這樣不行喔」的方式澆冷水。
更積極的做法,或許是設計一套獎酬制度,
來鼓勵業務願意花時間去佈局大單、承擔風險。
例如給予長週期案子的 base 支援、額外獎金,甚至 milestone bonus,
讓 cook 大單不再只是冒險,而是可以被戰略性支持的行為。
當然,還有一個被忽略的角色——業務主管。
說穿了,他也在賭。
他得承擔整體業績壓力,也是在賭這個人、這個案子能不能成功,
更現實的是:這關乎他自己的 commission、KPI,甚至職涯評價。
🥊 愛咪經驗談:請你來衝業績,還是請你來開會?
當年我從一家小公司的 Top Sales 轉戰到大公司,
一開始真的非常不適應。
在小公司裡,只要專心把業績衝起來就好,
天塌下來都有老闆幫你撐著,
我只需要一心一意往前衝,
從來不用回頭管那些「雜事」。
但到了大公司,一切都變了——
制度、規矩、流程、會議,一大堆;
一個案子要啟動,得先跟各部門的爺爺奶奶們打好關係。
行事曆滿滿的 sync-up call,會議 back to back,
一天結束,根本沒時間聯絡客戶、也沒機會出門跑業務。
後來我真的受不了了,跑去跟主管說:
「老闆,你當初請我來,是要我衝業績,
不是要我來當 project manager 吧?」
我們最後達成一個協議:
我可以不用參加那些會議,
但必須在某個期限內交出我的 pipeline 和承諾簽單。
結果呢?失敗收場。
因為不管怎麼切割,
實務上還是有一堆大小問題非我不可,
各部門一有狀況還是來找我處理,
我一樣被卡住,根本沒時間去衝業務。
公司沒給我空間、也沒給我時間,
在綁手綁腳的情況下,我索性放棄不戀棧。
離開沒多久,就聽說整個部門就被 PE Fund 收購了。
現在回頭看,我好像也能理解當時老闆的選擇與為難,
只能說——錯的時間,遇到錯的人。
🙋♀️ 寫在最後:
當一個業務說「我在 cook 大單」,
那其實是一場豪賭——
賭自己的眼光、節奏與管理能力。
但這場賭局能不能撐下去,
不只是業務的事,
更考驗公司文化、主管格局與制度設計。
你呢?你會怎麼管你的 pipeline?
你敢不敢,讓業務去 cook 一整年的大單?
📩 想持續收到這類實戰型業務與品牌經營文章?
歡迎訂閱我的電子報,或直接留言回信給我。
你的煩惱,也許就是我下一篇要解決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