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採購體系中,Buyer扮演著供應鏈運作的關鍵角色。相較於負責開發供應商的 Sourcer,Buyer 的工作目標通常更為清晰且細節導向,對於一天該完成的工作項目和作業期限也相對明確。例如:每週固定開立訂單、追蹤廠商回覆、更新交期、緊密跟催物料進度,以確保工廠生產需求能順利滿足。
◆ 訂單管理與吹哨者角色

訂單管理是Buyer的核心工作環節,透過檢視供應商的交料計畫來有效控管進料。
尤其當供應商回覆中出現任何可能衍生的問題,Buyer必須即時提出反饋,並抽絲剝繭地了解更多細節、密切追蹤進度,直至問題獲得控制與解決。
Buyer 不僅僅是問題的解決者,更是供應鏈中的『吹哨者』。我們的職責不僅在於解決眼前問題,更要具備發現潛在問題、拆解問題的能力,並依據重要性或關鍵程度進行排序,釐清現況,從根本上加以解決。
舉例來說,當廠商一再延遲訂單交期,或實際達交與原定 Lead Time (L/T) 差異過大時,,一般的 Buyer 可能只會進行訂單跟催,設法讓交期有所改善。然而,一位專業的 Buyer 應主動深入了解延遲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上游關鍵原材短缺、生產良率不佳,還是生產機台故障?
Buyer須設法找到核心問題點,並與廠商共同討論改善措施、應變方案及替代選項。必要時,應提高緊急程度,適時向直屬主管匯報,並啟動橫向跨部門溝通,即時取得相關單位的決策,確保危機得以順利化解。。
Buyer的應變能力、執行力,還有對於負責零件的掌握度都至關重要。除了上述能力外,以下幾個方法能幫助你快速上手採購工作:
- 邀請供應商介紹零件製程
主動邀請廠商來介紹零件從原料投入到成品產出的完整製程。.
了解每個製程工站的製程主軸、良率、所需時間,甚至可請廠商提供製造流程圖(Work In Process,WIP)。這些資訊對於未來跟催料況、與廠商討論成品/半成品備料,以及協調縮短 Lead Time (L/T) 都將是極有價值的參考依據。手邊掌握的資訊越多,供應商就越難隨意推託。
- 積極參觀供應商工廠
若供應商工廠位於台灣,可主動請求業務協助安排參觀行程;或跟隨 SQE(供應商品質工程師)的年度訪廠計畫,一同前往供應商端,近距離觀察生產線。在現場,務必與廠長和生產線主管交換名片,建立問題升級(Escalation Path)機制,以便在緊急情況下能直接聯繫到關鍵負責人。
- 深入分析歷史交易資料
透過歷史數據分析,你能更全面地了解所負責零件的供應狀況:
- 歷史耗用與進貨數量:分析過去3年廠區的耗用數量或進貨數量,區分哪些零件用量穩定,哪些進貨數量波動較大。
- 訂單達交率(Order Fullfill Rate,簡稱OFR):分析各供應商過去1至2年的訂單達交狀況(交貨日與需求日; 交貨日與承諾日),列出達交績效較差的項目(Bottom items),並深入了解其背後原因.
- 庫存水位分析:分析訂單去化緩慢、庫存水位過高或過低的零件。深入了解其背後原因、掌握主要使用機種和客戶群,並與前端(如銷售、生產計畫)單位溝通,釐清實際狀況。
結語:從執行者到策略夥伴

Photo by Doğukan Ata Öksüzoğlu on Unsplash
採購 Buyer 的工作絕不僅限於例行性下單與跟催。
它是一項充滿挑戰與機會的職位,考驗著你的應變能力、問題解決能力與跨部門溝通技巧。透過積極學習零件製程、實地走訪供應商,並深入分析數據,你將能快速掌握工作精髓,不僅成為訂單流程的執行者,更能晉升為供應鏈中不可或缺的策略夥伴。
持續學習與優化,你將在採購職涯中創造更大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