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十點,我獨自走在桃園市一條熟悉的小巷。初夏的夜風帶著一點水氣,巷口還亮著連鎖飲料店的燈箱。馬路上偶爾傳來幾聲機車急駛而過的引擎聲,讓這座城市的安靜多了一絲躁動。便利商店裡,有年輕人在看手機新聞,螢幕上正播著最新一起車禍現場的畫面。旁邊幾個人七嘴八舌,有人說:「現在台灣怎麼變這樣?走路、開車都要小心,不然哪天輪到自己都不知道。」
我站在店門外,看著玻璃反射出夜色和城市的霓虹燈。手機裡彈出各種新聞推播:疫情警報、選舉爭議、美中關係、哪條馬路又發生意外。每一則消息都像是一陣陣小浪打在心頭。人們的情緒隨著螢幕上的事件起伏不定,有的憤怒、有的恐懼,有的則只是茫然地滑過下一則新聞。沒有人停下來想:這一切,真的只是這個時代才有的嗎?我們所經歷的混亂與不安,是不是早就有過前例,只是我們遺忘了?
就在那一刻,我突然意識到,現代社會最大的危機,也許並不來自哪一件突發的大事,而是我們正在逐漸失去一種深層的能力——歷史感。
我們不再記得自己從哪裡來,也不想花時間理解那些看似遙遠的故事。於是每一次的災難、分裂、焦慮,都像是頭一次發生,壓得我們透不過氣。這,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記憶危機」。
每當我回到診間,遇到病人談起最近的社會新聞,不論是交通意外、疫情擴散,還是政治口水戰,大家的反應總是直接而強烈,情緒貼著當下的每一個波動。但我常常在想,如果我們多一點「歷史感」,是不是就能看得更遠一些?是不是可以在憂慮和憤怒之餘,保有一點從容,甚至多一分判斷事情本質的能力?
「歷史感」不是遙不可及的學問,也不是只有學者才需要的裝備。對於每一個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來說,歷史感更像是一種心理的免疫力。它讓我們明白,眼前的風暴,許多都不是第一次;我們的焦慮、分裂、混亂,其實在不同時代、不同社會都曾經出現過。如果缺乏歷史感,我們只會被每一天的資訊洪流沖得東倒西歪,甚至忘了怎麼思考自己的命運。
失去歷史感的日常
有一次在診間,一位年輕病人聊著最近的交通事故,說網路上一個車禍影片點閱破百萬。我問她:「你覺得現在台灣車禍真的比以前多嗎?」她想了想,搖頭說不知道,只是「感覺」新聞天天在播。但如果我們看統計,台灣的交通事故數量,這些年並非持續惡化,有時甚至改善。可是,每個人心裡卻彷彿有種「這個時代特別危險」的集體焦慮。
這種現象不是個案。疫情以來,從「封城恐懼」到「口罩爭奪」,許多人都認為這是前所未有的危機,卻忘了人類歷史上,類似的疫病流行、恐慌、排擠與重建,一再上演。只是我們遺忘得太快,甚至從未真正記住過。
更深一層的問題是:當我們不具備歷史感,我們的判斷力其實非常脆弱。
面對國際新聞、政治鬥爭、文化爭議,社會大眾往往只能直觀反應——跟著輿論起哄,或陷入網路戰隊,卻很少有人能拉開距離,看見歷史裡的重複與變奏,分辨事件背後的結構與深層脈絡。
歷史感是一種「免疫力」
歷史感最貼切的描述就是:精神免疫力。我們都知道,免疫力能幫助身體對抗外來威脅。其實,歷史感也是一種內建在心理與認知上的免疫力。
它讓我們對新現象不至於過度驚慌,對流行論述不會照單全收;遇到社會動盪時,不會每次都覺得「世界要毀滅了」,而是有能力參照前例、分辨本質與表象,知道哪些是真正的危機,哪些只是一時的幻覺。
舉例來說,很多人討論AI、機器人取代人類的焦慮時,經常陷入兩極反應:一種是全然樂觀,認為新科技必帶進步;另一種則恐懼萬分,預言人類會被AI毀滅。其實,科技恐慌自古反覆上演,從蒸汽機、電力、電腦到網路,每次技術變革都曾引發同樣的驚慌。歷史感強的人會問:這波AI革命,和過去有什麼不同?我們真正該擔心的,是不是人性慣性的反覆失誤?
同樣地,台灣社會對「川普現象」或兩岸關係劇烈起伏,也常只見情緒。可是,美國、歐洲歷史裡,民粹主義與強人領袖從未消失,它背後的動員結構、社會心理,都和歷史上的轉型期極其類似。缺乏歷史感的人,只會看到表面的驚險,卻無法理解長期結構的起伏與調適。
文明的記憶危機——我們正在丟掉什麼?
有時候我會問自己,我們這個時代是不是特別容易遺忘?
答案或許在於,我們生活在資訊與即時回饋極度發達的世界。每天醒來,手機裡就有數十則通知,政治、八卦、國際衝突,關鍵字不斷刷新,而昨天的新聞,很快就被新的事件取代。「即時」成了我們唯一的現實,「歷史」則被壓縮成背景雜音。
我們的城市為什麼這麼醜?這個問題,只有理解歷史的人才會發現,台灣都市設計的斷裂,其實是戰後資本主義、土地政策、法律與社會心理共同造成。不是我們特別不會規劃,而是結構性的歷史因素,讓我們每一代人都只能在暫時性與混亂裡尋找秩序。
文明不是一夜之間出現,也不是靠一代人「努力」就能改變。
我們的「記憶危機」,其實是「集體自我敘事能力」的崩解——不會說自己的故事,就無法真正理解自己的命運。失去歷史感的人,很容易把每一次危機當成世界末日,把每一波流行當成永恆,把每個人都活成「資訊的過客」,而不是「時代的參與者」。
如何重建歷史感?
要回復歷史感,第一步不是讀更多歷史書,而是學會提問——
「這是第一次嗎?」、「這背後有什麼長期規律?」、「我們的祖先遇到類似狀況時怎麼處理?」
生活裡每一件小事、每場集體焦慮,都是思考歷史感的素材:
- 為什麼疫情來臨時,謠言與排擠總是蔓延?
- 為什麼城市發展總在進步與崩壞之間擺盪?
- 為什麼在選舉、社群動員裡,總看到熟悉的分裂與仇恨?
學會把個人生命與大歷史串聯起來,你會發現,每一次情緒、每場選擇,都是千百年集體經驗的再現。
我並不期待每個人都成為歷史學家。但在這個記憶極度稀薄的年代,歷史感是一種最低限度的「社會免疫」與「文明自覺」。
它讓我們不會把每個困難當成特例,不會輕易掉入網路極端化陷阱,也不會輕信任何「新救世主」的誘惑。
擁有歷史感的人,更能欣賞文明之美,也能坦然面對世界的不完美。
寫在最後:你有你的故事,我們共同的歷史
我們都是自己時代裡的過客,也是故事的作者。
無論你身處何地,經歷了什麼人生起伏,當你開始追問「我們為什麼會變成這樣」,你已經踏上理解歷史的旅程。
也許從下次新聞又傳來災難、危機、憤怒時,給自己三十秒,問問自己:「這真的是第一次嗎?」「我有沒有看過類似的故事?」「我們的祖先怎麼走過來的?」——這一刻,你已經在修復現代社會的記憶危機,讓自己的生活多一分厚度,也讓這個社會多一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