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需要歷史感,談現代社會的記憶斷鏈

更新 發佈閱讀 7 分鐘

夜晚十點,我獨自走在桃園市一條熟悉的小巷。初夏的夜風帶著一點水氣,巷口還亮著連鎖飲料店的燈箱。馬路上偶爾傳來幾聲機車急駛而過的引擎聲,讓這座城市的安靜多了一絲躁動。便利商店裡,有年輕人在看手機新聞,螢幕上正播著最新一起車禍現場的畫面。旁邊幾個人七嘴八舌,有人說:「現在台灣怎麼變這樣?走路、開車都要小心,不然哪天輪到自己都不知道。」

我站在店門外,看著玻璃反射出夜色和城市的霓虹燈。手機裡彈出各種新聞推播:疫情警報、選舉爭議、美中關係、哪條馬路又發生意外。每一則消息都像是一陣陣小浪打在心頭。人們的情緒隨著螢幕上的事件起伏不定,有的憤怒、有的恐懼,有的則只是茫然地滑過下一則新聞。沒有人停下來想:這一切,真的只是這個時代才有的嗎?我們所經歷的混亂與不安,是不是早就有過前例,只是我們遺忘了?

就在那一刻,我突然意識到,現代社會最大的危機,也許並不來自哪一件突發的大事,而是我們正在逐漸失去一種深層的能力——歷史感。

我們不再記得自己從哪裡來,也不想花時間理解那些看似遙遠的故事。於是每一次的災難、分裂、焦慮,都像是頭一次發生,壓得我們透不過氣。這,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記憶危機」。

每當我回到診間,遇到病人談起最近的社會新聞,不論是交通意外、疫情擴散,還是政治口水戰,大家的反應總是直接而強烈,情緒貼著當下的每一個波動。但我常常在想,如果我們多一點「歷史感」,是不是就能看得更遠一些?是不是可以在憂慮和憤怒之餘,保有一點從容,甚至多一分判斷事情本質的能力?

「歷史感」不是遙不可及的學問,也不是只有學者才需要的裝備。對於每一個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來說,歷史感更像是一種心理的免疫力。它讓我們明白,眼前的風暴,許多都不是第一次;我們的焦慮、分裂、混亂,其實在不同時代、不同社會都曾經出現過。如果缺乏歷史感,我們只會被每一天的資訊洪流沖得東倒西歪,甚至忘了怎麼思考自己的命運。

失去歷史感的日常

有一次在診間,一位年輕病人聊著最近的交通事故,說網路上一個車禍影片點閱破百萬。我問她:「你覺得現在台灣車禍真的比以前多嗎?」她想了想,搖頭說不知道,只是「感覺」新聞天天在播。但如果我們看統計,台灣的交通事故數量,這些年並非持續惡化,有時甚至改善。可是,每個人心裡卻彷彿有種「這個時代特別危險」的集體焦慮。

這種現象不是個案。疫情以來,從「封城恐懼」到「口罩爭奪」,許多人都認為這是前所未有的危機,卻忘了人類歷史上,類似的疫病流行、恐慌、排擠與重建,一再上演。只是我們遺忘得太快,甚至從未真正記住過。

更深一層的問題是:當我們不具備歷史感,我們的判斷力其實非常脆弱。

面對國際新聞、政治鬥爭、文化爭議,社會大眾往往只能直觀反應——跟著輿論起哄,或陷入網路戰隊,卻很少有人能拉開距離,看見歷史裡的重複與變奏,分辨事件背後的結構與深層脈絡。

歷史感是一種「免疫力」

歷史感最貼切的描述就是:精神免疫力。我們都知道,免疫力能幫助身體對抗外來威脅。其實,歷史感也是一種內建在心理與認知上的免疫力。

它讓我們對新現象不至於過度驚慌,對流行論述不會照單全收;遇到社會動盪時,不會每次都覺得「世界要毀滅了」,而是有能力參照前例、分辨本質與表象,知道哪些是真正的危機,哪些只是一時的幻覺。

舉例來說,很多人討論AI、機器人取代人類的焦慮時,經常陷入兩極反應:一種是全然樂觀,認為新科技必帶進步;另一種則恐懼萬分,預言人類會被AI毀滅。其實,科技恐慌自古反覆上演,從蒸汽機、電力、電腦到網路,每次技術變革都曾引發同樣的驚慌。歷史感強的人會問:這波AI革命,和過去有什麼不同?我們真正該擔心的,是不是人性慣性的反覆失誤?

同樣地,台灣社會對「川普現象」或兩岸關係劇烈起伏,也常只見情緒。可是,美國、歐洲歷史裡,民粹主義與強人領袖從未消失,它背後的動員結構、社會心理,都和歷史上的轉型期極其類似。缺乏歷史感的人,只會看到表面的驚險,卻無法理解長期結構的起伏與調適。

文明的記憶危機——我們正在丟掉什麼?

有時候我會問自己,我們這個時代是不是特別容易遺忘?

答案或許在於,我們生活在資訊與即時回饋極度發達的世界。每天醒來,手機裡就有數十則通知,政治、八卦、國際衝突,關鍵字不斷刷新,而昨天的新聞,很快就被新的事件取代。「即時」成了我們唯一的現實,「歷史」則被壓縮成背景雜音。

我們的城市為什麼這麼醜?這個問題,只有理解歷史的人才會發現,台灣都市設計的斷裂,其實是戰後資本主義、土地政策、法律與社會心理共同造成。不是我們特別不會規劃,而是結構性的歷史因素,讓我們每一代人都只能在暫時性與混亂裡尋找秩序。

文明不是一夜之間出現,也不是靠一代人「努力」就能改變。

我們的「記憶危機」,其實是「集體自我敘事能力」的崩解——不會說自己的故事,就無法真正理解自己的命運。失去歷史感的人,很容易把每一次危機當成世界末日,把每一波流行當成永恆,把每個人都活成「資訊的過客」,而不是「時代的參與者」。

如何重建歷史感?

要回復歷史感,第一步不是讀更多歷史書,而是學會提問——

「這是第一次嗎?」、「這背後有什麼長期規律?」、「我們的祖先遇到類似狀況時怎麼處理?」

生活裡每一件小事、每場集體焦慮,都是思考歷史感的素材:

  • 為什麼疫情來臨時,謠言與排擠總是蔓延?
  • 為什麼城市發展總在進步與崩壞之間擺盪?
  • 為什麼在選舉、社群動員裡,總看到熟悉的分裂與仇恨?

學會把個人生命與大歷史串聯起來,你會發現,每一次情緒、每場選擇,都是千百年集體經驗的再現。

我並不期待每個人都成為歷史學家。但在這個記憶極度稀薄的年代,歷史感是一種最低限度的「社會免疫」與「文明自覺」。

它讓我們不會把每個困難當成特例,不會輕易掉入網路極端化陷阱,也不會輕信任何「新救世主」的誘惑。

擁有歷史感的人,更能欣賞文明之美,也能坦然面對世界的不完美。










寫在最後:你有你的故事,我們共同的歷史

我們都是自己時代裡的過客,也是故事的作者。

無論你身處何地,經歷了什麼人生起伏,當你開始追問「我們為什麼會變成這樣」,你已經踏上理解歷史的旅程。

也許從下次新聞又傳來災難、危機、憤怒時,給自己三十秒,問問自己:「這真的是第一次嗎?」「我有沒有看過類似的故事?」「我們的祖先怎麼走過來的?」——這一刻,你已經在修復現代社會的記憶危機,讓自己的生活多一分厚度,也讓這個社會多一分希望。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Miles的沙龍—屬於台灣人的文藝復興:台灣文明新定位
3會員
22內容數
我們不問祖先給了什麼,而問我們能為未來留什麼。台灣的文藝復興,不是回頭仰望,而是從碎片中設計出新的文明節奏。
2025/05/27
「21世紀是中國的世紀」,這句話你肯定聽過。十幾年來,全球學者、媒體、評論家反覆討論這個問題。然而,翻開歷史長河你會發現,能夠主導一個世紀的國家,從來不是靠GDP、軍事或人口數量就能稱王稱霸。為什麼19世紀是英國的時代、20世紀歸美國,而21世紀的主導權,卻還沒真正落到中國手上?這不只是一個大國競爭
2025/05/27
「21世紀是中國的世紀」,這句話你肯定聽過。十幾年來,全球學者、媒體、評論家反覆討論這個問題。然而,翻開歷史長河你會發現,能夠主導一個世紀的國家,從來不是靠GDP、軍事或人口數量就能稱王稱霸。為什麼19世紀是英國的時代、20世紀歸美國,而21世紀的主導權,卻還沒真正落到中國手上?這不只是一個大國競爭
2025/05/27
我不會去遶境,但我很慶幸自己活在有媽祖遶境的地方。 每年看到新聞、影片、照片,一群又一群的人跟著媽祖走,一走就是幾天幾夜,走進黑夜、走過田野、走進城市,也走進別人家,走進自己心裡。 坦白說,我不是信徒。我沒有參加過遶境,也不確定自己有沒有「香火緣」。但這幾年,我愈來愈清楚一件事:我很希望活在有媽
2025/05/27
我不會去遶境,但我很慶幸自己活在有媽祖遶境的地方。 每年看到新聞、影片、照片,一群又一群的人跟著媽祖走,一走就是幾天幾夜,走進黑夜、走過田野、走進城市,也走進別人家,走進自己心裡。 坦白說,我不是信徒。我沒有參加過遶境,也不確定自己有沒有「香火緣」。但這幾年,我愈來愈清楚一件事:我很希望活在有媽
2025/05/27
三峽的嚴重車禍,像一道傷痕,劃過整個台灣人的心。有人在網路上咒罵司機、有人流淚難過、有人深夜憤怒難眠。 但如果我們願意停下來,靜靜想一想—— 這一切,其實不只是某一位駕駛、一場偶發的意外,而是一個每天都在這座島上反覆上演的、集體的夢魘。 交通部的數字冰冷而真實:2023年,台灣因車禍死亡超過2
2025/05/27
三峽的嚴重車禍,像一道傷痕,劃過整個台灣人的心。有人在網路上咒罵司機、有人流淚難過、有人深夜憤怒難眠。 但如果我們願意停下來,靜靜想一想—— 這一切,其實不只是某一位駕駛、一場偶發的意外,而是一個每天都在這座島上反覆上演的、集體的夢魘。 交通部的數字冰冷而真實:2023年,台灣因車禍死亡超過2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後車站區 在這個炎熱的夏日,我們選擇了嘉義市的後車站區作為旅行的目的地。這裡並不是旅遊的熱門景點,但正因如此,它保留了許多原汁原味的城市風貌和當地人的生活節奏。我們入住的飯店,正好位於後車站區最高的鬧鐘大樓,每天清晨從房間窗戶看出去,整個城市的景象在晨曦中慢慢蘇醒。 旅行的早晨 旅行的早晨,我
Thumbnail
後車站區 在這個炎熱的夏日,我們選擇了嘉義市的後車站區作為旅行的目的地。這裡並不是旅遊的熱門景點,但正因如此,它保留了許多原汁原味的城市風貌和當地人的生活節奏。我們入住的飯店,正好位於後車站區最高的鬧鐘大樓,每天清晨從房間窗戶看出去,整個城市的景象在晨曦中慢慢蘇醒。 旅行的早晨 旅行的早晨,我
Thumbnail
大園空難,聽上去是身為台灣人在歷史上共同的災難記憶,實際情況卻是一個感覺跟你我都很遙遠的事件。 人類時間剛進入12月份,下著毛毛雨的台北,沒有雨傘,已經過了凌晨一點,信義路的路邊攔了輛計程車,去往車程只有八分鐘的地方。此時還不知道這趟會是此生搭過最沈重的小黃。 司機大哥聽著佛教相關的音樂
Thumbnail
大園空難,聽上去是身為台灣人在歷史上共同的災難記憶,實際情況卻是一個感覺跟你我都很遙遠的事件。 人類時間剛進入12月份,下著毛毛雨的台北,沒有雨傘,已經過了凌晨一點,信義路的路邊攔了輛計程車,去往車程只有八分鐘的地方。此時還不知道這趟會是此生搭過最沈重的小黃。 司機大哥聽著佛教相關的音樂
Thumbnail
拍攝於2018年左右,現已消失,以前每次要去大潤發、迪卡農搭火車到鳳山車站總是要穿過這個地下道,一開始看到入口處很多塗鴉又昏暗的樣子實在不太敢進去,不過鐵路地下化後,都已經成為了歷史。
Thumbnail
拍攝於2018年左右,現已消失,以前每次要去大潤發、迪卡農搭火車到鳳山車站總是要穿過這個地下道,一開始看到入口處很多塗鴉又昏暗的樣子實在不太敢進去,不過鐵路地下化後,都已經成為了歷史。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記錄了左營車站旁崇德路平交道以往的風貌,列車穿梭在許多車流中的畫面,隨著鐵路地下化後,已成為左營人永遠的回憶。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記錄了左營車站旁崇德路平交道以往的風貌,列車穿梭在許多車流中的畫面,隨著鐵路地下化後,已成為左營人永遠的回憶。
Thumbnail
華陰街買米、騎車、東區 outlet、松屋、小米之家、地下街、爵士廣場、奶昔。
Thumbnail
華陰街買米、騎車、東區 outlet、松屋、小米之家、地下街、爵士廣場、奶昔。
Thumbnail
在城市的喧囂中,散步是一種與自己對話的方式。當城市的車水馬龍逐漸遠去,只腳步留下聲音和心跳聲共舞,在近午的靜謐中,我踏上了我那曬太陽的旅程。 每一步,都是對過去的追憶,也是對未來的期許。河堤上的風吹來,吹散了我心中的忙碌和焦慮,帶走了我身上的塵埃,讓我重新守護生命的美好。 路邊的花草,微微綻放出
Thumbnail
在城市的喧囂中,散步是一種與自己對話的方式。當城市的車水馬龍逐漸遠去,只腳步留下聲音和心跳聲共舞,在近午的靜謐中,我踏上了我那曬太陽的旅程。 每一步,都是對過去的追憶,也是對未來的期許。河堤上的風吹來,吹散了我心中的忙碌和焦慮,帶走了我身上的塵埃,讓我重新守護生命的美好。 路邊的花草,微微綻放出
Thumbnail
我會減少去台中三井的次數,因為今天看到了 ( 凡事要留餘地 )
Thumbnail
我會減少去台中三井的次數,因為今天看到了 ( 凡事要留餘地 )
Thumbnail
剛退伍時賃租於台南火車站附近的一處四樓加蓋鐵皮,冬冷夏熱,牆壁門板薄如紙片,隔壁動靜聽得一清二楚,甚至在樓下嗓門稍大些整棟樓都能聽見。但優點是租金便宜,交通便利,那時市區的大型轉運站還沒建好,沿著清幽的小磚道出去,就能看見和欣、國光、統聯的售票處,三家客運與市內公車一起擠在周末壅塞的北門路。 客
Thumbnail
剛退伍時賃租於台南火車站附近的一處四樓加蓋鐵皮,冬冷夏熱,牆壁門板薄如紙片,隔壁動靜聽得一清二楚,甚至在樓下嗓門稍大些整棟樓都能聽見。但優點是租金便宜,交通便利,那時市區的大型轉運站還沒建好,沿著清幽的小磚道出去,就能看見和欣、國光、統聯的售票處,三家客運與市內公車一起擠在周末壅塞的北門路。 客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