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麼是「貨幣錯覺」?
貨幣錯覺(Money Illusion)是指——
人們傾向只看名目金額(數字上的錢)變化,卻忽略背後實際的購買力變化(即考慮通貨膨脹後的實際價值)。
換句話說,錢變多了 ≠ 實質變有錢,但我們的大腦卻常常被這種「表面數字」給騙了。
📉 心理學背景與經濟學根源
這個概念最早由經濟學家 Irving Fisher 提出,後來行為經濟學家如 Shiller 與 Kahneman 也證實:
人們在做經濟決策時,會過度依賴「名目收入」判斷,而低估通膨對實質收入的侵蝕。
這種錯覺,會直接影響消費行為、工資談判、投資判斷,甚至影響社會政策的接受程度。
🔍 生活中的貨幣錯覺例子
📈 例 1|薪水漲了,其實沒變多
你今年加薪 3%,但物價上漲 5%,等於你的實質購買力是下降的。
但多數人只看到「薪水變多了」,以為自己賺更多。
🛒 例 2|商品打折,其實更貴
一件商品打九折,但實際上幣值貶值、成本提高,你反而「花更多買到更少」。
📊 例 3|高價標籤影響判斷
某些人會以為月薪 6 萬在物價高的台北比月薪 4 萬在鄉下更有錢,忽略生活成本差異。
🏠 例 4|房價上漲 = 財富提升?
名目資產變高,不代表實際生活條件更好,特別是通膨時期,房價只是跟著膨脹。
⚠️ 為什麼貨幣錯覺會發生?
- 人類直覺難以處理「相對變化」
我們的大腦比較擅長記憶「數字本身」而非「數字的背景條件」。 - 價格上漲習慣成自然
物價緩慢上升時,大多數人不會察覺自己購買力正在下降。 - 社會語境推波助瀾
媒體、企業、廣告都喜歡強調「加薪」、「折扣」、「獲利」,但不會主動提「實質價值」。
🛠 如何避免貨幣錯覺?
✅ 看「實質變化」而非「數字變化」
關注 實質購買力(real income) 而非名目收入,學會閱讀「通膨調整後」的財務數據。
✅ 追蹤通貨膨脹指數(CPI)
每年或每月關心物價指數變化,才能對比自己的收入是否真的成長。
✅ 做長期財務規劃時考慮通膨因子
買房、投資、退休金計劃時,務必納入通膨年化率,不然帳面數字會失真。
✅ 使用「真實價格」比較法
例如「幾杯咖啡的價格」、「幾份便當」這種生活化單位,幫助你理解真正的價值。
📌 結語:別被數字牽著走,要看見背後的價值
貨幣錯覺提醒我們:
名義上的多,不代表實質上更好;感覺變有錢,不等於真的變富有。
當你看到薪資、折扣、投資報酬等數字時,不妨多問一句:「在這樣的經濟條件下,這個數字的實際意義是什麼?」
清醒的人,不只看帳面上的錢,而是看錢真正能為你做什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