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第一章開宗明義:「道可道,非常道」。這句話大家都聽過,就是說:可以道的道,都不是常道。換句話說,這句話蘊含著幾個意思:第一、道有可道的,也有不可道的。第二、道有常道,也有非常道。
換了另一個說法,既有常道,而同時也存在著非常道,這就是《易經》所講的「一陰一陽之謂道」。明瞭此意,就會頓覺世間的歡樂與憂愁、幸福與悲傷,這本來就是形影相隨,就像「孿生」的。
可是,如果把這句話換成另一種斷句,說:道可、道非,常道。意思說:當你說這樣行、這樣對,就會有人說這樣不行、這樣不對。這才是「常道」,才是常態。
所以,當你面對異議、面對被質疑的時候,不用緊張,不用不平,那本來就是人生的常態嘛。這也是「一陰一陽之謂道」呀!
同理:「名可名,非常名」,一個思維理念,倘若可以用具體的稱謂的,都不是原本的思維理念了。既然如此,怎樣才是有、怎樣才是無呢?有無是相生的,也是相滅的。
當大家都認為這個立場是對的(名可),同樣,也會有人說這個立場是錯的(名非),奈何?其實也不必奈何,世事本來就如此的嘛(常名)。
大家都聽過「否極泰來」,也知道「樂極生悲」,否與泰、樂與悲,也好像「孿生」的。故此,凡事淡然,凡物輕放。得,不以得為喜;失,不以失為憂。得意時處於淡然;失意時處於泰然。畢竟,這都是「一陰一陽之謂道」呀!
一句話,放下成見,順應自然吧!
(寫於2025年5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