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高敏感過度思考會造成心理疲累與焦慮?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

高敏感者(Highly Sensitive Person, HSP)經常遇到的核心困擾之一。你會感覺腦袋像開著十幾個分頁在運作,每個細節都想分析、每個可能性都想預測,最後整個人就像「被內在世界淹沒」,精疲力竭。

1.

神經系統:你天生接收的刺激比較多,也處理得更深

高敏感者的神經系統比一般人「更敏銳」:

注意到的細節更多(別人說話的語氣變化、眼神、氣氛)

大腦的「深度處理系統」比較活躍(如前額葉皮質)

對「可能發生的事」會自動進行模擬(沙盤推演)

這些機制本身其實是能力,但當資訊太多、情境太複雜,大腦就會進入「資訊超載」模式,而你會感覺累、焦慮、甚至無法停下來。

2.

杏仁核反應過強:讓你「時時警戒」

高敏感者的杏仁核(處理威脅與恐懼的大腦區域)通常更敏感,這意味著:

你容易對小事感覺「可能會有危險」

即使只是別人一句無心的話,也可能被你放大成「他是不是不喜歡我?」

你會花很多時間預想後果,以「確保安全」

這種「警報系統過度開啟」的狀態會持續消耗你心理能量,讓你感覺心很累但又停不下來。

3.

自我評價與責任感過高,讓你想「控制一切」

高敏感者往往對自己要求高、對別人也容易產生責任感,因此會:

不斷回顧自己的言行:「我剛剛是不是說錯話?」

過度在意別人的反應與期待:「他沒回訊息,是不是我做錯什麼?」

想要預防所有錯誤:「我是不是應該再想清楚一點?」

這些想法會讓大腦像機器運作不停,導致心理疲憊與焦慮。

4.

內在批評聲音多,讓大腦變成戰場

當你過度思考時,常會聽到這樣的內心聲音:

「這樣好嗎?不夠好吧?」

「你怎麼又想太多了?」

「你就是太敏感,麻煩!」

這些內在批判聲會跟你原本的擔憂交錯出現,讓你的內在變成一場心理戰爭。你的大腦不只要處理事情,還要對抗自己,會更累。

5.

長期壓力下,自律神經失衡,導致身心俱疲

當你處在這種「過度思考 → 焦慮 → 又思考 → 更焦慮」的循環裡:

身體會不自覺進入慢性壓力狀態(交感神經過度活躍)

你可能出現失眠、頭痛、胃不適、情緒低落等生理反應

心理上會感覺被壓垮,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太脆弱」

你的處理量早已超過一般人的負荷。

總結

為什麼會心理疲累與焦慮?因為高敏感的你:

感知多、處理深、停不下來

常常感覺「有責任」、「不夠好」

容易陷入過度警戒與自我懷疑

沒有適當的出口,讓能量被卡在大腦裡流不出去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ba_writing_2021
18會員
29內容數
ba_writing_2021
ba_writing_2021的其他內容
2025/05/29
高敏感者非常容易被誤解,而且這種誤解往往深入又隱形。 他們的感受很真、反應很快、觀察很細,但在旁人眼裡卻常常變成了: • 「你太誇張了」 • 「想太多了吧」 • 「玻璃心耶」 • 「你怎麼這麼難搞?」 • 「這種小事你也在意?」 • 「太敏感了啦,不要放在心上」 每一個這樣的評論
2025/05/29
高敏感者非常容易被誤解,而且這種誤解往往深入又隱形。 他們的感受很真、反應很快、觀察很細,但在旁人眼裡卻常常變成了: • 「你太誇張了」 • 「想太多了吧」 • 「玻璃心耶」 • 「你怎麼這麼難搞?」 • 「這種小事你也在意?」 • 「太敏感了啦,不要放在心上」 每一個這樣的評論
2025/05/29
- 在面對壓力或強烈刺激時,表現反而更好、更投入、更細膩,但事後卻會感到「精神過載」、「放空」甚至「情緒崩潰」。這種現象的背後,和他們的神經系統處理外界刺激的方式有關。 1.  高敏感者的神經系統特性: 高敏感者的大腦對於外界刺激的感知較強、處理較深。這包括: 對聲音、光線、氣氛、表情、語
2025/05/29
- 在面對壓力或強烈刺激時,表現反而更好、更投入、更細膩,但事後卻會感到「精神過載」、「放空」甚至「情緒崩潰」。這種現象的背後,和他們的神經系統處理外界刺激的方式有關。 1.  高敏感者的神經系統特性: 高敏感者的大腦對於外界刺激的感知較強、處理較深。這包括: 對聲音、光線、氣氛、表情、語
2025/05/28
高敏感的人(HSP, Highly Sensitive Person)常常會覺得自己是「怪人」,有幾個深層原因可以解釋這種感受: 1. 與大多數人不同的感知方式 高敏感者的神經系統對刺激反應強烈,像是: 聲音、燈光、氣味、觸感都容易引起不適 對他人情緒極為敏銳,甚至在對方還沒說話
2025/05/28
高敏感的人(HSP, Highly Sensitive Person)常常會覺得自己是「怪人」,有幾個深層原因可以解釋這種感受: 1. 與大多數人不同的感知方式 高敏感者的神經系統對刺激反應強烈,像是: 聲音、燈光、氣味、觸感都容易引起不適 對他人情緒極為敏銳,甚至在對方還沒說話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我分享了我從小到大對於自己高敏感性格的困擾和困惑,以及透過一本書的認識,我重新認識自己並接受自己的高敏感特質。我列舉了我對於高敏感的五個思考方式,並且希望能夠啟發其他高敏感族群的人,讓他們也能認同自己獨特的特質。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我分享了我從小到大對於自己高敏感性格的困擾和困惑,以及透過一本書的認識,我重新認識自己並接受自己的高敏感特質。我列舉了我對於高敏感的五個思考方式,並且希望能夠啟發其他高敏感族群的人,讓他們也能認同自己獨特的特質。
Thumbnail
「高敏感族」(Highly Sensitive Person, HSP)是一個由心理學家艾琳·艾倫(Elaine Aron)在1990年代提出的概念,用來描述那些具有高敏感性特徵的人群。這些人通常對外界刺激反應更強烈,對環境中的細微變化和情感訊號非常敏感。
Thumbnail
「高敏感族」(Highly Sensitive Person, HSP)是一個由心理學家艾琳·艾倫(Elaine Aron)在1990年代提出的概念,用來描述那些具有高敏感性特徵的人群。這些人通常對外界刺激反應更強烈,對環境中的細微變化和情感訊號非常敏感。
Thumbnail
感知讓我得到什麼?感受讓我辨別什麼?情緒讓我經歷什麼? 高敏感者容易神經緊繃、精神疲憊, 因為感受力較為強烈,就更容易受到刺激, 大部份的人無法理解高敏感者,究竟誰來體諒我們呢? 我只是跟你想得有點不一樣,並不是錯,而是"福"。
Thumbnail
感知讓我得到什麼?感受讓我辨別什麼?情緒讓我經歷什麼? 高敏感者容易神經緊繃、精神疲憊, 因為感受力較為強烈,就更容易受到刺激, 大部份的人無法理解高敏感者,究竟誰來體諒我們呢? 我只是跟你想得有點不一樣,並不是錯,而是"福"。
Thumbnail
瞭解自己的特質對管理情感是關鍵。本文介紹了高敏感族群的特徵及相處建議,並分享了管理情感和提升自我肯定感的方法。透過此書瞭解高敏感特質,並採取適當的方法來管理,能幫助高敏感的人更好地應對日常生活中的挑戰。
Thumbnail
瞭解自己的特質對管理情感是關鍵。本文介紹了高敏感族群的特徵及相處建議,並分享了管理情感和提升自我肯定感的方法。透過此書瞭解高敏感特質,並採取適當的方法來管理,能幫助高敏感的人更好地應對日常生活中的挑戰。
Thumbnail
高敏感的人常常吸收他人的負能量,應該學會關照自己,挖掘情緒根源,設立情緒界限,成為健康的海綿,重拾內心平靜。
Thumbnail
高敏感的人常常吸收他人的負能量,應該學會關照自己,挖掘情緒根源,設立情緒界限,成為健康的海綿,重拾內心平靜。
Thumbnail
這本書向「容易感受到壓力的高敏人」分享如何保有這些美好的細膩特質,輕鬆一點地過生活。高敏人對刺激產生反應,性格上細膩、敏感,且有超強感受力和直覺力。高敏人的特質很常帶來職場上的不便與困擾,但是也有好處,非常容易因感受到小小的美好而覺得幸福。這本書內容包含高敏感自我檢測表以及建議如何過更輕鬆的生活。
Thumbnail
這本書向「容易感受到壓力的高敏人」分享如何保有這些美好的細膩特質,輕鬆一點地過生活。高敏人對刺激產生反應,性格上細膩、敏感,且有超強感受力和直覺力。高敏人的特質很常帶來職場上的不便與困擾,但是也有好處,非常容易因感受到小小的美好而覺得幸福。這本書內容包含高敏感自我檢測表以及建議如何過更輕鬆的生活。
Thumbnail
你時常被貼上「想太多」的標籤嗎?或是對於身邊的人事物,擁有十分敏銳的感受力嗎?他人的情緒宣洩,也容易感同身受的同理對方嗎?擁有高敏感能力的人,也會較偏向心思細膩且偏感性層面的類型。擁有高敏感的情緒感受力,是一種天賦,也正因為敏感度拉高,如果沒有經過覺察和練習,也會讓自己比一般人更容易陷入情緒的漩渦裡
Thumbnail
你時常被貼上「想太多」的標籤嗎?或是對於身邊的人事物,擁有十分敏銳的感受力嗎?他人的情緒宣洩,也容易感同身受的同理對方嗎?擁有高敏感能力的人,也會較偏向心思細膩且偏感性層面的類型。擁有高敏感的情緒感受力,是一種天賦,也正因為敏感度拉高,如果沒有經過覺察和練習,也會讓自己比一般人更容易陷入情緒的漩渦裡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