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水稻耐冷性研究,看拉馬克主義與表觀遺傳學的異同

葉綠舒-avatar-img
發佈於(植物)研究新發現 個房間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當我們談到「生物如何適應環境」時,經常會聽到兩種看似對立的觀點:一種是拉馬克主義(Lamarckism),另一種是現代遺傳學(Modern Genetics)。

近年來,隨著表觀遺傳學(Epigenetics)的研究興起,這場討論變得更複雜——特別是2025年一項關於水稻耐冷性的研究,看似為「獲得性狀可遺傳」提供了新證據。然而,這真的能證明拉馬克是對的嗎?讓我們一起來釐清這些概念。

首先,我們來回顧拉馬克的理論。

19世紀初(1802),法國生物學家拉馬克(Jean-Baptiste Lamarck)在他的《活體組織研究》(Recherches sur l'Organisation des Corps Vivants)中,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假說:「用進廢退」與「獲得性狀可遺傳」。

他認為,長期使用某個器官會讓它更發達,而這種性狀可以遺傳給後代。舉例來說,長頸鹿因為經常伸長脖子吃高處的葉子,後代就能有更長的脖子。

在那個時代,遺傳學、基因、DNA、RNA這些概念尚未被發現。拉馬克的理論雖然缺乏分子機制支持,但他的問題意識「環境能否影響後代?」其實是非常有前瞻性的。儘管後來的遺傳學研究推翻了他的學說,拉馬克的思考方向仍然值得尊敬。

2025年的水稻耐冷性研究證明了「拉馬克式遺傳」可能發生嗎?

在2025年,發表於 Cell 期刊的研究(Song et al.),以冷敏感的水稻品種KD8為材料,進行了連續三代的冷害處理,並挑選出具有耐冷性狀的水稻。研究團隊深入分析發現:原來是ACT1基因,造成水稻可以耐冷,而且,這個耐冷性可以遺傳到下一代(第四代)!

他們發現,在冷害處理下,ACT1啟動子區域的DNA甲基化逐漸降低(去甲基化)。這種低甲基化狀態讓ACT1能夠持續表現,幫助水稻抵抗低溫。

乍看之下,這似乎就是「獲得性狀可遺傳」的現代版本!但是,事情真的有這麼簡單嗎?

我們來更仔細地看一下這篇論文。在論文中,研究團隊清楚的指出:

 第一次冷害後,幾乎沒有明顯的耐冷性狀出現。

 第二次冷害後,才出現少數結實率較高的穗。

他們將這些結實率較高的種子收起來、播種,在第三次冷害處理後,才篩選出能夠穩定表現耐冷性的品系(KD8-3C)。

但是,這樣得到的品系,雖然在下一次種植時的確能清楚顯示耐冷性,但是並沒有更進一步的測試證明,它的耐冷性可以不斷地遺傳下去。

也就是說,要發生這樣的情形,需要極端且連續的環境壓力——連續三代發生寒害這種情況,在自然界極為罕見,人類歷史上大概只有發生在14~19世紀的小冰河期才可能出現類似情境。

簡單來說,這項水稻研究展現了「環境壓力 → 表觀變化 → 性狀改變 → 短期遺傳」的鏈結,但這是一個在實驗室極端條件下發現的特例,並非普遍適用的自然規律。

也就是說,要用這個實驗結果來證明拉馬克主義,恐怕不太容易。畢竟拉馬克認為,改變只要一代就能發生,而不是三代。

不過,在完全不知基因為何物的時代,拉馬克能夠提出「環境可能改變後代」的想法,展現了驚人的想像力與問題意識。

但也由於他沒有分子機制支持、也沒有數據驗證,整體的假設過於簡化,造成後來很快就被反證了。

至於這個水稻研究呢?

這個水稻的研究告訴我們,環境確實可能透過表觀遺傳影響後代,但需要非常特殊且罕見的條件(如連續三代寒害),這種狀況在人類歷史上應該是不常出現。另外是,這種效應是否能長期穩定存在,仍需要更多研究驗證。

或許,我們也可以來想想:

如果我們是當年的拉馬克,在不知道什麼是DNA也不知道基因為何物的時代,我們會如何提出假設來解釋物種的適應?

這個水稻研究能否應用到農業育種?有什麼挑戰與限制?

這類「獲得性狀可遺傳」的研究,是否會改變我們對演化的理解?還有哪些未解的問題?

最後,作為科學傳播者,我們應如何平衡「激發想像力」與「避免過度簡化」的責任?


參考文獻:

Song, X., Tang, S., Liu, H., Meng, Y., Luo, H., Wang, B., Hou, X.-L., Yan, B., Yang, C., Guo, Z., Wang, L., Jiang, S., Deng, X., & Cao, X. (2025). Inheritance of acquired adaptive cold tolerance in rice through DNA methylation. Cell, 188(8), 1–12.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5.04.036


後記:為了寫這篇文章,我還特別去看了一下拉馬克的維基百科,結果發現他晚年失明,去世時一貧如洗,被埋葬在一個普通公墓裡,而且在下葬後五年,屍骸與其他人的屍骸一起被挖出來,然後就遺失了。而且,他的書籍與物品也被拍賣。唉...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老葉報報
307會員
1.1K內容數
主要介紹關於植物的新資訊,但是也會介紹一些其他的。 版主在大學教植物生理學,也教過生物化學。 如有推薦書籍需求,請e-mail:susanyeh816@gmail.com
老葉報報的其他內容
2025/05/30
聽到紅豆,多少人馬上就想到「紅豆生南國」呢? 雖然那首詩裡的紅豆其實不是可以吃的紅豆,不過最近的研究發現,可以吃的紅豆,還真的不是生在南國,而是生在北國--日本--呢! 那為什麼之前會認為紅豆發源於中國呢?來看看!
Thumbnail
2025/05/30
聽到紅豆,多少人馬上就想到「紅豆生南國」呢? 雖然那首詩裡的紅豆其實不是可以吃的紅豆,不過最近的研究發現,可以吃的紅豆,還真的不是生在南國,而是生在北國--日本--呢! 那為什麼之前會認為紅豆發源於中國呢?來看看!
Thumbnail
2025/05/29
傳統噴農藥就像下雨,不管有病、沒病,通通一起噴;這樣浪費農藥又造成污染。 如果能讓農藥像「血滴子」一樣,瞄準真正重要的地方下手,當然就可以發揮精準打擊的效果囉! 但是,有這樣的農藥嗎? 有喔!最近新加坡大學開發了超厲害的「血滴子」農藥!
Thumbnail
2025/05/29
傳統噴農藥就像下雨,不管有病、沒病,通通一起噴;這樣浪費農藥又造成污染。 如果能讓農藥像「血滴子」一樣,瞄準真正重要的地方下手,當然就可以發揮精準打擊的效果囉! 但是,有這樣的農藥嗎? 有喔!最近新加坡大學開發了超厲害的「血滴子」農藥!
Thumbnail
2025/05/28
想像你考完試以後,老師告訴你,老師可以馬上告訴你考幾分,但無法改變結果;或者是,你得等幾天才會知道結果。 你會選哪一個? 多數人會選馬上知道成績,因為我們有一種天生的傾向——我們會想預先知道會發生什麼。 但是,其他的動物會嗎?
Thumbnail
2025/05/28
想像你考完試以後,老師告訴你,老師可以馬上告訴你考幾分,但無法改變結果;或者是,你得等幾天才會知道結果。 你會選哪一個? 多數人會選馬上知道成績,因為我們有一種天生的傾向——我們會想預先知道會發生什麼。 但是,其他的動物會嗎?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我們一直在改造生物,包括我們吃的食物基因。 人類開始操控周遭生物的培育,使用那些生物具有更我們喜愛的特質,減少我們討厭的特質。
Thumbnail
我們一直在改造生物,包括我們吃的食物基因。 人類開始操控周遭生物的培育,使用那些生物具有更我們喜愛的特質,減少我們討厭的特質。
Thumbnail
有些植物在缺氮時,會召喚固氮菌來幫忙。它們一同工作形成根瘤,不只是對自己有利,也讓相同區域的其他植物一同受惠。 過去針對固氮菌的許多研究,都是著眼在植物的產量。最近的研究發現,固氮菌對植物還有其它的影響喔!
Thumbnail
有些植物在缺氮時,會召喚固氮菌來幫忙。它們一同工作形成根瘤,不只是對自己有利,也讓相同區域的其他植物一同受惠。 過去針對固氮菌的許多研究,都是著眼在植物的產量。最近的研究發現,固氮菌對植物還有其它的影響喔!
Thumbnail
生態茶園不僅是有機農業的更上一層樓,更是與世界長久生活的辦法。本文探討了茶的起源以《茶經》的智慧,介紹茶與蟲的關係,並強調了生態農業的重要性。透過生態農業,我們可以與自然和諧共處,並避免生態毀滅。
Thumbnail
生態茶園不僅是有機農業的更上一層樓,更是與世界長久生活的辦法。本文探討了茶的起源以《茶經》的智慧,介紹茶與蟲的關係,並強調了生態農業的重要性。透過生態農業,我們可以與自然和諧共處,並避免生態毀滅。
Thumbnail
   接續上一篇文章,但正是會讓自己辛苦,才會讓身體的潛能持續被發揮出來。身體一直被使用,自然就很健康,不能保證會很長壽,但持續使用腿腳的結果,就是能夠行走自如,即使到了很大的年紀還是可以做到。說穿了就是環境造成的結果,因為住在山上,所以爬上爬下是必須的,也會怕如果身體有病痛了,就會造成很大
Thumbnail
   接續上一篇文章,但正是會讓自己辛苦,才會讓身體的潛能持續被發揮出來。身體一直被使用,自然就很健康,不能保證會很長壽,但持續使用腿腳的結果,就是能夠行走自如,即使到了很大的年紀還是可以做到。說穿了就是環境造成的結果,因為住在山上,所以爬上爬下是必須的,也會怕如果身體有病痛了,就會造成很大
Thumbnail
科學食品不僅提供了消費者更多選擇,也帶來了食安風險。透過瞭解產品的保質期、儲存方法、配料和正確烹飪,消費者可以自我保護。適度食用天然食品也是保持健康的重要因素。此外,透過查看正規渠道銷售的未來肉產品,消費者可以體驗新的飲食體驗。
Thumbnail
科學食品不僅提供了消費者更多選擇,也帶來了食安風險。透過瞭解產品的保質期、儲存方法、配料和正確烹飪,消費者可以自我保護。適度食用天然食品也是保持健康的重要因素。此外,透過查看正規渠道銷售的未來肉產品,消費者可以體驗新的飲食體驗。
Thumbnail
適合所有人的營養配方,特別適合素食者,提供銅、Glycine和GHK-Cu銅肽的支持。配方中各成分對支持幹細胞健康活力有關及臨床科學研究基礎。此配方可與各款萊威日間貼片協同,提升作用。網站即將釋出更多信息,敬請期待!
Thumbnail
適合所有人的營養配方,特別適合素食者,提供銅、Glycine和GHK-Cu銅肽的支持。配方中各成分對支持幹細胞健康活力有關及臨床科學研究基礎。此配方可與各款萊威日間貼片協同,提升作用。網站即將釋出更多信息,敬請期待!
Thumbnail
食物對我們生存的重要性,不單單是營養的來源,它更是自然界的恩賜,是生命的基石。每當我們享用每一口食物時,我們都應該心存感激,感謝大自然的豐富資源和農民的辛勤勞動。這種感恩之情可以擴展到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讓我們對周圍的一切保持謙卑和感激的態度。
Thumbnail
食物對我們生存的重要性,不單單是營養的來源,它更是自然界的恩賜,是生命的基石。每當我們享用每一口食物時,我們都應該心存感激,感謝大自然的豐富資源和農民的辛勤勞動。這種感恩之情可以擴展到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讓我們對周圍的一切保持謙卑和感激的態度。
Thumbnail
在不同的季節轉變中,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體質和需要,選擇適合的中藥配方來調理身體,以使身體能夠更好地應對即將到來的季節變化。這種因應季節變化而調整食補配方的做法,既是中藥文化的體現,也是對個人健康的一種負責任的表現。這種經驗讓人們更加深入地了解中藥文化的深厚底蘊,並體會到中藥調理身體的獨特魅力。
Thumbnail
在不同的季節轉變中,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體質和需要,選擇適合的中藥配方來調理身體,以使身體能夠更好地應對即將到來的季節變化。這種因應季節變化而調整食補配方的做法,既是中藥文化的體現,也是對個人健康的一種負責任的表現。這種經驗讓人們更加深入地了解中藥文化的深厚底蘊,並體會到中藥調理身體的獨特魅力。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