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到「生物如何適應環境」時,經常會聽到兩種看似對立的觀點:一種是拉馬克主義(Lamarckism),另一種是現代遺傳學(Modern Genetics)。
近年來,隨著表觀遺傳學(Epigenetics)的研究興起,這場討論變得更複雜——特別是2025年一項關於水稻耐冷性的研究,看似為「獲得性狀可遺傳」提供了新證據。然而,這真的能證明拉馬克是對的嗎?讓我們一起來釐清這些概念。
首先,我們來回顧拉馬克的理論。19世紀初(1802),法國生物學家拉馬克(Jean-Baptiste Lamarck)在他的《活體組織研究》(Recherches sur l'Organisation des Corps Vivants)中,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假說:「用進廢退」與「獲得性狀可遺傳」。
他認為,長期使用某個器官會讓它更發達,而這種性狀可以遺傳給後代。舉例來說,長頸鹿因為經常伸長脖子吃高處的葉子,後代就能有更長的脖子。
在那個時代,遺傳學、基因、DNA、RNA這些概念尚未被發現。拉馬克的理論雖然缺乏分子機制支持,但他的問題意識「環境能否影響後代?」其實是非常有前瞻性的。儘管後來的遺傳學研究推翻了他的學說,拉馬克的思考方向仍然值得尊敬。
2025年的水稻耐冷性研究證明了「拉馬克式遺傳」可能發生嗎?
在2025年,發表於 Cell 期刊的研究(Song et al.),以冷敏感的水稻品種KD8為材料,進行了連續三代的冷害處理,並挑選出具有耐冷性狀的水稻。研究團隊深入分析發現:原來是ACT1基因,造成水稻可以耐冷,而且,這個耐冷性可以遺傳到下一代(第四代)!
他們發現,在冷害處理下,ACT1啟動子區域的DNA甲基化逐漸降低(去甲基化)。這種低甲基化狀態讓ACT1能夠持續表現,幫助水稻抵抗低溫。
乍看之下,這似乎就是「獲得性狀可遺傳」的現代版本!但是,事情真的有這麼簡單嗎?
我們來更仔細地看一下這篇論文。在論文中,研究團隊清楚的指出:
第一次冷害後,幾乎沒有明顯的耐冷性狀出現。
第二次冷害後,才出現少數結實率較高的穗。
他們將這些結實率較高的種子收起來、播種,在第三次冷害處理後,才篩選出能夠穩定表現耐冷性的品系(KD8-3C)。
但是,這樣得到的品系,雖然在下一次種植時的確能清楚顯示耐冷性,但是並沒有更進一步的測試證明,它的耐冷性可以不斷地遺傳下去。
也就是說,要發生這樣的情形,需要極端且連續的環境壓力——連續三代發生寒害這種情況,在自然界極為罕見,人類歷史上大概只有發生在14~19世紀的小冰河期才可能出現類似情境。
簡單來說,這項水稻研究展現了「環境壓力 → 表觀變化 → 性狀改變 → 短期遺傳」的鏈結,但這是一個在實驗室極端條件下發現的特例,並非普遍適用的自然規律。
也就是說,要用這個實驗結果來證明拉馬克主義,恐怕不太容易。畢竟拉馬克認為,改變只要一代就能發生,而不是三代。
不過,在完全不知基因為何物的時代,拉馬克能夠提出「環境可能改變後代」的想法,展現了驚人的想像力與問題意識。
但也由於他沒有分子機制支持、也沒有數據驗證,整體的假設過於簡化,造成後來很快就被反證了。
至於這個水稻研究呢?
這個水稻的研究告訴我們,環境確實可能透過表觀遺傳影響後代,但需要非常特殊且罕見的條件(如連續三代寒害),這種狀況在人類歷史上應該是不常出現。另外是,這種效應是否能長期穩定存在,仍需要更多研究驗證。
或許,我們也可以來想想:
如果我們是當年的拉馬克,在不知道什麼是DNA也不知道基因為何物的時代,我們會如何提出假設來解釋物種的適應?
這個水稻研究能否應用到農業育種?有什麼挑戰與限制?
這類「獲得性狀可遺傳」的研究,是否會改變我們對演化的理解?還有哪些未解的問題?
最後,作為科學傳播者,我們應如何平衡「激發想像力」與「避免過度簡化」的責任?
參考文獻:
Song, X., Tang, S., Liu, H., Meng, Y., Luo, H., Wang, B., Hou, X.-L., Yan, B., Yang, C., Guo, Z., Wang, L., Jiang, S., Deng, X., & Cao, X. (2025). Inheritance of acquired adaptive cold tolerance in rice through DNA methylation. Cell, 188(8), 1–12.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5.04.036
後記:為了寫這篇文章,我還特別去看了一下拉馬克的維基百科,結果發現他晚年失明,去世時一貧如洗,被埋葬在一個普通公墓裡,而且在下葬後五年,屍骸與其他人的屍骸一起被挖出來,然後就遺失了。而且,他的書籍與物品也被拍賣。唉...
![拉馬克。By Charles Thévenin - [1] [2], Public Domain](https://resize-image.vocus.cc/resize?norotation=true&quality=80&url=https%3A%2F%2Fimages.vocus.cc%2Fee700cf5-5a43-4fde-8d38-527ed2bef17c.jpg&width=668&sign=aPnvTeUqCqDUSP5YSN329sf0GyZ7GOUQdPKeFaOHJ6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