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歐之戰是英國在2019年以2016的脫歐公投為背景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電影中的主角多米尼克 ·卡明斯作為脫歐派的顧問是如何利用人心讓小蝦米的獨立黨(脫歐派)打敗了大鯨魚的執政黨保守黨(留歐派)
當情緒代替了理性,當憤怒與恐懼代替了數據
在電影中留歐派想要用數據證明留歐對於經濟與工作的好處,但卡明斯用另一種方式,運用人的情緒讓選民有共鳴.當時有消息說土耳其在不久後會加入歐盟,會有7600萬的難民可以自由進出英國,這些文化、宗教、膚色和你不同的人可能會搶走你的工作、可能會讓犯罪率上升、可能會讓你的福利變少.留在歐盟裡這些事就有可能發生.這件事挑起了人們的恐懼.再來,脫歐派說英國每周會有3億5000萬英鎊的資金可以用在英國國民衛生服務,留在歐盟這些錢會不見,脫離歐盟美洲就會有3億5000萬英鎊可以留在本國自己用
這些是不是事實?不重要.但它能影響選民對公投的決定,對於挑起人民的情緒非常有效
脫歐宣傳廣告

7600萬人口湧入英國

3億5000萬英鎊消失
take back control(奪回控制)
這句簡短的口號道出了人民對生活不好的痛苦,對經濟的失落感,對可能失業的恐懼.他們想要拿回主導權,奪回屬於自己的生活.人民想著只要脫離歐盟,國家就能自己主導,生活就能變好了
運用大數據對選民瘋狂訊息轟炸
留歐派的保守黨有著民意數據庫,知道廣大選民的的喜好數據.但作為脫歐派的獨立黨什麼都沒有,但數據公司Aggregate IQ找到了卡明斯,說到沒有名義數據庫可沒關係,有一個最大的數據庫就是Facebook
社群的數據可以知道你的喜好、個性,數據還會一直不斷更新.而卡明斯就是要藉由Facebook找到對政治不關心和搖擺不定的人,就是兩方爭奪焦點的中間選民,他們預估這類人有300萬,就等於300萬張選票.鎖定人後就是不斷的廣告訊息轟炸,不停地調整再推送,讓你感到情緒上有共鳴,直到影響你的選擇
選民在不斷的訊息轟炸與情緒攻勢下到了投票日當天,投票結果 英國以脫歐51.9%對留歐48.1%票數,脫歐派獲得了勝利
電影最後下了一道結語 故事仍在繼續 這個故事不只是在英國持續造成影響,這個故事也發生在別個國家身上.我打了這麼長的電影描述就是為了鋪墊我要說的話
當電影裡的無理之戰在在台灣上演
在現在的台灣社會中,政治對立早已是發生了很久的事.現在可以在傳統媒體看到的政論節目和社群網路上的KOL,用的方式就用言語讓觀眾產生情緒共鳴.讓人產生恐懼與憤怒的情緒,進而影響人的選擇.現在的社群如:FB、IG、Threads、LINE、Dcard和政治網紅的主戰場YouTube.充滿了假訊息和偏頗的立場,用著接地氣的言語讓受眾們產生共鳴.形成了一個又一個同溫層,如果有假訊息呢?不重要.如果會讓社會更撕裂呢?不重要.只要能有個發洩情緒的地方就好,跟著大家一起罵著不爽的政治人物與政黨,而現在這種運用社群快速傳播的方式在選舉中會有重大作用,和脫歐之戰中一樣能對選舉造成不同的結果
那這種情況我們該怎麼辦?在以往許多談論假訊息、政治對立、社會撕裂的社論文章下的結語大多都會說,要我們具備獨立思考和媒體識讀的能力,遇到事情要查證不要盲從,不要被情緒牽著鼻子走.這種說法很老套,但也確實是希望人們能這樣
但為什麼這些議題已經談論好幾年了,卻還是沒有改變?因為人類是感情動物,感性永遠在理性前面.這個議題或許不管講了幾次可能都不會改變.但這些議題我看到的不只是老套的答案,我看到的是民心可用,用人的情緒達到某些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