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歐之戰》電影裡說的是英國,但我從裡面看到了台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脫歐之戰是英國在2019年以2016的脫歐公投為背景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電影中的主角多米尼克 ·卡明斯作為脫歐派的顧問是如何利用人心讓小蝦米的獨立黨(脫歐派)打敗了大鯨魚的執政黨保守黨(留歐派)

當情緒代替了理性,當憤怒與恐懼代替了數據

在電影中留歐派想要用數據證明留歐對於經濟與工作的好處,但卡明斯用另一種方式,運用人的情緒讓選民有共鳴.當時有消息說土耳其在不久後會加入歐盟,會有7600萬的難民可以自由進出英國,這些文化、宗教、膚色和你不同的人可能會搶走你的工作、可能會讓犯罪率上升、可能會讓你的福利變少.留在歐盟裡這些事就有可能發生.這件事挑起了人們的恐懼.再來,脫歐派說英國每周會有3億5000萬英鎊的資金可以用在英國國民衛生服務,留在歐盟這些錢會不見,脫離歐盟美洲就會有3億5000萬英鎊可以留在本國自己用

這些是不是事實?不重要.但它能影響選民對公投的決定,對於挑起人民的情緒非常有效

脫歐宣傳廣告

raw-image

7600萬人口湧入英國

raw-image

3億5000萬英鎊消失

take back control(奪回控制)

這句簡短的口號道出了人民對生活不好的痛苦,對經濟的失落感,對可能失業的恐懼.他們想要拿回主導權,奪回屬於自己的生活.人民想著只要脫離歐盟,國家就能自己主導,生活就能變好了

運用大數據對選民瘋狂訊息轟炸

留歐派的保守黨有著民意數據庫,知道廣大選民的的喜好數據.但作為脫歐派的獨立黨什麼都沒有,但數據公司Aggregate IQ找到了卡明斯,說到沒有名義數據庫可沒關係,有一個最大的數據庫就是Facebook

社群的數據可以知道你的喜好、個性,數據還會一直不斷更新.而卡明斯就是要藉由Facebook找到對政治不關心和搖擺不定的人,就是兩方爭奪焦點的中間選民,他們預估這類人有300萬,就等於300萬張選票.鎖定人後就是不斷的廣告訊息轟炸,不停地調整再推送,讓你感到情緒上有共鳴,直到影響你的選擇

選民在不斷的訊息轟炸與情緒攻勢下到了投票日當天,投票結果 英國以脫歐51.9%對留歐48.1%票數,脫歐派獲得了勝利

電影最後下了一道結語 故事仍在繼續 這個故事不只是在英國持續造成影響,這個故事也發生在別個國家身上.我打了這麼長的電影描述就是為了鋪墊我要說的話

當電影裡的無理之戰在在台灣上演

在現在的台灣社會中,政治對立早已是發生了很久的事.現在可以在傳統媒體看到的政論節目和社群網路上的KOL,用的方式就用言語讓觀眾產生情緒共鳴.讓人產生恐懼與憤怒的情緒,進而影響人的選擇.現在的社群如:FB、IG、Threads、LINE、Dcard和政治網紅的主戰場YouTube.充滿了假訊息和偏頗的立場,用著接地氣的言語讓受眾們產生共鳴.形成了一個又一個同溫層,如果有假訊息呢?不重要.如果會讓社會更撕裂呢?不重要.只要能有個發洩情緒的地方就好,跟著大家一起罵著不爽的政治人物與政黨,而現在這種運用社群快速傳播的方式在選舉中會有重大作用,和脫歐之戰中一樣能對選舉造成不同的結果

那這種情況我們該怎麼辦?在以往許多談論假訊息、政治對立、社會撕裂的社論文章下的結語大多都會說,要我們具備獨立思考和媒體識讀的能力,遇到事情要查證不要盲從,不要被情緒牽著鼻子走.這種說法很老套,但也確實是希望人們能這樣

但為什麼這些議題已經談論好幾年了,卻還是沒有改變?因為人類是感情動物,感性永遠在理性前面.這個議題或許不管講了幾次可能都不會改變.但這些議題我看到的不只是老套的答案,我看到的是民心可用,用人的情緒達到某些目的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傑克
7會員
27內容數
一個普通人
傑克的其他內容
2025/05/28
在現在的社群媒體都能看到許多的討論政治的群組,形成了各種不同立場的同溫層.在各社群中也不乏能看到許多激進的言論,這也是台灣政治圈不同立場互相仇視的原因.從社群看起來台灣人是挺熱中政治的.那台灣人對政治關心的程度究竟如何呢?接下來我就以我的觀察來說一下台灣人對政治關心程度的分類 第一類人:熱
2025/05/28
在現在的社群媒體都能看到許多的討論政治的群組,形成了各種不同立場的同溫層.在各社群中也不乏能看到許多激進的言論,這也是台灣政治圈不同立場互相仇視的原因.從社群看起來台灣人是挺熱中政治的.那台灣人對政治關心的程度究竟如何呢?接下來我就以我的觀察來說一下台灣人對政治關心程度的分類 第一類人:熱
2025/05/17
現在大罷免已進入白熱化狀態.大罷免的起源是在去年立法院發生國會擴權法案和總預算案的爭議,引起民間團體開始聯署罷免泛藍立委.而國民黨也迅速反擊,發起了罷免綠委的行動,在罷免行動中泛綠將罷免和反共連結,宣稱這是在罷免親共立委保衛國家.而泛藍也將罷免和反綠結合,將罷免渲染成是人民對民進黨執政的不滿.藍
2025/05/17
現在大罷免已進入白熱化狀態.大罷免的起源是在去年立法院發生國會擴權法案和總預算案的爭議,引起民間團體開始聯署罷免泛藍立委.而國民黨也迅速反擊,發起了罷免綠委的行動,在罷免行動中泛綠將罷免和反共連結,宣稱這是在罷免親共立委保衛國家.而泛藍也將罷免和反綠結合,將罷免渲染成是人民對民進黨執政的不滿.藍
2025/05/11
臺灣社會的政治討論充斥情緒與謾罵,社群媒體上標籤化與網軍攻擊日益嚴重。作者自身經歷被貼標籤的事件,點出在社群媒體上,人們容易被貼上政治立場標籤,導致對立加劇,理性討論空間縮小。同溫層效應讓彼此言論難以被理解,甚至衍生出許多非理性且情緒化的批評。文章最後反思如何才能改變現狀,並提出理性思考的重要性。
Thumbnail
2025/05/11
臺灣社會的政治討論充斥情緒與謾罵,社群媒體上標籤化與網軍攻擊日益嚴重。作者自身經歷被貼標籤的事件,點出在社群媒體上,人們容易被貼上政治立場標籤,導致對立加劇,理性討論空間縮小。同溫層效應讓彼此言論難以被理解,甚至衍生出許多非理性且情緒化的批評。文章最後反思如何才能改變現狀,並提出理性思考的重要性。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你的敵人呢?還在睡嗎?」『不、他的敵人醒了。早安!』削弱國仇家恨的尖銳稜角,長出帶著幽默的嘲諷,在老爺爺的勇敢與堅持下,屋內的煙硝成了幼稚的鬥嘴。
Thumbnail
「你的敵人呢?還在睡嗎?」『不、他的敵人醒了。早安!』削弱國仇家恨的尖銳稜角,長出帶著幽默的嘲諷,在老爺爺的勇敢與堅持下,屋內的煙硝成了幼稚的鬥嘴。
Thumbnail
看過的勵志運動電影不勝枚舉,總在我感到失落無力時,為我注入熱血沸騰的動力。而於2023年上映的美國運動傳記電影《船上的男孩》,改編自真人真事,不僅刻劃出美國大蕭條時期的背景樣貌,也將「個人」榮耀重心轉至「團體」合作。  《船上的男孩》故事描述1930年代,美國大蕭條,人們掙扎著餬口過日子。9位勞工
Thumbnail
看過的勵志運動電影不勝枚舉,總在我感到失落無力時,為我注入熱血沸騰的動力。而於2023年上映的美國運動傳記電影《船上的男孩》,改編自真人真事,不僅刻劃出美國大蕭條時期的背景樣貌,也將「個人」榮耀重心轉至「團體」合作。  《船上的男孩》故事描述1930年代,美國大蕭條,人們掙扎著餬口過日子。9位勞工
Thumbnail
1917年,俄羅斯十月革命時(其實是新曆的11月)無產階級成功,猶太人離開了,有部分逃往中國,本來也只是借居,移民對他們而言都是迫於無奈。 同一年,卓别林拍了一部短片叫做《移民》(The Immigrant)——那是六月的片,早了十月革命半年——歐洲的移民和難民搭船到了紐約,看到自由女神像,卻
Thumbnail
1917年,俄羅斯十月革命時(其實是新曆的11月)無產階級成功,猶太人離開了,有部分逃往中國,本來也只是借居,移民對他們而言都是迫於無奈。 同一年,卓别林拍了一部短片叫做《移民》(The Immigrant)——那是六月的片,早了十月革命半年——歐洲的移民和難民搭船到了紐約,看到自由女神像,卻
Thumbnail
《都靈之馬》中的兩人困境,正是隻身暴露於環境的荒蕪中──電影中最明顯的,就是視聽上存在感極強的強風,幾無文明的中介作為他們生存的保障。貝拉・塔爾在影像中開展出來的,是生命去除掉敘事與救贖的綁架所展現的,看似匱乏實則扎實的生命實相自身,抑或是剝除掉枷鎖之後,生命自身其實仍舊是一場欲振乏力的荒蕪呢?
Thumbnail
《都靈之馬》中的兩人困境,正是隻身暴露於環境的荒蕪中──電影中最明顯的,就是視聽上存在感極強的強風,幾無文明的中介作為他們生存的保障。貝拉・塔爾在影像中開展出來的,是生命去除掉敘事與救贖的綁架所展現的,看似匱乏實則扎實的生命實相自身,抑或是剝除掉枷鎖之後,生命自身其實仍舊是一場欲振乏力的荒蕪呢?
Thumbnail
憑藉匈牙利電影《解釋的總和》中之政治景況,對比台灣政治情境,並為導演之點題釋義
Thumbnail
憑藉匈牙利電影《解釋的總和》中之政治景況,對比台灣政治情境,並為導演之點題釋義
Thumbnail
戰爭是世界各地持續發生的題材,需要記者親身去記錄與呈現。《帝國浩劫:美國內戰》以戰地記者視角,呈現戰爭如何從各個面向改變國家的樣貌,以及記者在戰地如何面對內心掙扎。觀眾透過電影可以更深入瞭解戰爭對人們造成的影響,以及媒體在報導戰爭時所扮演的角色。
Thumbnail
戰爭是世界各地持續發生的題材,需要記者親身去記錄與呈現。《帝國浩劫:美國內戰》以戰地記者視角,呈現戰爭如何從各個面向改變國家的樣貌,以及記者在戰地如何面對內心掙扎。觀眾透過電影可以更深入瞭解戰爭對人們造成的影響,以及媒體在報導戰爭時所扮演的角色。
Thumbnail
《帝國浩劫:美國內戰》以記者的中立視角、採用平實的風格敘事,確實規避掉如《現代啟示錄》那樣意在反戰卻浪漫化戰爭的問題,並且有力地提醒大家,一旦進入戰爭狀態,就沒有文明討論意見的空間了,只剩下求生存與殺敵。至於明瞭這點的人們在真實世界裡有沒有辦法阻止戰爭發生?就是個令人傷感的問題了。
Thumbnail
《帝國浩劫:美國內戰》以記者的中立視角、採用平實的風格敘事,確實規避掉如《現代啟示錄》那樣意在反戰卻浪漫化戰爭的問題,並且有力地提醒大家,一旦進入戰爭狀態,就沒有文明討論意見的空間了,只剩下求生存與殺敵。至於明瞭這點的人們在真實世界裡有沒有辦法阻止戰爭發生?就是個令人傷感的問題了。
Thumbnail
「我們從不去問,我們拍下來讓大家去問。」《帝國浩劫:美國內戰》表面上是一部戰爭電影,實質上是一部公路電影,並用一個架空的戰爭來包裝的現代警世寓言。
Thumbnail
「我們從不去問,我們拍下來讓大家去問。」《帝國浩劫:美國內戰》表面上是一部戰爭電影,實質上是一部公路電影,並用一個架空的戰爭來包裝的現代警世寓言。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