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務所週記 #8 2025生成式AI年會心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photo by Unsplash

photo by Unsplash

生成式AI年會心得

最近聊到AI,最後總是會冒出那個大哉問:「AI到底會不會取代我的工作?」

說真的,聽到這個問題,大家心頭是不是都「咯噔」一下?焦慮感瞬間拉滿對吧?

不過,上次聽到雷蒙把AI比喻成「超級實習生」的時候,我腦中突然咚的一聲:「對啊!誰會擔心實習生取代掉正職員工呢?」

這下,心情突然輕鬆很多了😀

如果硬要給2025年的生成式AI年會下個關鍵字,我想應該就是「取代」吧。年會上聽到好幾個例子:

  • Happy 李昆謀分享91APP怎麼用AI取代繁瑣的商品上架流程
  • 年僅九歲的海馬,居然想用AI取代自己的老爸(但是爸爸並沒有被取代🤣)
  • 還有自稱是麻瓜的 Peggy,她根本不是工程師背景,卻透過AI,取代了過去看問題的角度

換個角度看AI,或許就不焦慮了?

我們團隊最近也來了幾個新夥伴。因為組織職務調整,主管找了幾位跟我們背景、經驗都蠻不一樣的新人。

大家普遍都抱著期待的心情,覺得他們的加入,應該可以為團隊帶來一些新的想法。

仔細想想,如果我們是這樣迎接「新血」的到來,覺得他們能帶來新思維、激發大家。

那為什麼一遇到AI,我們腦中冒出來的卻是「天啊,我要被取代了」這種危機感呢?

Peggy演講裡,有個點我覺得超級重要:

AI導入,從「行政」工作開始,而非本業

為什麼不擔心被新人取代?很簡單:

  • 他們沒有你在產業裡蹲出來的專業知識
  • 他們沒有你職場打滾累積的人脈
  • 他們沒有你靠經驗培養出來的「直覺」

而且,你願意教他、帶他,讓他從基礎做起。這樣,他累積經驗,而你呢?

你的時間就被「解放」出來了。

一樣的道理,導入AI其實也是這樣

在AI龍頭的軍備競賽中,我們要注意什麼?

現在的模型根本是「一言不合就發布」的節奏。

排行榜上一直在變動,搞得大家很焦慮:

「所以,我現在要用什麼模型好?」

「怎麼辦Gemini 的表現遠超GPT,那我的訂閱怎麼辦?」

台大博士林彥廷一針見血地問:

你看那些高分評測指標,問問自己:這些東西,跟你的應用有關嗎?如果沒有關,就看看就好。

他提到的那些高分評測,是什麼 AMC/AIME 的數學題、把自然語言轉成 SQL 的精準度、還是物理學家或生物學家才會碰到的超難問題。

這些是你平常運用AI,想要解決的問題嗎?

所以,與其在那邊焦慮到底哪個模型最強,花時間比較東比較西,不如將時間用來學習「用」好AI。

模型開發者在乎的其實也不是誰解決了最難的問題,而是DAU(每日活躍使用者)有多少,使用者正向回饋有多少。

記住,技術這玩意,最終還是得回到「產品思維」

在企業導入AI?讓AI出現在有感的時刻!

年會的下半場,聽到好多企業導入 AI 的「實戰難題」。

從市值前二十大的玉山銀行,到看似最「傳統」的喜劇產業薩泰爾。

真正讓AI能夠在組織內啟動,就要讓AI出現在最有感的時候:

無感體驗 + 整合現有流程 + 在對的時間點協助

舉幾個例子:

  • 玉山銀行透過SPTS的議題樹分析,透過迭代功能的提升,讓使用者有感升級
  • 志祺七七的圖文不符團隊,AI 綁定 Slack,用 emoji 就搞定,減少工具切換的痛點。
  • 薩泰爾娛樂定義清楚痛點在「協作」而不是瞎拚生產力,讓AI價值產生在組織節點間的串連。

我自己去年底接了個公司內導入AI的任務,雖然做到一半就喊卡了(人生嘛,計畫總趕不上變化😂),但在其中我學到:

  • 不要幻想一個AI就能包山包海完成所有事。把工作流程拆解開,找出AI可以發揮價值的關鍵「節點」。
  • 找到使用者「最有感」的痛點,這個痛點不見得是花最多人力或時間的事,但可能是讓他們最不爽、最常抱怨的點。
  • 切記!一定要跟第一線的使用者一起合作,找到真實的使用場景,深入去了解他們到底遇到了什麼困難。

📑 這週的閱讀與思考

📈 Gipi的專案管理課程

雖然自己已經在做專案管理了,對這個工作也有基本認識,但還是從頭到尾把 Gipi 的這套專案管理課程好好看了一遍。

實際做過的事情,再回頭用更系統性的方式學習,收穫真的很大。

很多時候都會在課程內容裡,都能直接「呼應」到現實世界的鳥事(喔不是,是工作經驗😂),感覺就像把腦子裡零散的點,慢慢串起來變成一張網

創作者的七種死法

最有效的心法,我認為是這一句話:「 60 分就好」

說到底,創作也不是什麼人生大事。創作不是結婚諾言,你在網路上發布的所有文章、拍過的所有影片,都只是一個草稿,你永遠有重新來過的機會。

既然是草稿,60 分就好。

這篇超打中我!

每次寫完東西,就開始修修改改,覺得這邊怪怪、那邊不順,然後腦子裡會一直冒出:

「這樣真的有人想看嗎?」「寫這種東西,我有什麼特別的、獨一無二的嗎?」

結果就是,輸出系統都還沒建立起來,我就已經在自己腦子裡,先被這種焦慮給「卡死」了。看來真的要學著讓自己先做到60分,發布了再說。

🎬 絕命終結站:血脈

拜女友所賜,不然我幾乎不會進電影院看驚悚片。

不過絕命終結站系列真的蠻有趣的,不是那種單純嚇人的。

它有劇情,有娛樂性,當然也有那種死神無孔不入、讓你坐立難安的恐懼感。推薦給膽子大又想找點刺激的人。

🚩我們人是怎麼對一個地方建立起歸屬感的?

最近準備要搬離住了五年的租屋處了。有一天,下班回家的路上,我突然開始想:「我是怎麼對這個住了五年的地方,產生一種歸屬感的?」

我把這個問題丟給 「超級實習生」Gemini,它是這樣回我的:「你對租屋處周遭環境建立熟悉感和認同的過程,是一個涉及心理依附、認知建構、情感投射、社會互動以及日常習慣形成的複雜過程。」(真不愧是超級實習生,都超學術的😂)

他接著解釋:

  • 心理依附:當你在租屋處的環境中感到安全、舒適,並且能夠滿足日常需求時,你會逐漸對這個空間產生一種情感上的依附。
  • 認知地圖:當你每天在租屋處周圍活動時,你的大腦會不斷地收集、組織和儲存關於這個空間的資訊,例如「衣服要去哪裡乾洗」、「轉角的麵店在哪裡」、「早餐店的具體位置」等等。這些資訊最終會形成你對這個地區的內在心理表徵。
  • 歸屬感與控制感:當你能夠預測周圍發生的事情,知道如何利用這個環境來滿足自己的需求時,也會產生一種控制感。

這些東西再聊下去,大概又是一篇文章了。我沒有社會學、心理學那些專業背景,但在跟AI互動討論的過程中,好像又懂了些什麼。

對AI來說,生成這些看起來很有道理的文字,好像是易如反掌的事,但重點是,這些文字之所以「有意義」,是因為「對我有意義」

它幫我拓展了看事情的「認知邊界」,讓我好像戴了一副沒用過的眼鏡,重新看看這個世界。

引用薩泰爾創辦人Sunny在年會中的結尾:

對大型語言模型而言,產出物是可以無限綿延的細節,這些細節只有對人類有意義


這大概是我最近的一些想法和生活片段吧。真的,這電子報好久沒更新了。坦白說,之前就是「一天捕魚三天曬網」的最佳寫照。為什麼?因為我沒有建立起一個「好系統」。

還有一個更核心的原因,我終於想通了自己的「定位」與「價值」了,我沒有一項獨一無二、頂尖到不行的專業。

但我能做什麼?我就是寫下我「學習的過程」,分享我「看到的、想到的、聽到的」。

我一直覺得,網路上的資訊傳遞是「網狀」的,是由許許多多的節點串聯而成。而我,就是想扮演好那個「有價值的節點」。

讓看到我這篇文章、這封電子報的人,可以透過我的「視角」,連結到其他不一樣的資訊、不一樣的人事物。這樣,就很夠了。

寫作對我來說,是釐清思緒、是分享,也是建立連結的方式。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文字生活事務所
2會員
27內容數
分享我的覆盤週記、職場思考與閱讀隨筆。喜歡電玩、棒壘球、閱讀、電影戲劇,相信工作的意義是為了讓自己過上更理想的生活。
文字生活事務所的其他內容
2025/03/16
創意可系統化培養!攝影師田中達也分享13年日更秘訣:解構生活元素、建靈感抽屜。AI時代,創作者價值在觀點、策展。電影《米奇17號》議題發散,失焦可惜。
Thumbnail
2025/03/16
創意可系統化培養!攝影師田中達也分享13年日更秘訣:解構生活元素、建靈感抽屜。AI時代,創作者價值在觀點、策展。電影《米奇17號》議題發散,失焦可惜。
Thumbnail
2025/01/28
文章主要探討2024年考績面談的回饋、間歇式日記的實踐方法,以及AI工具的應用。主管肯定了溝通與學習能力,同時建議改進向上管理能力。透過間歇式日記記錄工作進度,並分享了AI應用的創新思維與平衡
Thumbnail
2025/01/28
文章主要探討2024年考績面談的回饋、間歇式日記的實踐方法,以及AI工具的應用。主管肯定了溝通與學習能力,同時建議改進向上管理能力。透過間歇式日記記錄工作進度,並分享了AI應用的創新思維與平衡
Thumbnail
2025/01/18
探討企業制度如何提升團隊效率與品質;分享目標導向的工作規劃方法;深入剖析AI創作工具的優勢與侷限,以及如何結合人性化特色創造獨特價值。本文從管理、效率和創新三大面向,為現代工作者提供實用見解。
Thumbnail
2025/01/18
探討企業制度如何提升團隊效率與品質;分享目標導向的工作規劃方法;深入剖析AI創作工具的優勢與侷限,以及如何結合人性化特色創造獨特價值。本文從管理、效率和創新三大面向,為現代工作者提供實用見解。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全球科技產業的焦點,AKA 全村的希望 NVIDIA,於五月底正式發布了他們在今年 2025 第一季的財報 (輝達內部財務年度為 2026 Q1,實際日曆期間為今年二到四月),交出了打敗了市場預期的成績單。然而,在銷售持續高速成長的同時,川普政府加大對於中國的晶片管制......
Thumbnail
全球科技產業的焦點,AKA 全村的希望 NVIDIA,於五月底正式發布了他們在今年 2025 第一季的財報 (輝達內部財務年度為 2026 Q1,實際日曆期間為今年二到四月),交出了打敗了市場預期的成績單。然而,在銷售持續高速成長的同時,川普政府加大對於中國的晶片管制......
Thumbnail
標題討論 有位格友寫了篇"AI時代下我們需要具備的職能有哪些?",我覺得不錯,互動了一下,我想做一些更多說明,每個人會的東西當然越多越好,但也因為如此,不可能什麼都會,不需要有側重,才不會樣樣通,樣樣鬆。所以談"AI時代下我們需要具備的職能有哪些?"反而不如"如何利用AI良好的協助我們工作"來
Thumbnail
標題討論 有位格友寫了篇"AI時代下我們需要具備的職能有哪些?",我覺得不錯,互動了一下,我想做一些更多說明,每個人會的東西當然越多越好,但也因為如此,不可能什麼都會,不需要有側重,才不會樣樣通,樣樣鬆。所以談"AI時代下我們需要具備的職能有哪些?"反而不如"如何利用AI良好的協助我們工作"來
Thumbnail
老實說,原本的我一直認為,AI是離我很遠的東西,即使是去年的 ChatGPT 熱潮,我也只是跟著偶爾在工作中跟AI聊天激發靈感而已。不過,就在前一陣子看了《AI 世界的底層邏輯與生存法則》這本書後,我才逐漸加深使用AI的頻率,並且把「讓AI成為工作中的標配」當作讓自己能習慣的方向。
Thumbnail
老實說,原本的我一直認為,AI是離我很遠的東西,即使是去年的 ChatGPT 熱潮,我也只是跟著偶爾在工作中跟AI聊天激發靈感而已。不過,就在前一陣子看了《AI 世界的底層邏輯與生存法則》這本書後,我才逐漸加深使用AI的頻率,並且把「讓AI成為工作中的標配」當作讓自己能習慣的方向。
Thumbnail
在工作中,您常會有需要處理繁雜事項的困擾嗎? 希望能有提高工作效率甚至收益的工具嗎? GeniAltX是一款生成式AI對話機器人,這款生成式AI機器人能做到高品質回覆、極高標準的資安防護、多平臺串接等功能,讓你輕鬆管理所有渠道訊息,立即了解AI機器人能如何幫助你提升工作效率!
Thumbnail
在工作中,您常會有需要處理繁雜事項的困擾嗎? 希望能有提高工作效率甚至收益的工具嗎? GeniAltX是一款生成式AI對話機器人,這款生成式AI機器人能做到高品質回覆、極高標準的資安防護、多平臺串接等功能,讓你輕鬆管理所有渠道訊息,立即了解AI機器人能如何幫助你提升工作效率!
Thumbnail
通用型AI還沒那麼快出現 所以說人類的工作要全面被取代 目前不會發生 但如果是"部分"的專精工作 可以被模組化 高重複性 可被預測 與其說取代人類工作 不如說 AI可以替代部分"流程" 如果有專屬於法律條文聊天機器人 或是 專屬於公司內部規章的聊天機器人 遇到問題 或是不確定的流程 直接詢
Thumbnail
通用型AI還沒那麼快出現 所以說人類的工作要全面被取代 目前不會發生 但如果是"部分"的專精工作 可以被模組化 高重複性 可被預測 與其說取代人類工作 不如說 AI可以替代部分"流程" 如果有專屬於法律條文聊天機器人 或是 專屬於公司內部規章的聊天機器人 遇到問題 或是不確定的流程 直接詢
Thumbnail
已經成真的AI生成文字、圖片、音樂、影片,以及接下來更多的AI運用場景,每一項都將對人類社會產生重大的影響:包括抽象的人心、文化、審美、親密關係,以及實質的就業、經濟、生活、生涯規劃等。 本文我會以大量使用、測試AI的經驗,輔以田野調查的經驗,詳細說明AI時代最應該培養的四項能力。
Thumbnail
已經成真的AI生成文字、圖片、音樂、影片,以及接下來更多的AI運用場景,每一項都將對人類社會產生重大的影響:包括抽象的人心、文化、審美、親密關係,以及實質的就業、經濟、生活、生涯規劃等。 本文我會以大量使用、測試AI的經驗,輔以田野調查的經驗,詳細說明AI時代最應該培養的四項能力。
Thumbnail
數位化時代中,人工智能(AI)已成為推動創新和進步的關鍵力量。本文探討AI的現狀、挑戰以及未來可能性,並提出負責任地發展和使用AI的思考。
Thumbnail
數位化時代中,人工智能(AI)已成為推動創新和進步的關鍵力量。本文探討AI的現狀、挑戰以及未來可能性,並提出負責任地發展和使用AI的思考。
Thumbnail
本文深入探討人工智能對勞動市場的影響及應對策略。隨著AI技術的進步,許多傳統職業面臨被自動化的風險,同時也創造了新的職業機會。文章強調了教育與培訓的重要性,以培養未來勞動市場所需的技能。必須積極擁抱變化,通過教育和政策創新,為未來的工作環境做好準備。
Thumbnail
本文深入探討人工智能對勞動市場的影響及應對策略。隨著AI技術的進步,許多傳統職業面臨被自動化的風險,同時也創造了新的職業機會。文章強調了教育與培訓的重要性,以培養未來勞動市場所需的技能。必須積極擁抱變化,通過教育和政策創新,為未來的工作環境做好準備。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