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Unsplash
生成式AI年會心得
最近聊到AI,最後總是會冒出那個大哉問:「AI到底會不會取代我的工作?」
說真的,聽到這個問題,大家心頭是不是都「咯噔」一下?焦慮感瞬間拉滿對吧?
不過,上次聽到雷蒙把AI比喻成「超級實習生」的時候,我腦中突然咚的一聲:「對啊!誰會擔心實習生取代掉正職員工呢?」
這下,心情突然輕鬆很多了😀
如果硬要給2025年的生成式AI年會下個關鍵字,我想應該就是「取代」吧。年會上聽到好幾個例子:
- Happy 李昆謀分享91APP怎麼用AI取代繁瑣的商品上架流程
- 年僅九歲的海馬,居然想用AI取代自己的老爸(但是爸爸並沒有被取代🤣)
- 還有自稱是麻瓜的 Peggy,她根本不是工程師背景,卻透過AI,取代了過去看問題的角度
換個角度看AI,或許就不焦慮了?
我們團隊最近也來了幾個新夥伴。因為組織職務調整,主管找了幾位跟我們背景、經驗都蠻不一樣的新人。
大家普遍都抱著期待的心情,覺得他們的加入,應該可以為團隊帶來一些新的想法。
仔細想想,如果我們是這樣迎接「新血」的到來,覺得他們能帶來新思維、激發大家。
那為什麼一遇到AI,我們腦中冒出來的卻是「天啊,我要被取代了」這種危機感呢?
Peggy演講裡,有個點我覺得超級重要:
AI導入,從「行政」工作開始,而非本業
為什麼不擔心被新人取代?很簡單:
- 他們沒有你在產業裡蹲出來的專業知識
- 他們沒有你職場打滾累積的人脈
- 他們沒有你靠經驗培養出來的「直覺」
而且,你願意教他、帶他,讓他從基礎做起。這樣,他累積經驗,而你呢?
你的時間就被「解放」出來了。
一樣的道理,導入AI其實也是這樣。
在AI龍頭的軍備競賽中,我們要注意什麼?
現在的模型根本是「一言不合就發布」的節奏。
排行榜上一直在變動,搞得大家很焦慮:
「所以,我現在要用什麼模型好?」
「怎麼辦Gemini 的表現遠超GPT,那我的訂閱怎麼辦?」
台大博士林彥廷一針見血地問:
你看那些高分評測指標,問問自己:這些東西,跟你的應用有關嗎?如果沒有關,就看看就好。
他提到的那些高分評測,是什麼 AMC/AIME 的數學題、把自然語言轉成 SQL 的精準度、還是物理學家或生物學家才會碰到的超難問題。
這些是你平常運用AI,想要解決的問題嗎?
所以,與其在那邊焦慮到底哪個模型最強,花時間比較東比較西,不如將時間用來學習「用」好AI。
模型開發者在乎的其實也不是誰解決了最難的問題,而是DAU(每日活躍使用者)有多少,使用者正向回饋有多少。
記住,技術這玩意,最終還是得回到「產品思維」
在企業導入AI?讓AI出現在有感的時刻!
年會的下半場,聽到好多企業導入 AI 的「實戰難題」。
從市值前二十大的玉山銀行,到看似最「傳統」的喜劇產業薩泰爾。
真正讓AI能夠在組織內啟動,就要讓AI出現在最有感的時候:
無感體驗 + 整合現有流程 + 在對的時間點協助
舉幾個例子:
- 玉山銀行透過SPTS的議題樹分析,透過迭代功能的提升,讓使用者有感升級
- 志祺七七的圖文不符團隊,AI 綁定 Slack,用 emoji 就搞定,減少工具切換的痛點。
- 薩泰爾娛樂定義清楚痛點在「協作」而不是瞎拚生產力,讓AI價值產生在組織節點間的串連。
我自己去年底接了個公司內導入AI的任務,雖然做到一半就喊卡了(人生嘛,計畫總趕不上變化😂),但在其中我學到:
- 不要幻想一個AI就能包山包海完成所有事。把工作流程拆解開,找出AI可以發揮價值的關鍵「節點」。
- 找到使用者「最有感」的痛點,這個痛點不見得是花最多人力或時間的事,但可能是讓他們最不爽、最常抱怨的點。
- 切記!一定要跟第一線的使用者一起合作,找到真實的使用場景,深入去了解他們到底遇到了什麼困難。
📑 這週的閱讀與思考
📈 Gipi的專案管理課程
雖然自己已經在做專案管理了,對這個工作也有基本認識,但還是從頭到尾把 Gipi 的這套專案管理課程好好看了一遍。
實際做過的事情,再回頭用更系統性的方式學習,收穫真的很大。
很多時候都會在課程內容裡,都能直接「呼應」到現實世界的鳥事(喔不是,是工作經驗😂),感覺就像把腦子裡零散的點,慢慢串起來變成一張網。
✏ 創作者的七種死法
最有效的心法,我認為是這一句話:「 60 分就好」。
說到底,創作也不是什麼人生大事。創作不是結婚諾言,你在網路上發布的所有文章、拍過的所有影片,都只是一個草稿,你永遠有重新來過的機會。
既然是草稿,60 分就好。
這篇超打中我!
每次寫完東西,就開始修修改改,覺得這邊怪怪、那邊不順,然後腦子裡會一直冒出:
「這樣真的有人想看嗎?」「寫這種東西,我有什麼特別的、獨一無二的嗎?」
結果就是,輸出系統都還沒建立起來,我就已經在自己腦子裡,先被這種焦慮給「卡死」了。看來真的要學著讓自己先做到60分,發布了再說。
🎬 絕命終結站:血脈
拜女友所賜,不然我幾乎不會進電影院看驚悚片。
不過絕命終結站系列真的蠻有趣的,不是那種單純嚇人的。
它有劇情,有娛樂性,當然也有那種死神無孔不入、讓你坐立難安的恐懼感。推薦給膽子大又想找點刺激的人。
🚩我們人是怎麼對一個地方建立起歸屬感的?
最近準備要搬離住了五年的租屋處了。有一天,下班回家的路上,我突然開始想:「我是怎麼對這個住了五年的地方,產生一種歸屬感的?」
我把這個問題丟給 「超級實習生」Gemini,它是這樣回我的:「你對租屋處周遭環境建立熟悉感和認同的過程,是一個涉及心理依附、認知建構、情感投射、社會互動以及日常習慣形成的複雜過程。」(真不愧是超級實習生,都超學術的😂)
他接著解釋:
- 心理依附:當你在租屋處的環境中感到安全、舒適,並且能夠滿足日常需求時,你會逐漸對這個空間產生一種情感上的依附。
- 認知地圖:當你每天在租屋處周圍活動時,你的大腦會不斷地收集、組織和儲存關於這個空間的資訊,例如「衣服要去哪裡乾洗」、「轉角的麵店在哪裡」、「早餐店的具體位置」等等。這些資訊最終會形成你對這個地區的內在心理表徵。
- 歸屬感與控制感:當你能夠預測周圍發生的事情,知道如何利用這個環境來滿足自己的需求時,也會產生一種控制感。
這些東西再聊下去,大概又是一篇文章了。我沒有社會學、心理學那些專業背景,但在跟AI互動討論的過程中,好像又懂了些什麼。
對AI來說,生成這些看起來很有道理的文字,好像是易如反掌的事,但重點是,這些文字之所以「有意義」,是因為「對我有意義」。
它幫我拓展了看事情的「認知邊界」,讓我好像戴了一副沒用過的眼鏡,重新看看這個世界。
引用薩泰爾創辦人Sunny在年會中的結尾:
對大型語言模型而言,產出物是可以無限綿延的細節,這些細節只有對人類有意義
這大概是我最近的一些想法和生活片段吧。真的,這電子報好久沒更新了。坦白說,之前就是「一天捕魚三天曬網」的最佳寫照。為什麼?因為我沒有建立起一個「好系統」。
還有一個更核心的原因,我終於想通了自己的「定位」與「價值」了,我沒有一項獨一無二、頂尖到不行的專業。
但我能做什麼?我就是寫下我「學習的過程」,分享我「看到的、想到的、聽到的」。
我一直覺得,網路上的資訊傳遞是「網狀」的,是由許許多多的節點串聯而成。而我,就是想扮演好那個「有價值的節點」。
讓看到我這篇文章、這封電子報的人,可以透過我的「視角」,連結到其他不一樣的資訊、不一樣的人事物。這樣,就很夠了。
寫作對我來說,是釐清思緒、是分享,也是建立連結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