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價值」是這幾年開始流行的新詞語,從中國那邊傳來的,在台灣也有越來越多人使用。
基於這個詞的來源和用法,有人不推薦使用,因為它概括取代了「關心」、「慰藉」、「鼓勵」等不同的情緒詞彙,造成用語單一化(註一)。而且它還把「情緒」論斤秤兩地賦予「價值」,難免庸俗。
不過我覺得在網路時代,「情緒價值」有個非常合適的使用情境,就是——直播抖內。

直播抖內是5G世代常見的網路互動行為,當然單純講斗內donate,也就是捐助,那可是行之有年,也不一定需要在網路世界,大家熟悉的街頭藝人就是一種常見的斗內目標。
為避免誤會,以下提到的斗內都是指直播斗內。
在網路興起的現代,而且是5G年代,斗內已經形成了另一種生態。為什麼特別強調5G,因為5G是直播的世代,比起以前網路速度只能處理文字、圖片,到音訊、影片,現在發達的國家使用即時直播已經是常態,而這樣的傳輸模式,也讓人們隔空互動更加方便,甚至觀眾可以直接與直播者互動,給予回應,提供支持。
這樣的即時性讓觀眾的情緒可以得到更強烈的刺激,然後,搭配已經成熟的金流系統,投錢給對方成為最直接且實質的回饋方式。
不論是感謝對方講了一則笑話讓你笑,或是唱了一首歌讓你感動,又或是講解某些知識讓你學到新東西,這些情緒都會藉由斗內化成數字,而且多數直播平台還會很誇張地把不同價格的斗內用不同的特效表現出來讓所有人看到——簡直就是另類競標現場。
斗內的人也知道,會願意花這筆錢,就是因為「你(直播者)讓我的情緒在當下有了某方面的滿足,所以我甘願把我的情緒變化轉成金錢給你作為感謝」。且斗內者並不會事後要求其他實質的回饋(頂多希望對方念一下留言)(註二),這和訂閱、集資是不同的。
也就是說,斗內這個行為讓虛擬的情緒變成了具體的價值,成為了能夠論斤秤兩的數字(和華麗的特效),在這種狀況下,去講「情緒價值」,我認為反而相當地生動,也並不帶有貶意。
所以嘛,如果能夠精確地傳達意圖,去使用「情緒價值」這個詞也未嘗不可。
當然往後會不會還有新的詞出現,用以形容這樣的直播斗內生態,也是很值得期待啦。
但是目前還是請大家不要隨意用啦。
謝謝大家給我滿滿的情緒價值(X)
謝謝大家給我滿滿的關心(O)
把別人給的關心(無價)形容成價值(有價),整個就很失禮好嗎。
ps.此篇「情緒價值」的用法純屬我個人的想法,我不是主流,也不代表教育部,謝謝。
註釋:
(註一)朱宥勳老師的脆●
(註二)有些直播會有慣例給予斗內者福利,例如念留言、唱生日歌、回答問題等等,這其實硬要說也算是一種實質回饋,但並非強制性,而是直播者與觀眾的默契。這些福利也會由斗內者自行訂價,斗70和斗1500可能得到同樣的待遇,可是對斗內者來說,他們得到的情緒就是能夠轉化成不同的價格,並非對錯,而是感受和價值之間的權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