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跨國情緒輸出」:當別人的混亂開始感染我們,我們該怎麼辦?
在全球網路高度連結的今日,一個國家的失序,往往不再只是一國之事。動盪不安、悲慘故事、極端情緒與尖銳論述,會在社群平台、影音媒體、新聞轉載中,不斷擴散、放大、渲染──就像看不見的「情緒病毒」,一旦你我不設防,就會悄然入侵,影響我們對生活、制度、社會的信任感。
這種「負能輸出」的現象,近年越來越明顯。當其他國家治理不良、經濟萎縮、民眾陷入失望,部分內容創作者、媒體甚至組織,會有意無意地對外傳遞強烈負面情緒──「全世界都要一起完蛋」、「你們也沒好到哪裡去」,於是形成一種跨境的悲觀氛圍污染。
那我們,該如何應對?一、看清:「這不是你的人生,別把它當成你的人生」
很多人會陷入「代入錯誤」:看到別國的網紅說生活多苦、年輕人沒希望,就覺得「我也是」。但實際上,那些人的處境、文化、制度與你不同,你的感受,是他人情緒包裝下的共鳴錯覺。
✅ 對策:
- 問自己:我是不是只是被他們的語氣煽動?
- 保持清醒:他們的困境不是你的命運,他們的痛苦不是你的標準。
二、判讀:「信息自由」不等於「情緒正確」
資訊多元是好事,但當資訊帶有強烈立場、情緒操控、標題黨包裝,甚至刻意激化人心,我們要練就「情緒免疫力」──看見情緒,不被情緒劫持。
✅ 對策:
- 學會辨認資訊的意圖:是分享?宣洩?操控?煽動?
- 建立資訊攝取衛生:追蹤不同立場的管道,避免被單一情緒框架洗腦。
三、內省:本地的制度有問題?還是只是放大了焦慮?
當別人的災難傳播過來,你開始對本地一切都不滿──這種「焦慮投射」是常見現象,但要分清楚:是制度真的有缺陷,還是你只是被比較激起情緒?
✅ 對策:
- 如果真的有問題,提出改善建議,不是跟著喊爛就好。
- 把能量用來建設,而非發洩:做一點什麼,永遠比躲在網路罵更有力量。
四、建立「集體心理防線」:我們要有屬於自己的價值底線與文化自信
當一個社會缺乏文化自信,就容易接受他國的絕望觀點當作真理;當一個民族缺乏共同願景,就容易被悲觀論帶著走。
✅ 對策:
- 強化本地媒體素養與心理教育:從學校、社群、社會對話層面起步。
- 鼓勵多元觀點討論,但同時訓練大眾「不跟風悲觀」、「理性分辨」。
五、轉化負能為行動力:讓我們成為有韌性的觀眾,而非中毒的信徒
最後,你可以選擇不只是觀看,更要從中反思與學習:別國的崩壞不是戲劇,是警鐘──但不是叫我們放棄,而是提醒我們「別走一樣的路」。
✅ 對策:
- 學會轉化焦慮:從關心他國的苦,回頭珍惜自己尚有的選擇與自由。
- 用行動保持主權:對話、創作、參政、協助他人、創新制度,都是主動參與的方式。
結語:網路沒有邊界,但信念要有防線
你能看見世界,但不必背負整個世界的痛苦。
你可以同理他人,但不需要被他人的絕望吞噬。
當別人的混亂想要「感染你」,你要有勇氣說:
「謝謝你分享你的真實,但我選擇守住我自己的希望與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