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海人生|經營自媒體,如何不被社交平台演算法綁架情緒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情緒的來源

raw-image

目前Threads(脆)享有平台紅利,因此吸引大批創作者進來躍躍欲試。

我也不例外。

我是第一次「認真經營自媒體」,沒有粉絲時的我以為「獲得大量粉絲追蹤」是我夢寐以求的目標,只要能獲得,我能興奮好一陣子。然而,這個夢,在我在threads上第一次暴漲400粉絲的隔天就幻滅了。大腦迅速產生大量多巴胺,我在隔天反而陷入情緒的低潮。

這讓我一度懷疑自己是不是生病了,我怎麼不開心?一直以來我都是相當樂觀的人。

我想搞清楚這是怎麼一回事,搜集資料才發現:當大腦受到大量多巴胺刺激時,會進行自我調節來維持平衡。也就是說,大腦會啟動機制讓多巴胺衰退,情緒低潮就是這時引起的。當初多巴胺起的越猛,衰退時的低落感就越猛烈,讓人難以忍受。


如何不被演算法影響情緒?

後來我用了4個辦法,應對這種情緒:

1.心態調整:

深究情緒起伏的原因,有時漲粉慢、有時飛快。心情被「演算法」拖著走,假如前一天漲粉400,後一天沒有超過這個數額,來持續注入「更高的多巴胺」,多巴胺的衰退令人感到情緒低潮。

然而,漲粉慢才是常態,漲粉快才是「偶爾踩中風口」的僥倖事件。現在的我不一味追逐風口,而是「說我想講的」,畢竟社群媒體只是「免費的流量池」,有陌生的觀眾瀏覽、關注自己,已經是「超額的禮物」。


2.專注服務於「鐵桿粉絲」:

有時一篇文漲了4、500粉絲,然而仔細一想,因為一篇文而追蹤自己的人,對我的忠誠度也最不高。

反而那些持續為我點讚,願意加入電子報、社群的人,才是我應該重點服務的對象,持續去了解他們的需求,讓他們感到「備受重視」,加深彼此的「信賴度」,才是我真正想在社群媒體上打造「個人品牌、IP」的核心目的。


3.認清網路與現實的差異:

追蹤數不代表「真實世界中的粉絲數量」。社群上的用戶可能因為各種不同動機,包括娛樂、學習等,去關注某個帳號,這些動機不代表為對品牌/個人的真實興趣。

因此後來,我就把「增加的粉絲」多寡,看作是這次社群行銷有多成功,而不把它與我個人的實際價值產生關聯。


4.明確自己的發文目標:

觀察我自身貼文的數據——漲粉快的貼文,通常是文字迎合大眾口味,然而關注者不一定是目標群體,轉化率反而低。

轉化率高的貼文,瀏覽量雖然可能不多,但依然可以靠目標群體才懂得的「內行文字」,精準打擊需求,與讀者產生共鳴,實現高轉化。

結論:只要不把粉絲數與自我價值綁定,認清楚自己在社群媒體上發文的目標,就不會因為「粉絲數量」而情緒擺動。
恭喜你發現了一個寶藏格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Threads 的出現改變了創作者的生態,創作者不再只需要攝影器材、佈景和收音,而是重回「內容本質」,只要有好點子和好內容,就能吸引極大的關注。本文探討瞭如何開始數位寫作,關鍵訣竅和心態建立。
在這篇文章中,分享者描述了她選擇在INSEAD(歐洲工商管理學院)修讀MIM(Master in Management)的經歷,透過在法國、新加坡、阿聯酋和美國等多個國家的學習心得,她對於跨文化溝通、價值觀自由的體悟,以及對職業選擇、人生活法的觀察。
Eve的社群提供職涯發展、創業思維、數位遊牧等內容,並提供免費30分鐘cofffee chat及有價的職涯諮詢服務。社群內提供直播、互動及解答問題的機會,旨在創造雙向互動的創作平臺。
這篇文章探討了作者在新加坡管理顧問公司的全職工作經驗,以及從居家辦公到遠端工作的轉變。作者透過混合辦公模式比較在辦公室與家中工作的利弊,並對大公司裁員以及AI崛起的趨勢做出反思。最後,作者表達了對AI創業的渴望,希望超越自我,探索數位遊牧生活的可能性。
今天要來分享,促使我離職高薪的管理顧問業的底層邏輯原因。進入職場前,新聞媒體和周遭人的閒言碎語,會給我一種認知是,「只要我獲得一份高薪的工作,就衣食無憂了,過上舒服的日子」然而,當我走進白領界的高薪行業,才發現事實並非如此。
看過我前面的文章的人,應該知道我正在著手出版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本書。25歲出書?可能有人會覺得,應該我從小文筆就很好,很早就立志當文字工作者吧!也有人可能會想,這麼年輕,你有足夠的人生閱歷支撐,去寫完一本書嗎?
Threads 的出現改變了創作者的生態,創作者不再只需要攝影器材、佈景和收音,而是重回「內容本質」,只要有好點子和好內容,就能吸引極大的關注。本文探討瞭如何開始數位寫作,關鍵訣竅和心態建立。
在這篇文章中,分享者描述了她選擇在INSEAD(歐洲工商管理學院)修讀MIM(Master in Management)的經歷,透過在法國、新加坡、阿聯酋和美國等多個國家的學習心得,她對於跨文化溝通、價值觀自由的體悟,以及對職業選擇、人生活法的觀察。
Eve的社群提供職涯發展、創業思維、數位遊牧等內容,並提供免費30分鐘cofffee chat及有價的職涯諮詢服務。社群內提供直播、互動及解答問題的機會,旨在創造雙向互動的創作平臺。
這篇文章探討了作者在新加坡管理顧問公司的全職工作經驗,以及從居家辦公到遠端工作的轉變。作者透過混合辦公模式比較在辦公室與家中工作的利弊,並對大公司裁員以及AI崛起的趨勢做出反思。最後,作者表達了對AI創業的渴望,希望超越自我,探索數位遊牧生活的可能性。
今天要來分享,促使我離職高薪的管理顧問業的底層邏輯原因。進入職場前,新聞媒體和周遭人的閒言碎語,會給我一種認知是,「只要我獲得一份高薪的工作,就衣食無憂了,過上舒服的日子」然而,當我走進白領界的高薪行業,才發現事實並非如此。
看過我前面的文章的人,應該知道我正在著手出版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本書。25歲出書?可能有人會覺得,應該我從小文筆就很好,很早就立志當文字工作者吧!也有人可能會想,這麼年輕,你有足夠的人生閱歷支撐,去寫完一本書嗎?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抒發一下 在這個數位時代,我越來越感受到一種壓力,這種壓力來自於社交媒體上的演算法和流量競爭。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一種情緒管理的方法,包括感受當下的情緒、自我對話、視覺化和情緒釋放等步驟。通過這個方法,人們可以學會如何理解和處理自己的情緒,以達到情緒穩定和心靈平衡的目的。
Thumbnail
經歷一些困擾,並尋求情緒支持的過程中的心路歷程。這些過程包括尋求諮詢的經歷,以及對社交媒體的不同態度。抒發自己的情緒,對未來的期待和成長。
沒有心態支撐的行動,只會為了流量盲目跟風,最後成為數據焦慮的傀儡; 沒有行動只有心態的話,就是做夢二字,兩者缺一不可。 即使你不做自媒體,這篇文也能幫助你不受社群媒體帶來的焦慮的影響。 但你各位都點進來看了,怎麼可能沒有想做自媒體的野心?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我首先說明了社群媒體正在改變的趨勢,特別是短影音平臺對於社群媒體生態的影響;接著,我從社群媒體演算法的調整延伸至內容平臺的經營重心調整,最後提出寫作者應該如何看待社群媒體的建議。
Thumbnail
瞭解情緒能量管理的核心,接受自己的情緒、理解情緒的根源、表達情緒的健康方式,為您的內心花園在情緒的陽光下綻放出更多美麗的色彩,活出更精彩的人生!
Thumbnail
在顯化過程中遇到情緒波動的問題?這篇文章將告訴你如何調整自己的狀態,應對情緒波動,並進入新的能量狀態。當你拋開負面情緒,專注在自己的快樂時,一切都會變得更加順利。
Thumbnail
抒發一下 在這個數位時代,我越來越感受到一種壓力,這種壓力來自於社交媒體上的演算法和流量競爭。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一種情緒管理的方法,包括感受當下的情緒、自我對話、視覺化和情緒釋放等步驟。通過這個方法,人們可以學會如何理解和處理自己的情緒,以達到情緒穩定和心靈平衡的目的。
Thumbnail
經歷一些困擾,並尋求情緒支持的過程中的心路歷程。這些過程包括尋求諮詢的經歷,以及對社交媒體的不同態度。抒發自己的情緒,對未來的期待和成長。
沒有心態支撐的行動,只會為了流量盲目跟風,最後成為數據焦慮的傀儡; 沒有行動只有心態的話,就是做夢二字,兩者缺一不可。 即使你不做自媒體,這篇文也能幫助你不受社群媒體帶來的焦慮的影響。 但你各位都點進來看了,怎麼可能沒有想做自媒體的野心?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我首先說明了社群媒體正在改變的趨勢,特別是短影音平臺對於社群媒體生態的影響;接著,我從社群媒體演算法的調整延伸至內容平臺的經營重心調整,最後提出寫作者應該如何看待社群媒體的建議。
Thumbnail
瞭解情緒能量管理的核心,接受自己的情緒、理解情緒的根源、表達情緒的健康方式,為您的內心花園在情緒的陽光下綻放出更多美麗的色彩,活出更精彩的人生!
Thumbnail
在顯化過程中遇到情緒波動的問題?這篇文章將告訴你如何調整自己的狀態,應對情緒波動,並進入新的能量狀態。當你拋開負面情緒,專注在自己的快樂時,一切都會變得更加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