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成長系列
一個人若匆匆想要變好,往往只是換了另一種逃避。
現在談靈性成長、心理療癒的人越來越多,網路上的光明語錄滿天飛。但這中間,也藏著一個幽微的陷阱,叫作靈性繞道(Spiritual Bypass)。
哲學家克爾凱郭爾說過一句很深刻的話:
「我們最大的悲劇,並非我們會受苦,而是我們拒絕與苦同在。」
靈性繞道,正是這種拒絕的一種變形。
什麼是靈性繞道?
所謂靈性繞道,是指一種表面上的靈性追求,實際上卻用來逃避未處理的心理創傷與情緒痛苦。
人們透過:
- 一味強調正念冥想,卻從不敢面對自己的憤怒;
- 天天說「愛自己」,卻連自己真正的恐懼都不敢碰觸;
- 掛滿「一切皆有最好的安排」,卻壓抑內心的失望與哀傷;
這種「用靈性語言包裹的否認」,就是繞道。它的本質不是超越痛苦,而是跳過痛苦。
心理學家 John Welwood 最早在 1984 年提出這個概念,他指出:「靈性繞道是利用靈性觀點去逃避、壓抑未整合的人格層面。」
用白話說,就是披上光明的外衣,內在依然碎裂。
拒絕「正能量中毒」與否定痛苦
我們這個時代,太容易陷入「正能量」迷思。
任何情緒低落、迷惘、悲傷,都很快會被人勸說:「要正面思考啊!」「要高頻率啊!」
但柏拉圖在《饗宴》裡提醒過我們:
「愛不是追求美好的表象,而是擁抱事物本然的樣貌,連同其醜陋、脆弱一起接納。」
同樣地,完整的療癒,不是只擁抱光明的一面,而是能夠安然看見自己的陰影。
如果我們強迫自己:
- 只能正向思考;
- 只能說愛自己,卻不敢承認自己有討厭自己的一刻;
- 只能活在高頻,不允許自己低潮;
那麼這樣的靈性修行,變成了否認人性的手段。
而痛苦被壓抑得越久,反而會轉化為:
- 躁動的焦慮;
- 隱性的攻擊性;
- 慢性疲倦與身體症狀。
真正成熟的靈性,不是無痛的光明之路,而是有勇氣陪伴自己走過黑夜。
認識真實而完整的自己
法國哲學家梅洛-龐蒂在《知覺現象學》中說過一句影響我很深的話:
「人不是被純粹的理念所構成,而是被具體的身體經驗、情緒與時間性構成。」
這意味著:真正的「自我認識」是整全的,不是僅僅精神層面的超然。
所以,所謂療癒、靈性修行的起點,應該是:
- 能夠承認自己會恐懼、會嫉妒、會自卑;
- 能夠理解這些情緒背後有其生命經驗的脈絡;
- 能夠不以「我是靈性的人」自居,反而更謙卑地看見自己的不完整。
當我們願意這樣面對自己,反而會慢慢長出一種真實的慈悲,而非裝出來的「光明人格」。
靈性與心理的整合之路
那麼,如何走出靈性繞道,走向真正的整合呢?我整理出幾個關鍵原則:
允許雙面性
「我可以一邊感恩,一邊也感到悲傷。」
「我可以一邊修行,一邊承認自己仍有未解的恐懼。」
人本來就是多重面的存在,矛盾並不代表虛偽,而是誠實。
靈性修行不取代心理工作
靈性練習(冥想、祈禱、能量療癒)很有價值,但不能取代心理治療或情緒整合。
面對創傷記憶,或根深蒂固的自我模式,需要的是心理層面的深入工作,靈性練習只能輔助,不是萬能解藥。
建立與身體的連結
很多靈性繞道者「活在頭腦上方」,斷開了與身體的感覺。
梅洛-龐蒂的「身體是存在之場」提醒我們:回到身體,回到呼吸,才是真正落地的修行。具體可做:
- 正念走路;
- 正念瑜伽;
- 深度呼吸練習。
慢,不求速成
療癒是慢的、層層剝開的過程。別相信任何宣稱「七日徹底轉化」、「高頻立刻改變命運」的說法。
海德格在《存在與時間》裡說:「存在是展開於時間裡的,不可被操控。」
人的心靈亦然,每一寸鬆動都需要時間與陪伴。
結語:光明與黑暗的完整之舞
最終,靈性繞道的解方,不是去否定靈性本身,而是讓靈性與心理、人性整合起來。
我們不用急著成為完美的「高頻人」,而是學會做一個誠實、柔軟、活生生的人。
正如榮格所說:
「一個人的完整,不是沒有陰影,而是能與陰影共舞。」
願我們在追求療癒與成長的路上,不逃避,不否認,與自己深深連結。那,才是真正自由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