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成長系列
誰是內在小孩?為什麼我們都需要照顧他?
心理學中常提到的「內在小孩」(Inner Child),指的是我們內心深處那個仍舊保有童年經驗、情感記憶的部分。
無論你現在幾歲,是否已經成熟理性、有條有理,心裡都還住著這樣一個「小小的自己」。他帶著你曾經擁有的純真、好奇,也藏著那些未曾被理解、安撫的傷口。
榮格曾說:
「無論我們外表多麼成人,內心仍有一個孩童在尋找愛與安全感。」
很多人覺得自己已經長大,應該「理性面對一切」,但當你發現有時一個無心的評論、別人的忽略,會讓你瞬間過度反應、情緒爆炸、退縮逃避,那其實往往不是成年自我在反應,而是內在小孩的傷痛被觸碰到了。
創傷記憶如何影響現在的行為
我們每個人童年都有某些經驗,可能是明顯的創傷(如被霸凌、家暴、被遺棄),也可能是微創傷(emotional neglect)——情感忽略、缺乏肯定、缺少安全感。
這些記憶若沒被消化,會在潛意識裡形成「防衛模式」與「核心信念」,影響現在的行為。
✦ 常見的影響方式:
- 討好型人格:因為曾經害怕被拒絕、被罵,現在總是迎合別人、不敢拒絕。
- 害怕親密:童年被忽略或背叛,長大後在人際關係中很難真正打開心房。
- 情緒爆炸:某些話語或場景會瞬間勾起過去的無助感,導致反應過大。
- 低自我價值感:過去被批評、否定,內心深處總覺得「我不夠好」。
這些模式其實是內在小孩在求救。
與內在小孩對話的練習
療癒內在小孩的過程不是抹去過去的傷痛,而是重新建立安全感與接納感。
與內在小孩對話,是一個強大而溫柔的修復方法。以下是一個簡單的練習:
他告訴你:「我還沒痊癒,我需要被看見。」
對話四步驟:
- 靜下來,觀想小時候的自己
找一個安靜的地方,閉上眼,想像童年某一時期的自己,可以是一張照片中的模樣。看看他/她穿什麼、表情如何。 - 用語言和他對話
在心裡或輕聲對他說話,例如:「我知道你那時很害怕 / 很孤單,現在我在這裡陪你。」 「你很棒,你本來就值得被愛。」
- 聆聽小孩的感受
問問他現在感覺如何。有時候你會發現他其實很悲傷、很憤怒,或者只是想要被抱抱。允許這些情緒出現,不急著改變。 - 承諾會持續陪伴
不要讓對話只停留在一次,內在小孩需要穩定的關係感。可以每天花幾分鐘與他對話、寫信,慢慢建立信任。
原諒自己與他人的過程
在療癒內在小孩的路上,常常會遇到兩個卡點:自責 和 恨意。
原諒自己
很多人在回顧童年時,會責怪自己當時不夠堅強、不夠聰明,甚至現在還因為某些行為後悔。
但要記得:那時候的你,用當時唯一會的方式活了下來。
內在小孩不是需要你批判他,而是需要你擁抱他。
可以試著對自己說:
「我原諒那時候的我,因為他已經盡力了。」
原諒他人
有些傷痛來自他人(父母、老師、朋友)的忽略或傷害。這裡的「原諒」不是否定對方的錯,而是讓自己脫離怨恨的枷鎖,不再讓那段痛苦控制當下的自己。
這是一個過程,無需強求自己「馬上放下」,但可以每天多一點點理解:
「也許他們當時也被自己的局限困住了,但我選擇讓自己自由。」
結語:與內在小孩同行,就是與自己和解
療癒內在小孩,並不是讓自己變成一個完美無缺的大人,而是允許自己成為一個更完整、更有愛的人。
當你能夠真正接納過去的自己,你會發現,許多行為模式開始鬆動,關係也更自然、真誠了。
如同心理學家愛麗絲·米勒所說:
「真正的自由,來自於看見真相,並用愛去擁抱它。」
願你從今天起,開始學會牽著內在小孩的手,慢慢走向更自由、更豐盛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