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朋友們分享的好書是《別對每件事都有反應》,作者:枡野俊明。這位作者是誰呢?他是日本多摩美術大學的教授,也是一位知名的庭園設計師,另外他還是一座寺廟的住持。曾經被選為「世界最值得尊敬的一百位日本人」之一,背景非常的特別。
當你煩躁、焦慮、遇到卡關的時候,翻一翻書,總能提醒自己,放下執著的念頭,重新找回內心的清澈與平靜。
☀️本書令我印象很深刻的小故事
有一天,一位富翁到寺廟找和尚訴苦。他正滔滔不絕地說著自己的煩惱,但和尚卻被一隻蒼蠅吸引了注意力。這隻蒼蠅,不斷地撞向紙糊的窗門。明明整座寺廟很破舊,到處都是可以飛出去的破洞,但牠就只執著於同一個方向,一直撞。撞了幾次摔倒在地上,又頑強地飛起來,繼續撞。
富翁看了有點不高興,就說:「大師,我在和您說我的煩惱耶,你怎麼只顧著看那隻蒼蠅啊?」
和尚淡淡一笑,說:「我只是覺得,那隻蒼蠅和人很像啊。牠一直想從同一個方向飛出去,卻怎麼也出不去。這不就是我們遇到問題時的樣子嗎?老是用同樣的方法,卻希望有不同的結果,難怪問題一直無法解決。」
富翁聽了愣了一下,然後沉默不語,看著那隻執著的蒼蠅,好像也看見了自己的模樣。
☀️本書核心概念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總結這本書的核心觀念,我認為是:盡人事,聽天命。乍聽之下,這句話好像有點消極,但作者卻有另一種觀點來解釋這句話。
當我們在「盡人事」的過程中,我們要保有彈性的思維,和謙虛的心態,認清自己的能力範圍,然後專注、努力地做好該做的事。
而「聽天命」的意思,是放下控制結果的執念,把結局交給上天,接受無常的變化,這種淡泊、釋懷的智慧,作者稱為「放下力」。
人再怎麼努力,也沒有辦法預測未來或改寫過去。最務實的做法,就是把心思放在現在,專注於此時此刻能做的事。這不是消極,而是一種真正懂得放過自己的成熟處世態度。
那麼,這種豁達的「放下力」,我們到底要怎麼運用在職場和人際關係中呢?接下來,我分享書中的四個重要觀點:
☀️一、不插手的智慧
這個觀點講的是一種「觀察但不過度干預」的心態。
首先是懂得「安靜放手」。
你有沒有遇過這樣的狀況?看著新來的同事,做出一份亂七八糟的簡報,心裡想著:不如我來幫你弄好了。我們原始的出發點是好的,想幫對方的忙,但仔細想一想,這樣真的是為對方好嗎?有時候,我們插手幫忙,反而會讓對方失去成長的機會。
所謂的「不插手」,不是冷漠無情,而是選擇當一個「安靜的觀察者」,適時地給建議或協助,但主要目的是讓對方自己去摸索、犯錯、學習。尤其當你是主管、家長或資深的前輩,更應該記得:你介入得越少,對方學得越多。
另一個心態是「沉默陪伴」。
當身邊的人遇到情緒低潮,我們第一反應很自然會想要安慰、給建議、灌雞湯。但很多時候,他們真正需要的,其實只是你靜靜地陪伴。你什麼都不說,但他知道你在。這種沉默的安定感,有時候反而是最貼心穩定的支持。
☀️二、放下執著
對事物的「執著」指的是,不要太相信「過去的成功經驗可以每次複製成功」。
如同我們的工作和人生,看起來流程差不多,但每次遇到的人事時地物都不一樣。用同樣的成功方程式,不一定每次都能帶來好的成果。
邱吉爾曾說:執著過去的人,將會失去未來。
我們要練習保持心靈的彈性,接受無常的變化,提醒自己每一次都是歸零開始。我們能做的,就是誠實地面對現況,保持柔軟彈性和謙虛的心態,適當地調整做法,然後盡力去做,至於結果如何,就順其自然吧。
☀️三、轉化後悔為成長
人生有太多選擇,我們也經常糾結,到底該選哪一個。其實,很多時候根本沒有所謂「最正確」的選擇。就像《愛麗絲夢遊仙境》裡講的一句話:既然不知道要去哪裡,那走哪條路也就沒有什麼差別了。
一直糾結選得到底對不對,不如在選擇之後,把接下來的過程做到最好,才是關鍵。
而當我們覺得選錯了、後悔了,與其一直責備自己,不如把過去的經驗當作一份「檢查表」,檢視過程中:哪裡有盲點?有什麼可以改進?如何優化得更好?這樣的「復盤」檢討,反而能將自己從後悔的情緒中抽離出來,轉化成寶貴的人生經驗值,成為升級進化的資本。
☀️四、學會慢下來
現在的世界什麼都講求效率、講求快。買東西要快、回訊息要快、回應問題也要快。但你有沒有發現,越急越容易出錯、容易產生誤會、或是做出錯誤的決定?
作者提醒我們,其實很多事根本沒那麼急。你慢一點回應,反而能有更好的處理品質。有一句廣告詞說:世界越快,心則慢。
尤其現在假消息這麼多,AI 生成的內容真假難辨,我們更要懂得暫停一下,思考這個訊息是否正確、是否需要查證,然後再決定要不要回應、要不要分享。
慢下來的心態,還有一個重點是情緒的反應。
當你在生氣、不爽、或感到委屈時,如果你立刻做出反應,很可能會說出讓自己後悔的話。這時候,作者給我們一個很神奇的小口訣:
「別急、別急、別著急;感謝、感謝,十分感謝;等一下、等一下、再等一下;沒關係,沒關係,我不要緊。」
這不是什麼宗教咒語,而是一種情緒緩衝的思考方式,可以幫你把爆衝的怒氣馬上按下緊急煞車鈕。如同諺語所說:緊抓著熱騰騰的煤碳想丟向他人,唯一被燙傷的只有自己。一旦自己能從憤怒中抽離出來,就能冷靜地做出選擇和回應。
☀️結語
學習不插手的智慧,選擇當一個安靜的觀察者,介入得越少,越有讓對方學習的機會。不隨便給建議,只是安靜的陪伴,反而是最貼心的支持。
接受無常的變化,所有的人事物都是有機體,並非一成不變。不要相信過去的成功經驗一定會再次成功,而是保持柔軟和謙虛的心態去執行,盡力而為,而後順其自然。
不要一直糾結選擇到底對不對,而是專注在執行的過程,做錯了也沒有關係,把過去的經驗當成一份檢查表,從中汲取優化成長的智慧,下一次可以做得更好。慢下來,是為了按下暫停鍵,給自己一個呼吸的時間,冷靜的思考、查證,然後再選擇是否做出回應。
該放下的,就放下。專注於眼前,我們的生命,其實只存在於「現在」這一刻,前一秒已經過去無法改變,下一秒誰也無法保證會發生什麼,只有此時此地,是我們真正能夠把握的時空。
如果能理解這一點,我們就能減少對過去的後悔、對未來的焦慮,把我們有限的時間和精力,集中在享受現在的這個過程,這就是活著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