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陸難以想像的美國好市多文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歐美,這兩個字拼在一起,有什麼問題嗎?

我們生活中的「歐美」語彙俯拾皆是,有歐美文學、歐美電影、歐美金曲、甚至中央研究院還有「歐美」研究所。

依照歐洲各大強國多年前的侵略歷史脈絡看來,將歐洲與美洲結合在一起,似乎言之成理。它似乎是某種連續體,具有文化與政治經濟的緊緻綿密度。在定居歐洲之前,我也覺得沒什麼問題,不過,等到真正住在這裡、觀察生活的各種細節差異之後,我已經再也不會講出「歐美」這樣的泛稱詞語。

別擔心,我的主題並不是與一向親美的台灣相比、歐洲對於美國更顯得中立甚至敵視的那種態度,這絕對不是短短一篇部落格短文能夠完整涵蓋的主題,我要講的很簡單,食材採購。

台灣是好市多的海外金雞母

美國好市多在台灣業績表現驚人,相信許多人都不意外,根據人口與面積比例看來,台灣可以算是美國好市多的海外第一金雞母,相信台灣人周邊親友與自己可能都有一張好市多會員卡,而每逢週末的大採購彷彿也是家庭活動的重頭戲。

不過,這種大盤商批發的倉庫超市,並不是歐陸風格,兩者天差地遠,至少,絕對不是義大利。 

這裡的人喜歡買新鮮食材,最好是天天進傳統市場或超市,甚至在店家營業之前就在門外等候,要在蔬果魚肉處於最豐美的狀態就讓它們入鍋成為佳餚,成為當日送給全家人的犒賞。而且,就算是一般等級的超市,擺設陳列也絕對不馬虎,我就曾經在某間超市概念店開幕當天、看到店員把所有綠色蔬菜依照Pantone色票立面呈現,簡直像是AI繪圖生出的前衛夢幻超市。

義大利第一名廚是從農場到餐桌的實踐者

如果還是很難想像義大利人與地方小超市(尤其是傳統市場)之間的依存感,那麼不妨挖出網飛Netflix多年前爆紅影集《主廚的餐桌》(Chef’s Table)第一季,看看義大利國寶名廚Massimo Bottura如何帶領觀眾進入成就他廚藝頂峰的摩德納(Modena)中央市場就知道了。裡面的商家陳列當然不像著名高檔義大利超市品牌Eataly那麼炫目,但是品質絕對不遑多讓,看這位主廚實踐「從農場到餐桌」(Farm to Table)的真諦,相當令人感動。

當然,會在那間市場購買日常生鮮食物的人,不是只有大廚,也包括了一般升斗小民,通常只有開餐廳的老闆才會前往Metro(類似好市多但規模小了許多的義大利批發超市),但我猜想他們煮給自家人的菜餚,應該是在其他地方購買的新鮮食品。

我的伴侶第一次來台的時候,曾經與我搭乘計程車經過內湖好市多外面,看到不斷有人推著大批冷凍食品出來,他一臉困惑問我,「為什的大家會去五金建材行買菜?」

「那不是五金建材行……」我只能憋笑,是的,好市多本來就是倉儲量販業,不是超市。

 「這些客人是開餐廳嗎?還是為軍隊學校準備伙食?」

 「他們都是一般家庭……」我想我萬一講出好市多主顧有不少小家庭,可能會讓他嚇一大跳。 

「一次買那麼多東西,是要放在哪裡?」好問題,我也想要知道答案。

「台灣人都這麼愛冷凍食物嗎?」他又繼續盯著那些忙著把大批貨物放入車後廂的顧客,突然面露擔憂。

我猛搖頭,至少我自己的原生家庭考量衛生與美味,不習慣吃隔夜菜,冰箱冷凍庫的魚肉最多也只放個兩、三天,裡面其實都只會看到冰塊與冰淇淋而已。而我自己也養成了類似的習慣,冷凍庫幾乎是備而不用,而且,我偏愛的是原型食物,就連要吃餃子都是自己買麵粉擀皮。

「哦,那就好,我真怕妳會嫌棄義大利冰箱的冷凍庫太小……」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龍沙的沙龍
1會員
75內容數
旅歐之非典型台灣人,與台灣社會不僅有時差,還包括了數位落差,認知與價值偏差。
龍沙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6/02
歐洲許多城市交通規劃都有完善單車行路設計,捷運與火車針對單車族有特殊車廂,樓梯也規劃了輔助單車上下的坡道,而且,道路面積規劃包括了單車族的龐大使用流量,想要以單車暢遊,歐洲許多城市都不成問題。
Thumbnail
2025/06/02
歐洲許多城市交通規劃都有完善單車行路設計,捷運與火車針對單車族有特殊車廂,樓梯也規劃了輔助單車上下的坡道,而且,道路面積規劃包括了單車族的龐大使用流量,想要以單車暢遊,歐洲許多城市都不成問題。
Thumbnail
2025/05/28
歐洲公路綿密,可以開車長征數千公里,十多年前冰島火山爆發,航班大亂,的確就有乘客開團在當地買車,陌生人共乘換手開車,到達目的地之後賣車。
Thumbnail
2025/05/28
歐洲公路綿密,可以開車長征數千公里,十多年前冰島火山爆發,航班大亂,的確就有乘客開團在當地買車,陌生人共乘換手開車,到達目的地之後賣車。
Thumbnail
2025/05/27
義大利與其他南歐國家的晚餐時間其實都等於是亞洲的宵夜時段,而且用餐節奏緩慢,對於不喜社交的人來說,是永遠無法融入的文化隔閡。
Thumbnail
2025/05/27
義大利與其他南歐國家的晚餐時間其實都等於是亞洲的宵夜時段,而且用餐節奏緩慢,對於不喜社交的人來說,是永遠無法融入的文化隔閡。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從台商離開以後,輾轉到美商服務,2023年則是進入到日商就職。生活圈從平陽省搬到越南胡志明市來,有種從新竹搬到台北的感覺。進到市區的生活模式和以前大不相同,我也花了一段時間適應。看完外派人的一天:臺商製造業的外派工廠生活體驗分享,來分享外派人市區版的真實生活。
Thumbnail
從台商離開以後,輾轉到美商服務,2023年則是進入到日商就職。生活圈從平陽省搬到越南胡志明市來,有種從新竹搬到台北的感覺。進到市區的生活模式和以前大不相同,我也花了一段時間適應。看完外派人的一天:臺商製造業的外派工廠生活體驗分享,來分享外派人市區版的真實生活。
Thumbnail
在美國,任何人不論出身、背景,一定可以達到人生目標,這是美國夢。現在,中產階級似乎已認為,這真正只是一場無法實現的夢想……。 一批批台灣的資訊業者抱著開天闢地的夢想,遠跨重洋、進駐矽谷。 他們有的名氣步步打響,有的卻在時間、資金虛擲後班師回台……。
Thumbnail
在美國,任何人不論出身、背景,一定可以達到人生目標,這是美國夢。現在,中產階級似乎已認為,這真正只是一場無法實現的夢想……。 一批批台灣的資訊業者抱著開天闢地的夢想,遠跨重洋、進駐矽谷。 他們有的名氣步步打響,有的卻在時間、資金虛擲後班師回台……。
Thumbnail
用不同的角度看見不一樣的臺灣,無論好壞與否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正是造就臺灣獨特的所在,這一切都將留在我們每個人記憶裡。
Thumbnail
用不同的角度看見不一樣的臺灣,無論好壞與否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正是造就臺灣獨特的所在,這一切都將留在我們每個人記憶裡。
Thumbnail
AI Gemini: 台灣文化面臨的挑戰 台灣與中國在文化上的淵源深厚,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有著共同的文化血脈。然而,近百年來,由於政治和歷史的原因,兩岸文化交流受到阻礙,兩岸文化之間也存在一定的差異。近年來,隨著兩岸交流的日益頻繁,兩岸文化逐漸走向融合。許多台灣民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不斷增
Thumbnail
AI Gemini: 台灣文化面臨的挑戰 台灣與中國在文化上的淵源深厚,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有著共同的文化血脈。然而,近百年來,由於政治和歷史的原因,兩岸文化交流受到阻礙,兩岸文化之間也存在一定的差異。近年來,隨著兩岸交流的日益頻繁,兩岸文化逐漸走向融合。許多台灣民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不斷增
Thumbnail
台灣常常對於自身的『量體』有很多錯誤的評估。舉例來說,像『反攻大陸』、『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就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幻想。但在文化語言上,有些島民不知哪來的自信,覺得自己有美國般強大的政經能量,有能耐和中國搶奪中華文化的話語權?還可以讓全世界的以 2300 萬人台灣華語為主,而不是 14 億人支語?
Thumbnail
台灣常常對於自身的『量體』有很多錯誤的評估。舉例來說,像『反攻大陸』、『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就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幻想。但在文化語言上,有些島民不知哪來的自信,覺得自己有美國般強大的政經能量,有能耐和中國搶奪中華文化的話語權?還可以讓全世界的以 2300 萬人台灣華語為主,而不是 14 億人支語?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