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業三福.(三) 大乘菩薩福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4 分鐘

第一福 : 人天福 | 第二福 : 二乘福 | 第三福 : 大乘菩薩福

第三福 — 大乘菩薩福

第三條是菩薩善。這三福十一句是三個階層,第一是人天的標準;第二是學佛,佛弟子的標準。第三是從這個標準再向上提升,這就成了菩薩了。

菩薩是什麼呢?
是佛的入室弟子。前面是佛弟子,是佛一般的弟子,沒有登堂入室;後面是佛的傳法弟子,這是佛的登堂入室的弟子了。所以這個標準又不相同了。這就是第三段:

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這四句是菩薩所修的福;大乘人所修的福。

1. 發菩提心

第一個要『發菩提心』。

菩提心是什麼「心」呢?
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具體來說,就是四弘誓願,四弘誓願是菩提心,要真正發度眾生的心。

「眾生無邊誓願度」,什麼叫度呢?
度是幫助他、協助他。幫助裡面最重要的,是幫助他破迷開悟,是幫助他斷煩惱,恢復清淨心,這是最重要的。

如果把這個標準放到最低,幫助他,教他孝親,教他尊師重道,教給他慈心不殺,修十善,這是標準放到最低,這是接引一般眾生。沒有學佛的、不學佛的,要用這個方法教他,這是人天法。

已經學佛的,要教他真正回頭,三歸依是回頭。教他守法,教他守規矩,這就是「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對於老修,那就是要勸他「發菩提心」,一定要自行化他。

(1) 修行要先斷煩惱

四弘誓願裡面,第一個是願,菩薩願;第二、第三是菩薩行;第四個是菩薩果位。

願發了,從那裡做起?
從斷煩惱做起。煩惱不斷,自己不能成就,也不能夠度化眾生。煩惱斷了之後,才學法門。所以現在學佛,學了幾十年,學了一輩子,在佛法上,什麼成就也沒有。原因在那裡呢?他順序顛倒了。他一開頭學,就學「法門無量誓願學」,那個「煩惱無盡誓願斷」那一條他不要了,所以他永遠學不成。為什麼呢?他那個器是有漏啊!好像這個茶杯底下破了一個洞,怎麼裝都裝不滿,它有漏嘛!漏就是煩惱的代名詞。所以學佛的程序是先斷煩惱,先修清淨心,一定要按著佛的程序去做。程序是什麼?程序是戒、定、慧。

給諸位說,前面「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在三學裡面是戒學;「發菩提心,深信因果」,這兩句是定學;後面「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是慧學。它有次第的啊!不能躐等啊!後後一定是包括前前,前面包不了後面。我們現在不懂,臘等,好像蓋大樓一樣,下面三層不要,我蓋第四、第五層,那怎麼蓋法呢?沒法子蓋,永遠也蓋不成功啊!這是現代人學佛所犯最大的一個錯誤。所以諸位要想真正成就 — 是先斷煩惱,再學法門。

我今天勸大家去念《無量壽經》。念經是什麼意思呢?
就是斷煩惱。為什麼呢?不念經,就胡思亂想,胡思亂想就是煩惱。念經,至少我念一遍一個小時,我這一個小時不胡思亂想;念兩小時,我兩小時不胡思亂想,所以你每天念得愈多愈好。你能夠一天念八個小時,八小時不胡思亂想;你念上一年、二年、三年,心清淨了,漸漸的妄想少了,妄想少了才可以學法門,那時候你聽經,我這一講,喔!你豁然大悟,開悟了。現在你聽我講經,聽上三十年都不開悟。什麼原因呢?因為你煩惱在嘛!你聽經裡頭摻雜著煩惱,煩惱障礙了你悟門,你開不了悟。你要是沒有煩惱的話,說老實話,幾次經聽了,一定開悟,悟了以後就證果。

中國古人教學,你看出家人講五年學戒;那個五年學戒,不是學戒律啊!不是經、律、論三藏去學律藏,不是的。遵守老師的教誡。老師教你什麼呢?在教下,就是教你讀經,教你工作,其他的什麼都不教。常住什麼事情分配給你工作,你好好去作。工作是什麼呢?修福。教你讀經,一天教你念多少遍,那是什麼呢?那是修戒、定、慧;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所以讀經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就修好了。

因此,讀經不能想裡面的意思,不能一面念一面去想,那個想就是胡思亂想。為什麼呢?因為經沒有意思。經要有意思,怎麼可以有兩種講法、有很多種講法呢?譬如講,這個「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我們在台灣有台灣的講法,你到日本有日本講法,到美國有美國講法。為什麼呢?他們社會道德觀念、法律跟我們都不一樣。可見得這個東西它只是原理、原則,沒有意思,沒有意思硬給它安個意思,那叫打妄想,是錯的。所以經典在什麼時候,什麼講法;在什麼處所,什麼講法,它沒有一定的講法,也沒有一定的意思。你怎麼學的啊?真正會學的,學清淨心。什麼都不想,只是去念,到時候人家請你講經,你見人就說人話,見鬼就說鬼話,這個東西還能準備嗎?

有許多人講經,筆記抄了好多好多的。這等於是說什麼呢?病人來了,大夫給他看病,藥方老早就下好了,你照我藥方生病,這個才對啊!不是我的藥方錯了,是你生的病病錯了,這種講經不就變成這個樣子了!

現在講經就是這個樣子啊!諸位要曉得,他老早都預備好了,藥方都開好了來給你治病。你們想想看,那一個大夫是把藥方開好的等你來看病的?你就真正明瞭這開經偈上講「願解如來真實義」,很不簡單啊!我跟同修們講的是真話,你老老實實修戒、定、慧,修清淨心,修覺、正、淨;然後經本一展開,你自自然然就會了,自自然然講得契理契機,自他都得受用,得真實的利益。

觀經》上講的三福,前面的二福,第一是人天福,第二是二乘權教菩薩福,第三這是大乘菩薩之福。在大乘菩薩福是相當不容易,不單是大乘菩薩;我們在前面跟諸位說明的人天跟二乘,都不容易。就是說到「孝養父母,奉事師長」,今天幾個人能夠做到?這就是為什麼學佛的人多,成就的人少?總而言之一句話,沒福嘛!

諸位想想,那有沒有福的佛呢?沒有。佛是二足尊啊!二足尊,第一個就是福德;福德圓滿,智慧圓滿。不僅僅是佛福德是圓滿的,小乘阿羅漢那個福報也了不起啊!這個就是說明,福德的根基是在孝順父母、尊敬師長。

(2) 什麼叫發菩提心

什麼叫做「發菩提心」?從三福裡面看,我們知道人天沒有發菩提心,小乘也沒有發菩提心,前頭都沒有說嘛!所以阿羅漢跟辟支佛,佛門常講他只得半個解脫,法身、般若他都沒有,原因就是小乘沒有發菩提心。

那發菩提心究竟是什麼呢?
世尊在《觀無量壽經》裡面跟我們講了至誠心、深心、發願迴向心三個。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裡面跟我們解釋,菩提心是直心、深心、大悲心。我們把《觀經》跟《起信論》合起來看,這個意思就很清楚了,不難理解。原來菩提心就是講的真心;真誠之心

所謂「至誠」是誠到了極處,這就是我們自己的真心,就是我們自己的本性。那麼我們現在這個心誠不誠呢?真不真呢?也許有人說我心真誠;自以為真誠。這個真誠沒有標準就很難講了。那個標準在那裡呢?前清曾國藩先生在他讀書筆記裡面,將這個誠字下了個定義,這個定義跟佛家所講的標準倒很相似。曾國藩說什麼叫做誠呢?「一念不生謂之誠」。這個話說得很有道理,只要你心裡面還有念頭,還有妄想,這個心就不誠了。

佛法裡面講「真心離念」,真心裡頭沒有念頭啊!有念頭是妄心不是真心。所以我們一天到晚用什麼心?我們用的是妄心,從來沒有用過真心。現在佛教菩薩要用真心;由此可知,阿羅漢以下統統用的是妄心。真要求我們用真心;真心就是真誠之心,心裡面沒有妄念,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六祖大師所說的「本來無一物」;本來無一物,那個心是真心,那個本來無一物,連這一句也沒有,那就是菩提心

菩提心起作用,一個是自受用,一個是他受用

自受用叫深心;什麼叫做深心呢?深心是好善好德,一句阿彌陀佛是善中之善,沒有比這個更善了。一念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那是止於至善,深心具足了。自自然然好德好善,不是學來的。像前面講的孝、敬、慈、善,都是出於自性流露出來的,不是到外面學得來的,這個就是深心,是性德自然地流露。

對人是大慈大悲 — 以慈悲對人。念佛求生淨土,這大慈大悲啊!怎麼是慈悲之極呢?度我們這個眾生這一生成佛道啊!

我們這個是眾生哪!我們這肉體是四大和合而生的,是眾生;我們的情識是受、想、行、識四蘊和合的,我們的身心都是眾生,唯有大慈大悲才度得了我這個眾生啊!換句話說,不是真誠求生西方,不要說對人,對自己也一點慈悲都沒有,度不了自己,希望諸位對這個意思深深去思惟,細心去體會。所以經上講的三心是一而三,三而一,一個個體兩個作用;二個作用裡頭,一個是自受用,一個是他受用,這叫菩提心。

那麼用儒家的話來講,菩提心就是誠意、正心;在佛門裡面講深心、大悲心是把儒家的正心分開來說,正是不邪。佛法分開來講,對自己是深心,這是儒家講的正;對別人是大慈大悲,這也是儒家講的正。儒家把這兩個合起來講,合講成一個正心;佛法把儒家這個正心開作兩個,一個是對自己,一個對別人。

raw-image

(3) 發菩提心的障礙

經論上跟我們所說的,我們多少能體會到一些,可是這個心不容易發,我們很想發,發不起來。為什麼呢?佛在經論上常常講的二障,一個是煩惱障,一個是所知障。只要有這兩種障礙在,菩提心永遠發不出來。

阿羅漢二障破了一個,煩惱障他破了,所知障沒破,所以菩提心發不起來。權教菩薩所知障可能破了,煩惱障沒破,也見不到心性。諸位想想這個東西多難啊!圓教裡面前面十信位的菩薩,同樣的煩惱障破了,所知障沒破,必須到圓教初住、別教初地,這二障才破啊!真心顯露了,這個時候叫做發菩提心。

所以馬鳴菩薩的《大乘起信論》,「大乘起信」就是剛剛開始,不是很深,是大乘剛剛入門。《金剛經》亦復如是,《金剛經》是大乘入門。什麼樣的根性適合呢?就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的人,它那個起信的標準很高,用的是大乘,這個第三福就是講的大乘。

所以妄想太多了,是非人我太多了;想發發不起來,這是真的。煩惱就是講的見思,見惑思惑不能不斷啊!這個東西要是不斷,說老實話,往生都靠不住,修其他的法門是決定不能成就,念佛到了臨命終時,你一念情執起來,往生就去不了。

有的人說,我現在還年輕,現在到往生時間還很早,現在打一點妄想,有一點情執不要緊啊!這一些觀念大錯特錯,什麼時候放下?現在就要放下。現前不能放下,臨命終時自己作不了主。我們看到許多人一生念佛,到臨終時放不下,臨終業障現前了,這個多可怕!所以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真的是很少。原因絕對不是經典有錯誤,是我們自己錯解了經義,自己修行不如法,造成重大的過失。

三福,我們這一次講得很詳細,就是因為它太重要了,像蓋房子一樣,它是基礎啊!要如何去修呢?確確實實在淨宗法門裡面來說,這叫易行道,比任何一個法門都容易。但是,也不是你想像那麼容易;跟別的法門比較起來,是容易,因為別的法門你想想看,要斷見思煩惱,破塵沙煩惱,至少要破一品無明,這個多難啊!淨宗法門不必破無明,也不必斷塵沙,也不必斷見思,這個就太容易啦!可是,念念要與阿彌陀佛相應,煩惱不斷沒有關係,能往生。二六時中,起心動念都是阿彌陀佛,幾個人能做到呢?

我們從早到晚起心動念,妄念太多了啦!這個就是我們講的念佛間斷、夾雜。實在說,你為什麼會間斷?為什麼夾雜?你對這個法門還沒搞清楚,還沒有真正重視它,這個就是懷疑,所以你是間斷、夾雜、懷疑統統都有,你念的功夫不得力啦!真正功夫得力的人,說老實話,他確確實實一切都放下了,那有一樁事情放不下呢!

raw-image

無量劫來於這個法門當中,無數次的修學都沒有一次能成功,追究它的原因就在此地,情執放不下啦!佛在《楞嚴》上講:「因地不真,果招紆曲。」我們的修學就是因地不真,病在此地啊!

所以學佛的人,就是要用真誠之心,用真誠的心念這一句佛號,跟阿彌陀佛就有感應。那麼用真誠心念佛,我們處世、待人、接物呢?那個心假一點沒關係。你這個一天到晚用兩種心,對佛用一種心,對一切眾生又用一種心,你對那個佛的心也不真誠。

也許就有人說了,那我要用真心對人,人家都騙我,我不是吃虧上當了嗎?你既然學佛想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你還怕吃虧?還怕上當?西方極樂世界去不了了。這個就是我們往往想用真心,不敢用;想用真心,怕用。原因就在此地。我吃虧算什麼嘛!上幾次當也不算什麼嘛!過幾年就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這個世界與我都不相干了,還有什麼放不下的?這個關係太大太大了。假如這個心一發,真的發起來了,那就恭喜你,你是菩薩了,你的地位在阿羅漢、辟支佛之上。一發就是菩薩,不發就是凡夫。換句話說,凡夫跟菩薩沒有別的差別,就是用心不一樣;菩薩用真心,凡夫用妄心。

這個妄心,我們中國人常講三心二意。諸位要知道,三心二意是佛教裡面的術語。

什麼叫「三心」呢?
心、意、識。唯識學裡頭所講的,「心」是阿賴耶識;「意」是末那;「識」是指第六意識,這是講三心。

「二意」呢?
第六識叫意識,第七識叫意根;一個意根,一個意識。聲聞、緣覺、權教菩薩以下統統用的是八識五十一心所這個心,凡是用八識五十一心所的都是不覺,所以他沒有菩提心。

菩提心一發是真菩薩,不是假菩薩,就是圓教初住菩薩;《華嚴經》上講的法身大士,菩提心一發就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這個佛,天台家所講的,是分證佛,不是圓滿佛;他的心跟圓滿佛所用的心是真心,絕對不是妄心。古人用月亮作比喻,把十五的滿月比做佛果,成佛了,圓圓滿滿。將菩薩比喻作月牙,你看初三初四就有個月牙了。我們要問初三月牙放的光明,跟十五的光明有沒有兩樣?你們想想看有沒有兩樣?沒有兩樣,是一樣的。都是真正的月光,不假啦!十五的月光好比說佛,那個初三初四的月光是菩薩。他們都是真正地真心放光明,不是假的,所以叫分證佛。

那麼菩薩有四十二個階位,四十二個階級。這個階級怎麼分呢?就是他這個光明是愈來愈大。像月亮從初二還看不到,初三看到月牙了,初四又大一點,初五又大一點,好比菩薩的果位愈往上升,他見的性愈接近圓滿,一直到成佛,這是究竟圓滿。可見得菩提心是非常非常地重要,一定要發。

但是要發菩提心,先要修小乘;要修小乘,先要修人天福報;就好像我們想要念研究所,先念大學,想念大學得先念中學,想念中學得先念小學,逐漸逐漸把自己的程度往上提升。佛法教學也是三個大階段 — — 人天的佛法,小乘的佛法,菩薩佛法。

(4) 無上菩提心 — 一心念佛求生極樂

那麼菩提心既然這麼難,同修當中念佛修淨土的人很多,淨土法門在佛法裡面,它是屬於大乘,還是屬於小乘呢?我們讀了許多祖師大德的著述,都告訴我們,淨土不但是大乘,是大乘中的大乘,是一乘當中的一乘,究竟圓滿的大法

那麼現在問題就來了,要不要發菩提心呢?《無量壽經》上明白地告訴我們,上輩往生要發菩提心,中輩往生也要發菩提心,下下品往生還是要發菩提心,不發菩提心決定不能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個麻煩就大了,我們這個菩提心發不起來呀,那往生就沒指望了,的確給我們一個很大很大的困惑。

幸好蕅益大師將這個問題,給我們解決了。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面講,一個人真正發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不講別的,也不講至誠心,也不講深心,也不講大悲心,統統都不講了,只講我們發一個真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蕅益大師說這一個心就是 — — 無上菩提心

我們仔細去想一想,蕅益大師講這個話,有沒有道理呢?真的愈想愈有道理,愈想老人家講這個話,真的講到究竟圓滿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與佛光壽相同,那不是究竟,不是無上菩提是什麼呢!

所以有許許多多老太太們,沒有念過書的,不認識字的;她念佛,甚至於她經都不會念,就念這一句佛號,念了幾年,人家預知時至,不生病,會站著往生、坐著往生的。她要沒有無上菩提心,她怎麼能做到呢?證明蕅益大師這一句話,一點都不錯,可知蕅益大師給我們真正的信心,使我們知道這一念求生淨土就是無上菩提心

我們知道當然之理,還不知道所以然之理。所以然之理在那裡呢?在《觀無量壽經》裡頭,它的確是有理論的依據,可見得蕅益大師說話不是自己隨便說的,不是他自己想的,他有經典做依據。

再者,念佛法門求生西方,絕對不是自了漢,絕對不是小乘,佛在《無量壽經》裡面給我們講得清清楚楚,確確實實是如來第一弟子啊!這是講發心重要。

raw-image

2. 深信因果

第二句『深信因果』。深信因果在此地,意義尤其殊勝,實在講也很難懂,因為這一條已經是菩薩,不但是菩薩,而且是法身大士,真正發了菩提心的 — 三心圓發啦!

三心:你說《起信論》的三心,可以 — 直心、深心、大悲心;說《觀經》上的三心 — 至誠心、深心、發願迴向心,都可以。「圓」是圓滿,統統都發了。這樣的人還不相信因果嗎?

說老實話,誰不相信因果呢?凡夫不信因果。我們這一些天天念阿彌陀佛的人不信因果。你也許聽了會很奇怪?你要真正深信因果了,你心裡面還有是非嗎?你還會張家長、李家短嗎?不可能啊!還喜歡說這些話,就是不信因果,可見得這個事情不容易啊!

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說得太好了!他老人家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他人過。」還見到別人過失的,就不是真正修道人啊!他老人家說得還好啊!「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所以我們中國俗話說:「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這個話很有道理。誰是是非人呢?說是非的那個,就是是非人。

諸位從這個地方想一想,我們信了因果嗎?善因善果,惡因惡報;不但是身口的造作,起心動念都是業。《地藏經》上講的話沒錯啊!「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罪業啊!幾個人害怕呢?他怕,他就不敢作了;天天還照作,可見得他不怕。那麼這是講的世間的因果報應。

這一句絕對不是講世間的;佛菩薩那有不知道世間因果的道理呢?不但是諸佛菩薩,聲聞、緣覺對於世間因果都非常通達了。阿羅漢他的能力能夠知道過去五百世,未來五百世,那這個因果報應,人家實在看得太清楚太明白了,那有不知道的道理呢?因此這個地方的因果,就不是普通因果了。

raw-image

(1) 念佛是因、成佛是果

我在初學的時候,為這一句話困惑了很多年,就是我讀《觀經》三福,這一句百思不得其解。原因在那裡呢?因為這個「深信因果」它排在菩薩這一條裡頭。假如它排在第一條我都不懷疑,我們凡夫都相信因果,都知道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那菩薩怎麼不知道呢?這怎麼講也講不通。菩薩之外,聲聞、緣覺、阿羅漢、辟支佛,難道這些人不知道因果報應嗎?他們比我們知道清楚得太多了,所以怎麼想都想不通。後來這個問題到我讀《華嚴》,講《華嚴》的時候,才把這個事情的真相搞清楚了。

《華嚴經》那個地方,讓我對於這一句醒悟過來?讀到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讀到十地品裡面,佛告訴華藏世界的菩薩們說: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我在這個地方明白了這一句話。

由此可知,我們以《華嚴經》的教義來看,「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最低限度圓教三賢位還不十分相信。因為《華嚴經》上說,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那要登了地,他就曉得「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了。那麼登地之前,十住、十行、十迴向還要普賢、文殊去勸導,地上菩薩才認真念佛啦!這是說明這個因果,實在講太深太深了,所以三賢位的菩薩都不知道,那這個第十迴向的菩薩,四十一品無明已經斷了三十品了,只剩下十一品無明啦!這樣深位的菩薩對於「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他還不知道。

十地是從初地到十地,再加上等覺一共是十一地,這是菩薩位次裡面最高的,我們在平常念讚佛偈,裡面菩薩「摩訶薩」就是指的這個。菩薩是講三賢位的菩薩:十住、十行、十迴向;摩訶薩是初地以上到等覺,這十一個位次我們稱為摩訶薩,就是大菩薩。

原來華嚴會上這些大菩薩們,他們修什麼法門呢?
修的是念佛法門。始是初地,終是等覺,從始至終不離念佛,他們主修的法門就是念佛。

念什麼佛呢?
我們也要問哪!看到文殊、普賢,他們兩位是華嚴菩薩眾裡面的首領,好像是班長一樣啊,這兩個人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才真正恍然大悟!原來「深信因果」是講的 — — 念佛是因,成佛是果。這個因果,許許多多菩薩不知道,所以在此地告訴我們深信因果。這一句我是搞了二十多年,才搞清楚、搞明白了,真正不容易。

如果不是讀《華嚴》,不是以十七年的時間講《華嚴》,今天這一句話我就講不清楚;講不清楚,含糊籠統就敷衍過去了,沒有法子的呀!所以深信因果講的是念佛法門 — — 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十方世界諸大菩薩都是念佛成佛的。我們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看《彌陀經》上給我們講的,西方極樂世界修的是什麼呢?念佛、念法、念僧。這個「深信因果」,搞明白了,搞清楚了,很不容易。

我們稱念佛法門為難信之法,實在是不為過啊!一般人不相信這個法門,不能接受,非常正常啊!連圓教十迴向的菩薩都不相信,他怎麼可能相信?他要相信,那不就奇怪了嗎?所以這個不相信,非常非常的正常,一絲毫都不奇怪。真正能夠相信的,那就是《無量壽經》上所講的,他過去生中的善根、福德太厚了,佛明白告訴我們,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沒有數字啊!

你看阿闍王子他們那些人,過去生中供養四百億佛,四百億是有數字,他們還有隔陰之迷,還有退轉,雖然發願了 — 我將來成佛也要像阿彌陀佛一樣,這個願沒有什麼大用啊!他要不認真念佛,雖然發這個願,還是不能往生。所以真正發 — 堅固信願,一心持名,萬緣放下。那就是經上所講的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超過阿闍王子太多太多了!這樣深厚的善根,再蒙三寶加持,所以他對於他這個法門能信、能解、能願、能行。這能有幾個人呢?幾個人有這麼大的福報?所以這一句「深信因果」確確實實不容易。

我們仔細看看我們周邊的同修,仔細想想自己,這十一句沒有一句做到啊!一點福都沒有啊!怎麼能成功?從前我常常讚歎大家有福報啊!是鼓勵你、勉勵你,今天我講真話啦!我們要深深去反省,要認真地去修福,去打根基啊!這個講真話,初學的人聽到都會嚇跑了,不敢來聽啊!真正相信因果,他一定死心塌地,一定是非常認真努力來學習。

3. 讀誦大乘

底下說的『讀誦大乘』。讀誦大乘,是菩薩重要的修行方法,這個菩薩行門無量無邊,佛在大經裡面,就是舉這個綱領也舉了很多很多,為什麼單單說個讀誦?

像《無量壽經》上講的有受持、書寫、供養…,說了很多,為什麼單單說讀誦?為什麼不說受持?不說書寫?不說供養?那麼我們就曉得,佛說種種綱領之中,讀誦最重要。說老實話,菩薩從初發心,一直到等覺,沒有成佛之前,這個讀誦經典他每一天都不廢除的,他天天都在念。讀誦就是萬行齊修,不僅僅是戒、定、慧三學,三慧一次完成,它是無量無邊的法門,都在這一次就修圓滿了,這叫圓修。

這個大乘經典很多,浩如煙海,我們從那裡讀起呢?佛法在中國有十大宗派,大乘就分八個宗派,每一個宗派裡面還有許多法門。我要先問你,你的學佛目的在那裡?這個很重要,學了之後一定可以達到你理想的目標,這個東西學了才管用。這沒有目的,那就無從下手,那從學佛常識看起吧!慢慢來吧!你還沒有選擇嘛!一定要先選擇一個法門。

你修學那一宗,你就讀誦那一宗的經典。為什麼呢?這個樣子解行能夠相應,成就快速。所以在過去,學天台的,他念《法華經》;學賢首的,他念《華嚴經》;禪宗的,念《金剛經》;淨土宗的,念《阿彌陀經》、《無量壽經》。你學那一宗?你的方向目的在那裡?你選擇某一宗主修的經典,你去讀去。

所以一切大乘經隨你自己選擇。最好的選擇是適合自己的興趣,適合於自己的願望、自己的程度,還要適合於自己的生活環境。那麼你這樣選擇,修學就非常愉快,容易深入。選擇不恰當,對自己沒有好處,會帶來很多痛苦。佛法教給我們離苦得樂,絕對不會教我們離樂得苦,沒有這個道理的,這是同修們要把它記清楚的。如果學佛想得身心快樂、家庭美滿、事業很順利、社會很祥和,如果目標在此地,那我可以告訴你,所有大乘經典統統都可以辦到。

但是修學大乘,此地「讀誦大乘」,不是說所有大乘經都叫你去讀誦。這樣修學呢?對於我們現前這個階段,你就有誤會了。諸位要知道,此地講讀誦大乘是對菩薩說的,對明心見性的菩薩說的,不是對我們說的,我們如果明心見性了,所有大乘經典統統來讀誦,沒有問題。說實在話,這一部《大藏經》要多少時間能夠把它念完,完全貫通、通達呢?在我想像當中不需要三個月就全部通達了。你說為什麼原因呢?因為他是菩薩嘛!他一通一切都貫通了嘛,他沒有障礙。我們今天去讀《大藏經》,說實在話讀一百年也不會通。你問什麼原因?那不是菩薩嘛!這要搞清楚,因此我們現在不是菩薩,我們要不要讀誦大乘呢?行,可以讀誦大乘。我們是大乘的凡夫,不是小乘凡夫。

(1)發弘願、修品德

大乘凡夫怎麼個學法呢?佛教給我們的 — 四弘誓願。四弘誓願不但是願,也是修學的次第。佛教給我們先發心,發什麼心呢?發慈悲心。把我們的心量拓開,不要念念想個人,念念想自己,這個心量太小了。所以第一個叫我們發一個願,「眾生無邊誓願度」。什麼叫度?用現代話來說,就是盡心盡力幫助一切眾生,成人之美,要去協助他,去幫助他,幫助他破迷開悟,幫助他離苦得樂,要發這個願。這個把自己的心量拓開,使自己對一切眾生生平等心,生清淨心,然後才開始修學。

修學從那裡學起呢?從品德的修養做起。我們中國人常講品學兼優,第一是品德。孔老夫子的教學四個科目,它有次第的,第一個是德行,就是道德的教育,這是主要的。第二是言語,言語要有分寸,一句話說錯可能引起很大的誤會,可能引起身家的敗裂,可能引起國際的戰爭,所以言語非常的重要,是一門很大的學問。第三政事,政事就是我們今天所講技能,我們將在社會上學有一技之長可以謀生。第四才是文學,我們今天講的藝術。我們有品德,有生活的能力,有技能,然後有多餘的時間才可以學藝術的欣賞,使我們精神生活能夠昇華,儒家教學這是四大科。佛法教學跟這個相似,你看首先教你「煩惱無邊誓願斷」,斷煩惱,我們現前這個階段煩惱太多,我們修學的重點是要把煩惱給斷掉。煩惱斷掉之後,我們的清淨心現前了,清淨心現前這才有能力學法門。

法門無量誓願學」,剛才講了,那一部《大藏經》三個月就通達了,就有這個能力了。所以求學是要有次第的,要懂得從那裡入門。我們今天下手,諸位一定要記住「一門深入」。深到什麼程度呢?深到自己心地清淨;一定要把自己的分別、執著、妄想除掉。

所以中國古時候,佛家的教學跟儒家的教學,相同的地方非常多。佛法教學,五年學戒,現在沒有了!所以今天學佛的人很多,有成就的人不多。原因在那裡?這一個基礎我們把它忽略掉了。五年學戒,學什麼戒?老師的教誡。就是跟著老師,不能離開老師,老師指導你的,你要認真去學習。這個五年學戒,不是經、律、論的律藏,不是那個戒律,而是守老師的教誡。通常老師教什麼呢?這就看宗派不同。

譬如你學《華嚴》的,這五年當中老師叫你去讀《華嚴經》,把這一部經從頭到尾念得很熟,念到能夠背,不給你講意思,天天叫你念。除了念經之外,就叫你工作,常住裡面許多工作叫你去做,工作是修福,工作是磨練你的耐心,叫你修忍辱波羅密。讀書是把你的妄想念掉,你不念經就打妄想;尤其那麼厚厚一部經,一天要念個七、八個鐘點,不能念錯,那你就沒有功夫打妄想了。用這種方法把你的妄想、煩惱去掉。

念經是個方法,目的是去煩惱,恢復你的清淨心。你要學天台宗,叫你念《法華經》。這個淨土宗,我就叫人家念《無量壽經》,在一切經中,以《無量壽經》為第一,《無量壽經》跟《阿彌陀經》是屬於同部。《無量壽經》是第一,《阿彌陀經》也是第一,因為它是同一部,所以你念《無量壽經》或者念《阿彌陀經》都好。

阿彌陀經》呢?那念的遍數,就要更多了;或者是念《要解》,《要解》,你看印光大師的讚歎,是《彌陀經》古今註疏裡面註得最好的,第一註解。印祖說:「即使是古佛再來,給《阿彌陀經》作個註解,也不能超出其上。」是把這個註解讚歎到了極處了。所以念《阿彌陀經》,我們就希望連《要解》一起念,這個份量也就相當了,否則的話經文太短了。太短了,我們修學的時間就短。《無量壽經》很短,不長嘛,所以我要求大家一天念三部。

raw-image

(2)捨識用根 — 讀誦大乘

你要曉得讀經不能夠求解義,念經是三學三慧一次完成,修行的時間是愈長愈好。

讀誦是修行哪!讀誦的時候不能求解義,一求解義,這個讀誦的目的完全破壞了。為什麼呢?你一起分別,就落到意識裡面去了,這個就錯了。說老實話,讀誦經典的時候,就是禪家所說的「離心意識參」;我們跟禪家用的手段不一樣,目標是一樣的,是在參禪啊!我們用讀誦的方法在參禪,這個真是妙到極處了。

參禪是什麼呢?離心意識叫參啊!我們讀誦離心意識,讀誦的時候不分別,不用第六意識;不執著,不用第七識;不去思惟想像,也不落印象,一直念下去,不落印象,不用第八識。豈不是離心意識嗎?眼睛看得清清楚楚,念的這個句子,耳朵也聽得清清楚楚,一個字也沒念錯,一句也沒念顛倒。給諸位說,這就是交光大師所講的「捨識用根」。我這個時候用的是六根根性,我用的是見性,見色性;用見性見,用聞性聞,高等的修行啊!幾個人會啊!

「捨識用根」。盤腿面壁可以捨識用根;讀誦大乘也可以捨識用根。用熟了,就可以把它用在生活上,穿衣吃飯,待人接物,統統捨識用根,那就是菩薩,名副其實的菩薩啦!把這個方法應用在生活上。所以你才曉得,讀誦大乘是菩薩修行重要的一個方法,因為在十個宗派裡面,禪宗只是一個宗派,其餘九宗都屬於教下,都沒有離開經典。所以這個地方它不寫觀心、參禪、參話頭,它寫的「讀誦大乘」。那就是說這個大乘菩薩裡面,依照經論修行的,佔絕大多數,只是方法不相同,它的精神、方向、目標全部都是相同,都是捨識用根,都是離心意識,這個叫真正修行,讀經是真正修行。

心意識捨掉了,與心意識相應的心所,當然都不起用了。所以讀經會入定啊!你要不相信,也許聽說過吧!智者大師念《法華經》入了定,他要用心意識去讀,他怎麼能入得了定呢?他讀《法華經》會入定。我們念經為什麼入不了定?我們是用心意識在念,所以入不了定;人家是離心意識去念,就我剛才講的那個方法原則,他念到《藥王菩薩本事品》入定了。在定中,他有感應,他參加釋迦牟尼佛講《法華經》的法會。他還聽了一座,出了定告訴人,釋迦牟尼佛在靈鷲山的靈山一會還沒散啊!他還親自參加了。說實在話,釋迦牟尼佛每一次法會都沒有散場,問題就是你有沒有能力去參加。《彌陀經》的這個釋迦牟尼佛的彌陀法會,也沒散;《無量壽經》的法會,也沒散,看看你們那一位有能力親與世尊的法會。

不明瞭讀誦大乘,所以他不願意念,這個實在是智慧淺少,不知道事實的真相。念到心清淨了,念到定、慧成就了,念到破無明、見法身了,他還是念;即使證到等覺菩薩果位了,他每天還是要念,始終不離開,這是這種修行方法。

那麼淨宗也許有很多同修聽過,沒有念經,單單念一句佛號,他也成就的,沒錯;單單念這一句佛號,誰呢?最初提倡的是大勢至菩薩,他那一句阿彌陀佛,或者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也是離心意識;如果不離心意識,那叫什麼修行?不離心意識,怎麼能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呢?沒這個道理啊!所以諸位要曉得,念這一句佛號,也是離心意識念啊!念經、念佛如此,聽經還是這個樣子。大家聽經不開悟;為什麼不開悟呢?用心意識聽。別說聽這一輩子不開悟,生生世世聽上無量阿僧祇劫,還是不開悟。

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頭,給我們講得好清楚,那是對聽經的人講的,要怎麼樣聽呢?「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

「離言說相」,就是離第六意識;「離名字相」,就是離第七識;「離心緣相」,就是離第八識。還不是捨識用根嗎?這個就是清清楚楚給我們顯示出來,聽經也要離心意識。心就是第八識,意就是第七末那識,識就是第六識。

聽經也得要離心意識聽,離心意識,說老實話,是修行。聽經是修行,讀經是修行,念佛是修行。修什麼行呢?把心心所給捨掉,這就是禪家常講的從根本修啊!我們曉得我們的思想見解、言語造作,盡是過失;那個過失的根源在那裡呢?根源就是心心所。所以它這個修行方法,是從根拔起啊!連根把它拔除。

由此可知,絕對不是只有禪家從根本修。所以禪宗常常輕視教下,輕視淨土,他不曉得「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你是用參究觀心的方法,從根修起;人家教下用讀誦,念佛的用執持名號,也是從根本修啊!不亞於觀心,不亞於參話頭啊!

凡是輕視別人的,他會不會成就?他決定不會成就。為什麼呢?因為真心裡頭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那裡來的輕視別人呢?這個輕視,總有分別、有執著,才會輕視嘛!那麼由此可知,他禪參得再好,他心意識沒離開;沒離開,他那個禪不管怎麼參法,不會開悟;得禪定是可能的。為什麼呢?用心意識可以得禪定,四禪八定,阿羅漢的九次第定,都是用心意識修的,都沒有離心意識。離心意識,那是上上禪了,不是阿羅漢、辟支佛所能夠證得的,這一點諸位要知道。

你要是果然明白了,你對於參禪的人譏笑你,你也是合掌阿彌陀佛,不去跟他計較。為什麼呢?我們心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碰到外面人,說我們是自了漢,說我們是小乘,我們也歡歡喜喜地「阿彌陀佛」就結束了,不要去計較,用不著去跟他辯駁。正是六祖所說的,看到這個根性好的,可以給他說的,這才能給他說說;看到根性劣的,不能說的,合掌令歡喜就好了,不要與任何人爭論。

爭論,決定違背了佛法,佛法是覺悟之法啦!這個爭論決定是迷惑顛倒,只有迷人才會爭啊!悟的人不會爭。迷的人,心裡面才有意見;悟的人,心裡沒有意見,悟的人,心乾乾淨淨,什麼也沒有,本來無一物。心裡面還有許許多多東西的,這沒悟啊!

那麼這一句,是說明菩薩修行許許多多方法裡面一個重要的方法,今天告訴諸位了。果然念這個經典,離心意識念,你會得定,會開悟。如果念了不少年了,念了不少遍了,我怎麼還沒得定呢?怎麼還不開悟?我就曉得你這一生是不會得定,也不會開悟。為什麼呢?因為你沒有離心意識,還是用心意識在念啊!離心意識、一味地念下去,一遍一遍念,絕不起一個妄念,功夫成熟了,水到渠成,自然得定,自然地開悟,到時候豁然通達啦!心裡常常想著,我什麼時候會開悟?什麼時候得定?這都是打妄想。讀誦裡面加上妄想,這個妄想就是障礙啊!有人念佛,發心求一心不亂,這個人一生當中決定得不到一心不亂。為什麼呢?阿彌陀佛裡頭,摻雜著一心不亂,這個很糟糕啊!給你說不摻雜,不摻雜還得要摻雜個一心不亂。

所以,這一切錯誤、一切不成就的那些因素,一條一條都把它找出來,找出來之後,統統把它消除,我們障礙就沒有了,這業障就消了。業障,說老實話,絕對不是說你去拜拜《梁皇懺》,拜拜《水懺》,拜拜《大悲懺》,業障就消掉了。消不掉啊!從前的人拜懺會消掉,現在的人消不掉;從前人念經會消業障,現在人念經消不了業障;從前人念阿彌陀佛消業障,現在念阿彌陀佛也消不了業障。你知道原因了吧?用心意識,就消不了業障;離心意識,業障就消除了,原因在此地。

你要曉得什麼是業障呢?
業障就是分別、執著。用分別、執著,怎麼能夠把分別、執著離開呢?這個話還不能聽錯,聽錯犯的過失更大。唷!不分別、不執著,好了,父子也不分了,男女也不分了,那還得了嗎?你去打仗連敵人、自己人也不分了,這不是糟糕了!那就犯了大錯了。

自己心裡頭確確實實沒有分別,可是在日常生活當中,隨著眾生分別而分別,隨著眾生執著而執著。自己有沒有呢?自己決定沒有。這就對了,這是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世間法就是分別、執著,並不破壞眾生的分別、執著;眾生有這個分別、執著,他才能建立社會的秩序,世間才不至於亂。如果我們真的給它分別、執著,那就錯了,那就永遠不能夠超越世間了;離開一切分別、執著,這超越世間了。所以這個地方一定要搞清楚,不要誤會了,那麼這一句,重點還是勸勉我們要認真去讀誦,要曉得怎樣去讀誦,才能收到真實的利益。

用讀經這個方法修定,用讀經這個方法斷煩惱,諸位要明白這個道理。到你煩惱斷了,心地清淨了,這個時候就可以思維經義了,你不會把經的意思想錯了,因為智慧開了;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所以心地不清淨,不要去胡思亂想,你所想的全是妄想,全是把佛經的意思錯解了。

那麼我再告訴諸位一個老實話,所有聖人的經論完全沒有意思;因為它沒有意思,所以它就有無量義,這個跟世間書不一樣。我們初學,譬如說我們今天是讀《無量壽經》,我們讀得很有味道,裡面的東西我很懂得;我再學個一年、兩年,我的程度高了,看到裡面的意思愈看愈多,愈看愈豐富,原來它的意思是沒有止境的呀。假如它有意思,那就一個意思,就永遠不會有第二個意思。因為它沒有意思,所以它有無量義,隨著你的心地清淨的純度,隨著你境界的提升,你會看到它圓滿的義理,愈看愈廣大,愈看愈圓滿。經典的受持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你念不厭,念不倦,道理就在此地。

諸位要想深入經藏,那我就勸同修不要看經打妄想;我們初學要讀一點古人的註解,研究研究是可以的,作為輔助。我們初學是以修定為主,修清淨心為主,一天用八個小時來修清淨心,修定;研究註解、註疏,研究經典的理論,一個小時,頂多兩個小時足夠了,那是輔助的。這個輔助是怕自己老是在念,念到自己不開悟,念到自己興趣沒有了,會退轉了,所以叫你讀一點註解、聽聽講,調劑調劑,目的在此地,不是叫你真正開智慧的,這個是一定要懂得。品學圓滿了,這就成佛了。「佛道無上誓願成」。讀誦大乘一定要知道我們現在在什麼程度,應該要如何的修學,我們才不會浪費時間,浪費精力,這一生當中才真的能得到殊勝的成就,殊勝的利益。

4. 勸進行者

三福這十句都是自利,只有末後一句是利他 — 『勸進行者』。

這個化他,不簡單啊!自行功德圓滿了,這才化他。現在有一些年輕人,自行的功德還沒有,急著要去化他,心倒是個好心,真像地藏菩薩一樣,捨己為人,「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呢?他是真入地獄了,他入了地獄,對人沒什麼好處;地藏菩薩入地獄是對眾生有好處,有利益啦!他這入了地獄,很冤枉,一個眾生也沒度了。所以諸位這十一句細細去念,就真正明瞭,度化眾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是個指路的人,你要把方向路子指錯了,你怎麼辦?

(1)勸人念佛

那個會勸人的人,自己沒有成就,但他勸人念阿彌陀佛,勸人念《阿彌陀經》,念《無量壽經》,這個決定不會錯。為什麼呢?佛是這樣勸人嘛!我們也學會了,縱然沒講得清楚,對他是沒有害處的。他縱然念佛不能往生,但是不會墮惡道,他要墮惡道,必定是其他因素墮惡道的,絕對不會說是念佛墮入惡道的,沒有這個道理。

所以勸人念佛,勸人念《無量壽經》,念《阿彌陀經》,這個不會錯誤的。勸人念其他的經論,有一點問題。什麼問題呢?怕那個法門不契機。就好像人家害病的時候,你介紹藥給他吃,這要負責任的。你對病情不了解,對藥性也不知道,只看到那個人生病吃這個藥就好了,這個人也生病了,趕快把這個藥給他吃,他害的病不一樣,這一吃吃死了,那你要不要負責任?這不是容易的事情。所以在此地勸告同修,看到有人害病啊!最好勸他去看醫生,不要輕易介紹成藥拿給人吃。

「阿彌陀佛」可以介紹,那就是他適應的能力很廣泛,什麼病都可以用,只有好處,沒有壞處。像萬金油、八卦丹一樣,這個可以,什麼病你吃保險沒有壞處,只有好處,縱然是不能把你治好,但是不會有加重的情況,這個是萬用丹啊!介紹這個不害人,介紹其他的方法的時候,如果不契機,就會害人。

對於「勸進行者」,「行者」是修行人啊!勸人學佛,勸人修行,幫助他進步,幫助他精進,這個要有智慧。所以我們看到外面有很多勸人參禪、勸人學密、念咒、勸人這樣那樣,都很危險,那個人也很好心啊!不能說他是有心害人的,不是的,他真的是好心。但是,他確確實實不知道事實的真相,對於法門不了解,眾生根性也不了解,這一種盲目地勸進,非常危險,縱然不是有心造罪,可是他的過失就很重,決定是有過失的。

勸人學佛尚且這樣的難,那麼勸個人出家更不容易啦!負的責任就更大了。他出家將來是一個好的法師,修行證果、弘法利生,那你的功德太大了,無量無邊啊!如果他將來出了家了,羞辱佛門,造作重罪,他造的罪比世間一般人造的罪業,要加倍的重,試問你要不要負責任?怎麼可以輕易勸人出家呢?

李老師一生,在台中講經四十多年,從來不勸人出家。他有三不勸,第一個不勸人吃素;第二個不勸人受戒;第三個不勸人出家。那是你自己的事情,自己發心,這個事情他是決定不勸的。

你勸人家吃素,有的人他是想學佛,就是因為他不能吃素,所以他就不來學了;你一定勸他吃素,他下次不敢來了,所以不勸人吃素。受戒,受戒容易,持戒難啊!所以老師一生不勸人受戒,不勸人出家,這個是絕對正確的。那是真正有慧眼,對於這個人真正了解,覺得他出家之後,確實是一個人才,將來一定能弘法利生,弘揚佛法,你要看準了,就勸他,可以。勸他出家之後的機緣也相當不容易,是不是遇到一個真正能夠修學的道場?是不是遇到一個真正的善知識?好的同參道友?這是決定他成敗的因素,難啊!太難太難啦!你要把這些問題統統都看到了,決定不敢勸人出家。

再說我們自己得到佛法如此殊勝的功德利益,我們怎樣報佛恩呢?只有一個方法,佛的願望是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夠圓成佛道,成佛就是成就最圓滿的德行,最圓滿的學問,就是這個意思;希望一切眾生都能達到究竟圓滿,佛只有這麼一個願望。我們能夠幫助佛,把佛教的教育普遍地介紹給眾生,推薦給眾生,這就叫報佛恩,「勸進行者」就是這個意思。要把佛陀的教育普遍向世界每一個角落去弘揚,去介紹。這三福到此簡單跟諸位介紹過了。

***

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後面這一行說:
如此三事,名為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這一句話結論非常地重要。

上面講這個三條;「三世諸佛」是過去、現在、未來;換一句話說,一切菩薩成佛都是以這三條(三福)作基礎。所以這像蓋房子一樣,這是地基,不管你修學那一個宗派,那一個法門,如果沒有將這個基礎修好,你都不能成就。這是我們今天看到學佛的人多,成就的人少;不是不精進,疏忽了這個基礎。那麼今天我們有這樣一個殊勝的緣分,在此地將這一段經文貢獻給諸位同修,希望人人都奠定清淨堅實的基礎,在一生當中成就無上的道業。我的報告到此地圓滿。

《淨業三福講記》(完)

***

按 : 淨業三福講記的開示
淨空法師講述的《淨業三福講記》是《觀無量壽佛經》裡面的一段經文。佛在《觀無量壽佛經》裡講解修淨土的方法、理論、因果,就是講三樁事情 — 淨業三福。「淨業三福」是佛對我們懇切的告誡,所以我們必須遵守,發菩提心,真心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

回向發願

念佛既畢。即云 :
弟子(某)。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為菩提道。求生淨土。佛昔本誓。
若有眾生。欲生我國。至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願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承佛慈力。眾罪消滅。淨因增長。
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亦不顛倒。如入禪定。
佛及眾聖。手持金臺。來迎接我。如一念頃。生極樂國。
花開見佛。即聞佛乘。頓開佛慧。廣度眾生。滿菩提願。

佛號梵唄: 一向專念 阿彌陀佛 求生淨土

相關:
. 念佛的十種功德利益
. 佛說十善業道經
. 認識西方極樂世界的真善美
. 依止善導大師 持念彌陀名號
. 什麼障礙我們學佛

>> 回主頁: 淨土法門經論必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一念相應一念佛
19會員
424內容數
釋迦牟尼佛出興於世,就是為了要說阿彌陀佛的本願。真能究竟幫助眾生的,只有淨土念佛法門,是乘佛願力之法。就是這一生能夠了脫生死,能夠出離三界六道輪迴。一心堅信阿彌陀佛,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念念不捨,如此念佛,定能往生至西方極樂世界。
一念相應一念佛的其他內容
2025/06/04
能念之心是始覺,所念的佛號是本覺;念佛就是歸依覺,就是歸依正,歸依淨。原來一句佛號,三歸依統統具足了;不但三歸依具足了,眾戒也具足了,菩提心也具足了。整個大乘佛法統統歸納到最後,就是阿彌陀佛四個字。所以「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就是佛弟子尊師重道的信條,就是尊師重道、孝順父母具體的修行方法。
Thumbnail
2025/06/04
能念之心是始覺,所念的佛號是本覺;念佛就是歸依覺,就是歸依正,歸依淨。原來一句佛號,三歸依統統具足了;不但三歸依具足了,眾戒也具足了,菩提心也具足了。整個大乘佛法統統歸納到最後,就是阿彌陀佛四個字。所以「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就是佛弟子尊師重道的信條,就是尊師重道、孝順父母具體的修行方法。
Thumbnail
2025/05/29
淨空法師講述的《淨業三福講記》是《觀無量壽佛經》裡面的一段經文。佛在《觀無量壽佛經》裡講解修淨土的方法、理論、因果,就是講三樁事情 — 淨業三福。「淨業三福」是佛對我們懇切的告誡,所以我們必須遵守,發菩提心,真心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Thumbnail
2025/05/29
淨空法師講述的《淨業三福講記》是《觀無量壽佛經》裡面的一段經文。佛在《觀無量壽佛經》裡講解修淨土的方法、理論、因果,就是講三樁事情 — 淨業三福。「淨業三福」是佛對我們懇切的告誡,所以我們必須遵守,發菩提心,真心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Thumbnail
2025/05/27
淨空法師講述的《淨業三福講記》是《觀無量壽佛經》裡面的一段經文。佛在《觀無量壽佛經》裡講解修淨土的方法、理論、因果,就是講三樁事情 — — 淨業三福。「淨業三福」是佛對我們懇切的告誡,所以我們必須遵守,發菩提心,真心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Thumbnail
2025/05/27
淨空法師講述的《淨業三福講記》是《觀無量壽佛經》裡面的一段經文。佛在《觀無量壽佛經》裡講解修淨土的方法、理論、因果,就是講三樁事情 — — 淨業三福。「淨業三福」是佛對我們懇切的告誡,所以我們必須遵守,發菩提心,真心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天親菩薩說西方極樂世界有三種莊嚴,一種是「佛莊嚴」,一種「菩薩莊嚴」,再一種「國土莊嚴」,一共就有幾十項內容,這三種莊嚴可以滙到一個法句裏頭。這很像禪宗的話,一二的「一」;法,修法的「法」;句子的「句」,可以到「一法句」。也註解了,什麽叫一法句呢?清淨句。所以清淨兩個字很重要。
Thumbnail
天親菩薩說西方極樂世界有三種莊嚴,一種是「佛莊嚴」,一種「菩薩莊嚴」,再一種「國土莊嚴」,一共就有幾十項內容,這三種莊嚴可以滙到一個法句裏頭。這很像禪宗的話,一二的「一」;法,修法的「法」;句子的「句」,可以到「一法句」。也註解了,什麽叫一法句呢?清淨句。所以清淨兩個字很重要。
Thumbnail
一心觀禮,壽命無量,光明無量,菩薩弟子,聲聞天人,壽命悉皆無量,國土名字,都勝十方,無衰無變,建立常然,殊勝希有,阿彌陀佛。
Thumbnail
一心觀禮,壽命無量,光明無量,菩薩弟子,聲聞天人,壽命悉皆無量,國土名字,都勝十方,無衰無變,建立常然,殊勝希有,阿彌陀佛。
Thumbnail
一心觀禮,圓滿報身,所居之處,永無眾苦諸難惡趣魔惱之名,亦無四時寒暑雨冥之異,寬廣平正,微妙奇麗,超逾十方一切世界,實報莊嚴淨土,阿彌陀佛。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Thumbnail
一心觀禮,圓滿報身,所居之處,永無眾苦諸難惡趣魔惱之名,亦無四時寒暑雨冥之異,寬廣平正,微妙奇麗,超逾十方一切世界,實報莊嚴淨土,阿彌陀佛。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在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在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在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在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在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在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弟子某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為菩提道求生淨土。佛昔本誓。若有眾生欲生我國至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願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承佛慈力。眾罪消滅淨因增長。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亦不顛倒如入禪定。佛及眾聖手持金臺來迎接我。如一念頃生極樂國。
Thumbnail
弟子某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為菩提道求生淨土。佛昔本誓。若有眾生欲生我國至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願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承佛慈力。眾罪消滅淨因增長。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亦不顛倒如入禪定。佛及眾聖手持金臺來迎接我。如一念頃生極樂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在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在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淨土法門乃一乘了義、三根普被、橫超三界、逕登四土、極圓極頓之不可思議法門,印光大師所謂「究竟暢佛本懷之法也,高超一切禪教律,統攝一切禪教律。」而其中之《無量壽經》乃淨土法門之總綱,淨土群經之首。現在大家是各種都在忙,《淨修捷要》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
Thumbnail
淨土法門乃一乘了義、三根普被、橫超三界、逕登四土、極圓極頓之不可思議法門,印光大師所謂「究竟暢佛本懷之法也,高超一切禪教律,統攝一切禪教律。」而其中之《無量壽經》乃淨土法門之總綱,淨土群經之首。現在大家是各種都在忙,《淨修捷要》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