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福 : 人天福 | 第二福 : 二乘福 | 第三福 : 大乘菩薩福
淨業三福總論
《觀經》三福為淨業正因者,共有三條,文曰:
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
. 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 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 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如此三事,名為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我相信很多同修這一段文都很熟悉:第一條是人天福報;第二條是小乘,就是聲聞、緣覺,二乘人的福報;第三條是大乘菩薩的福報。這三條一共十一句,十一句就好比十一層大樓,後面的包括前面,前面不能包括後面;就好像這個大樓一樣,第二層一定包括第一層,第一層不見得包括第二層,因為第二層不蓋可以。這個基礎真的是非常之堅固啊!
那麼你就曉得,第一是根本的根本,這一條做不到,後面統統都沒有。我們要想成佛、成菩薩,假如人都沒做好,怎麼能成佛作祖呢?首先要把人做好。諸位要曉得經文裡面,每一句每一個字,它的含意深廣無邊,確確實實像佛在《華嚴》所講 — 周遍法界,包含無遺。
那麼發菩提心是在第幾層呢?
第八層哪!前面七層都沒有,那來的菩提心呢?菩提心沒有了,念阿彌陀佛也不見得能往生。為什麼呢?往生的正因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你那個正修行只有一半,缺了一半,這往生靠不住啦!
想到這個地方,我們的確是不寒而慄啊!才真正明瞭,為什麼念佛的人那麼多,往生的人那麼少?從前李老師講過,一萬個念佛的,天天拿著念珠,「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真正往生,也不過是兩個、三個,不成比例啊!原因在那裡呢?他一天到晚念佛只念了一半,菩提心沒有。
菩提心是什麼?
菩提心是明白、覺悟的心。他的心還是胡裡胡塗的,還是顛倒妄想的,這樣念佛怎麼能往生呢?菩提是覺的意思;菩提心是覺心,覺而不迷。他雖然念佛,還是迷而不覺啊!所以不能往生。怎樣才是覺呢?底下七層沒有修到,就是不覺。因為覺了,下面七層圓滿了;第八層蓋好了,下面七層當然蓋好了,這一定的道理嘛!所以我們不知道什麼叫菩提心,不知道什麼叫覺心,你從這個地方去體會就明瞭了。
再給諸位說明,這十一句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換句話說,不管你學那一宗,那一個法門,這十一條是大根大本。到什麼時候才分呢?真的到菩提心以後,才分宗分派。菩提心以前這八句是不分的,是任何一宗、任何一個法門共同修學的科目。到「深信因果」這個地方可以分啦!你學禪也好,學淨也好,學律也好,學教也好,那個「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那是分啦!發菩提心之前是不分的,我們幾個人能做到?
第一福 — 人天福
1 . 孝養父母
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三福」第一條,這四句實在給我們講,只講了四個字:一、是孝;二、是敬;三、是慈;四、是善。這四個字是修行的大根大本。
我們先講『孝養父母』,我們有沒有做到?這個孝字絕對不只是養父母。這一句話非常不簡單,我們對於父母在生活物質上一切奉養都能做到了,算得上孝養嗎?你看看《論語》,孔老夫子講的話:「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如果這個叫孝養,畜生也可以做得到啊!所以一個明理的人,一個讀書人,要養父母之志啊!父母對於你的期望,你能夠不辜負,這個叫孝順啊!
可是我們話說回來,今天做父母對兒女是什麼期望?真的是有問題。在古禮,小孩的命名,名字是父母對他的期望,希望你將來長大了,名副其實,所以古人給兒女取名字不是隨便取的啊!現在我們看到很多人,給兒女取的名字,有取成外國名字,我一看就奇怪!他的父母一定想將來希望他兒女變成外國人,這實在是對於中國固有的文化傳統毫無所知,才會犯這種毛病啊!佛家講孝,如果父母來生還搞六道輪迴,那就是大不孝。真正孝子,怎麼能夠忍心,叫父母來生還墮六道呢?
中國的文字是智慧的符號,這是我們中國古聖先賢,列祖列宗,留給後世子子孫孫最寶貴的遺產,我們要知道珍惜。在全世界任何國家民族,沒有看到這樣完美的工具。
中國文字的結構,可以分為六大類,我們稱它做「六書」。這個孝字,屬於「會意」,你體會這個意思:這個字上面是一個「老」,下面是一個「子」;用現代話來說,就是上一代跟下一代集合成一體,你去想這個字的味道和它的含意,這叫做孝。那麼上面一代還有上一代,下一代還有下一代,過去無始,未來無終,這是一個整體。西洋人不懂得這一個事實的真相,所以他有代溝,我們中國自古以來沒有聽說代溝的,如果有,那就不孝了,孝字就沒有了。
孝就是沒有代溝的,就是始終是一體,這是從豎的方面來說。從橫的方面來講,佛法是橫遍十方。所以這一個字真正的意思,就是佛家所講 — 「豎窮三際,橫遍十方」,這是一個整體,這就是自己。
然而,現代年輕人接觸中國文化逐漸淡薄了!有人來問我,為什麼要祭祖先,祖先去我們很遠,什麼樣子我們也不知道,為什麼還要供一個祖先牌位,還要春秋祭祀?你明白孝這個意思就懂得了。祭祖先就是永遠叫我們體會到是一體,這個是孝道,這是孝道真實的含意。
因此什麼人能把這個孝做圓滿呢?給諸位說只有成佛,這個孝道就做圓滿了;菩薩都不圓滿,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有斷,那就是他的孝道不圓滿。由此可知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教給我們的是什麼呢?原來一大藏經只說了一個「孝」字啊!所以華嚴說「一即一切」,這個孝是一,無量無邊的法門,都離不開這一個字,都是它演變出來的,還歸這一個字,這是我們要把它認清楚的。
由此可知,佛子的大孝,是要度父母出離三界啊!第一孝行是要勸父母念佛求生淨土,這是真孝啊!父母不肯念,父母不能接受,你要找出因素,找出那個原因,把這個原因消除,父母就樂意接受了!他才曉得這個好處嘛!父母疼愛子女,尤其年老了,兒女那裡會騙父母呢?不過現代兒女騙父母的太多了,搞得父母也不相信了。在從前騙別人有之,騙父母的那是大逆不道,那罪過滔天啊!所以很少會騙父母的。勸父母親念佛,這是大孝,沒有比這個更究竟的了。所以從這個地方我們就知道,我們應該如何孝順父母。
不敬父母是不孝,不敬師長也是不孝,不敬長官也是不孝,不敬眾生還是不孝。換一句話說,孝,一定講順,順親性;兄弟不和,父母很痛心,這就不孝;妯娌不和,這也不孝。所謂家和萬事興,家庭和睦,父母心裡愉快,兒女都能夠修養品德,從事正當的行業,不犯法,不違規,這是孝順父母。你的鄰里、鄉黨對你尊重,對你父母就更尊重了,這是孝親啊!即使我們在工作,沒有把工作做好,不能盡心盡力去做,那也叫不孝。
所以孝順兩個字的確不容易做到,但是諸位要知道,這是學佛的大根大本。可見得這個「孝」字含意,確確實實涵蓋了整個的宇宙人生,這是我們一定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認識它。
所以學佛是從那裡學起?
從孝親做起。你要不做,那麼換句話說,你就不想出三界嘛!來生還想搞六道輪迴。不孝親,你要是恭敬佛,那說得不好聽的話,那是巴結佛,佛不會接受的;佛是看到你真正能夠體會親心,孝順親心,佛看到就歡喜了。為什麼呢?你跟佛真正是志同道合,佛是孝子,你也是孝子,佛會尊敬你,你也會尊敬佛,這個才是如理如法,我們中國人常講的合情合理。
如果家人、兄弟、妯娌他不懂,我怎麼辦呢?忍讓。我們中國人講孝,為什麼一定講舜?拿舜作一個榜樣。你們看看舜王的傳記,一家人對他的態度那麼樣的蠻橫惡劣,他只是一個真誠恭敬對家裡任何一個人,積年累月,十幾年,全家都被他感動了,一家人後悔了,這才叫做孝養父母;孝養父母,大舜做到了啊!
「養父母」,不但要養父母之身,要養父母的心,要養父母之志,要養父母之願,可見得孝養兩個字的範圍,也是非常的深廣。兄弟多,兄弟不和就是不孝,家族不和睦也是不孝。為什麼呢?父母操心,父母憂心。中國人常講「家和萬事興」,「和」就是孝的效用,就是孝的一個結果。一家和,這是孝;兄弟姊妹,親戚鄰里鄉黨,都要和睦。社會不和也是不孝,國家不和、世界不和,你看看做父母的他怎麼不擔心,凡是叫父母憂心的,這都是不孝啊!希望同修們要常常從這個地方體會,從這個地方去下手,學佛從這裡學起,這是起步,是基礎的基礎,根本的根本。
2 . 奉事師長
第二句『奉事師長』。師長,這就講到教育。師長的恩德跟父母是相同的,不能孝親,就不能敬師,所以這是第二層樓,師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父母關心子女,老師關心學生,沒有兩樣。
但是師道在今天已經衰微了,已經看不見了!在從前古時候老師關心學生,決定超過他關心他的兒女。如果他關心兒女超過他的學生,社會上就要對他批評了;這個做老師的人有私心,沒有認真教導學生,他有偏心,你看他教他的兒女,疏忽了學生。這在社會上會被輿論指責的。所以從前的老師寧願自己的兒女不成器,這個社會人不會責怪他;學生有成就,這是他無限的光榮,得到社會大眾的尊敬。
所以做老師對於學生之愛護,比父母愛護兒女還要來得懇切;佛在經上常說:父母之恩是生我們的肉身,我們這個身體是得之於父母的;老師的恩德是生我們的法身慧命,法身慧命是得之於老師的。這是從前講師道。
可是現在師道看不到啦!我們學了佛,我們到台中去拜老師,還是用古禮來拜。台中李老師有一年辦了一個內典研究班,他辦內典研究班請了六個老師;他一個人教不了,沒那麼多時間,請六個老師,我也是其中一個。李老師要請我們做老師,他代表學生家長,把我們這六個人請了上座,李老師在下面恭恭敬敬地拜三拜,我們也得要受著,受得很不自然,還是要受,禮不可以失,教那些學生跟著他後面,你想想看,我們教學能不認真嗎?
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諸位想想,不孝順父母,怎麼可能尊敬師長呢?師長是不是要你尊敬呢?不是的,尊敬師長是為了敬業,是為了敬學,對於自己學業尊重,是這個意思。所以說「尊師重道」啊!古今的大德都教給我們,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誠敬得二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老師教學生,學生選擇老師,這都是緣分。
現在學校不行啦!老師對學生嚴格一點,那要告狀,老師還要受處罰,麻煩啦!所以老師樂得不要教啊!師道沒有啦!所以奉事師長不容易做到。奉事師長裡面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依教奉行」,到那裡去找一個依教奉行的學生呢?找不到啊!所以李老師講,師資道合不容易,一個學生想求老師,可遇不可求,不容易求到一個真正善知識。真正好老師要找一個學生,他給我講,比學生求老師還難,這我深深體會到,那裡去找一個那麼老實的學生?
現代的學生,程度愈高愈不聽話。為什麼呢?他的妄想愈多,成見愈深,愈不好教。基本道德觀念捨了之後,一般來講,受教育愈高的是愈麻煩,都是自以為是,狂妄啊!輕視了別人。今天報紙上登英國新首相只是高中程度,很值得人深深去反省。我們中國人常說:「英雄不怕出身低。」往往出身低的人謙虛、恭敬,念念當中我不如人,他才能成就。別人不如我,就完了,我還會有成就嗎?還會有進步嗎?沒有啦!
所以諸位看看《華嚴經》善財五十三參,你看看每一位善知識,那都是大菩薩,善財童子去參訪,他把他自己所修學的法門教給善財童子,教完之後告訴他,無量無邊甚深法門我只知道這一點點,我不如那些善知識。你去查查看,沒有一個不是自己謙虛,尊敬別人、推崇別人,五十三個善知識找不到一個傲慢的。
連孔老夫子都說,假設這個人,他的才華像周公一樣:「如周公之才之美。」周公是聖人,孔老夫子最佩服的啊!「使驕且吝」;「驕」是傲慢,而且「吝」嗇。假如他有這兩點,夫子就說了:「其餘不足觀也矣?」那都不必看。為什麼呢?統統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禮記》一開頭,聖人就教「傲不可長」。
儒家講的是世間法,沒有強調斷煩惱,但是人家伏煩惱 — 不可增長啊!佛家要出三界,決定要斷煩惱;斷煩惱,從那裡斷起啊?傲慢的習氣先斷掉。所以佛法的修學,首先就是折磨你,把你那個驕慢的習氣折伏盡,然後才有資格學道。才有什麼?心清淨。對人才有恭敬心,才真正做到自卑而尊人,這才能承受,才成為一個法器,才能接受甚深之法。
甚深之法是如來平等性法,有一絲毫驕慢,佛不是不慈悲,不是不肯傳授給你,傳授給你沒有用,裝不進去啊!這裡傳給你,那裡漏掉,所以叫有漏。漏是什麼?就是你煩惱!佛法一裝進去了,一會兒就漏掉了。所以首先一定要把見思煩惱斷掉,見思煩惱斷了之後,這才是個法器。見思煩惱,思惑裡面:貪、瞋恚、愚癡、傲慢、懷疑 — 貪、瞋、癡、慢、疑,有一條就不能成就;不但一般佛法你不能成就,念佛都不能往生,這是真的。
所以演培法師選學生,他只要選老實,呆呆的,不要很聰明,初中畢業就可以了,不要太高。幾個人懂得?程度愈高了,愈不聽話,陽奉陰違,表面上他給你點頭,背過頭來他搞他的,不能成就啊!這個程度愈低,他愈謙虛。為什麼呢?他有自卑感,他總覺得處處不如人,能夠發憤,能夠向上,他能夠接受老師指導;愈是書念得多,見識又廣的時候,貢高我慢,那個不能成就。想看看,現代老師找學生,找不到;學生找老師也找不到,往往希望很渺茫啊!這個兩句是根本的根本,實在是不容易啊!

你要問:什麼樣的老師,是一個真正好老師呢?給諸位說,他有一個絕對的標準,這個標準是什麼呢?就是我自己心目當中最仰慕的這一個人,這個人就是我的好老師。也許他的學問道德不如另外的人,另外的那個人,我沒有看得起他,我沒有重視他,他縱有學問道德,你跟他也是枉然。為什麼呢?沒有誠敬。換句話說,你在他的門下,什麼也得不到,就是不肯依教奉行。我們自己心目當中最仰慕的這個老師,他所講的話,我們會百分之百地把它做到,這就沒問題了。因此選擇老師,諸位懂得這一個道理,你就會選擇了,你在這一生當中,多少總會有成就,這一生決定不致於空過。
親近一個善知識,真正遇到老師了,如果同學當中有磨擦、有意見,這不是奉事師長。為什麼呢?叫師長操心,等於不孝順師長。家裡面兄弟相聚人數還不多,同學們相聚,往往超過家裡兄弟的人數,如何能和睦相處?在佛法僧團裡面六和敬,六和敬要做不到,就不能叫做奉事師長。我們想一想,我們那一個人做到六和敬?所以從這個地方,認真來細細思維,才知道往生不容易。可是你真正要想超越三界,了生死,這一生圓成佛道,你不走這一條路,沒有第二條路好走。
我學佛,說實在話,我年輕的時候,喜歡讀書,讀得很多;要想把我說服,那是相當不容易的事情。那時我看佛教不如基督教,基督教不如回教。為什麼呢?我都接觸過。佛教迷信嘛!怎麼能夠叫我們心服口服呢?所以從來就沒有把佛教放在眼裡,不知道佛教是怎麼一回事情。就是到寺院裡來,看到這麼多的神像(那時候不知道,以為是神像),這個神一多了,叫汎神教、多神教。汎神教、多神教是低級的宗教,比不上基督教,基督教只有一個神,唯一的真神,不複雜,這佛教比不上它。沒有人能夠把這些事實真相給我們講清楚,那麼這樣去信仰,那不是迷信是什麼呢?
我學佛是方東美先生介紹的,我在民國四十二年跟他學哲學,承蒙方先生非常的愛護,給我作了一個有系統的教導。從西洋哲學講到中國哲學,中國是從易經,一直講到王陽明的哲學,然後在第三個單元講到印度哲學,從印度部派、瑜伽、數論,一直講到佛經哲學。最後他告訴我,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的精華,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是人生的最高享受。
我是聽了他這麼一介紹,原來佛教裡有這麼好的東西,這才一下明白了。明白之後,到寺院裡去借經書看,那個時候民國四十幾年,台灣的經書非常缺乏,買不到,只有寺院裡面還有舊的藏經,我們漸漸跟寺院的法師們熟了,藏經可以借出來看,好的東西,我們自己手抄,還抄了不少本的經書,可見得那個時候得到一部經書,如獲至寶啊!不像現在得來這麼容易,那時求學非常地辛苦,這是提供同修們作個參考。
不是自己心目當中最仰慕的老師,你對他講的東西是半信半疑,你不能接受。所以最仰慕的老師,他給我們講的,我們百分之百的信任,一絲毫的懷疑都沒有,這是方老師引我入佛門。我入佛門,緣分實在講是非常非常地殊勝,在大概一個多月的時候,認識了章嘉大師,以後在經典上,遇到些困難問題,都是他老人家指導我。那個時候章嘉大師住青田街八號,我是每一個星期天一定要到他那裡去,他給我兩個小時的時間,我跟他三年,我的佛學基礎是章嘉大師奠定的。所以師道完全在一個敬字,以真誠心、清淨心、恭敬心,去求學,要去求啊!去求道。
老師選擇學生用什麼標準呢?就是真誠恭敬。就這一個標準。沒有真誠恭敬;實在說,我那時候希望親近方東美先生,自己的願望,只是希望他容許我,到學校裡面去旁聽他的課程,我的願望只是如此啊!沒有想到他召見我。談話之後,他是在他家裡召見,他家住牯嶺街,台大的宿舍;在他家裡談話之後,他就告訴我:「現在的學校,先生不像先生,學生不像學生。」他說:「你想到學校去聽課,你會一無所得。」這幾句話是涼水澆頭,我想到學校聽他的課,沒指望了。
我當時聽他老人家這幾句話,心裡非常難過,他也看出來了;最後他非常慈悲,他說:「這樣好了,你每一個星期天到我家裡來,我給你上兩小時課。」所以我跟方先生學哲學,是每一個星期天,在他家裡客廳小圓桌上,一個老師,一個學生,我們課是這樣上的;這是我沒有想像到的,也不敢想像的。以後跟章嘉大師三年,也是一個老師、一個學生,在他住所裡教導,這個因緣非常之特殊。當時我不明瞭,以後我才知道,所以我對老師一生感激,念念不忘。
為什麼不讓我到學校裡去?假如我到學校裡面去旁聽,我會認識很多同學,也會認識很多教授,會聽到許許多多的學術,這是必然的。好不好呢?不好。什麼不好呢?我們的清淨心被污染,我們的思想見解被污染。我學哲學的時候,我是有這個願望、興趣,但我沒有學過,沒有讀過哲學的書,也沒有聽過哲學的課,所以方先生看我是一張白紙,沒有被染污過的。一個真正好老師想找一個學生,就是找一張白紙,一切沒有受染,這是寶貝,所以要親自教導,不可以到學校,到學校怕被污染。這一種苦心,我們知道之後,才深深感謝他。
假如當時他問我:「你看了些什麼哲學書籍?」
我說:「我看了很多很多。」
「有沒有聽到課程,聽演講?」
「我聽了很多。」
那方老師頂多點點頭:「好吧!那一天你到學校來旁聽。」這就如此而已。
為什麼呢?被污染之後,很難教,先入為主,你有成見;你把你那些錯誤的見解再把他洗乾淨,很不容易。所以真正好老師,希望教一個真正發心喜歡學,又沒有學過的人,這是他選擇的對象。
拜老師,真誠恭敬啊!在過去,我六、七歲的時候,大約六十年前,我的父親送我到私塾裡面去念書(我大概念了四個月的私塾)。這個私塾是在一家祠堂裡面,祠堂的大殿,供奉著孔老夫子的神位,我們先要向孔老夫子的神位行大禮,三跪九叩首(清朝時候的禮節)。拜完了孔夫子神位之後,請老師上座,我的父親帶上禮物,他在前面,我在他的後面,要跟老師行大禮,也是三跪九叩首。那個老師沒有說「一拜」,不說的,他就坐在那裡就收了,接受了。諸位要曉得,這個大禮是父母把他的小孩付託給老師,老師如果不認真地來管教,怎麼對得起他的父母,他的父母對老師這樣地恭敬。
那麼我們看看現在的教育,沒有了。從前我們小孩頑皮,喜歡鬧事,被老師處分,罰跪、打手心,手心都打腫。回家之後父母看到了,今天被老師教訓,父母明天備一份厚禮,到學校去謝謝老師。現在我聽說學生要是被老師打了,學生第二天到警察局去告狀,你說這個跟從前完全相反了。所以從前做老師不敢不認真地管教,那真的對不起家長;現在家長是小孩受了委屈,要告老師,老師怎麼敢教學生!這個父母要負責任,叫老師不敢認真地教學。我們從前因為看到父母第二天還要給老師送禮,還去道謝,所以,以後在學校被老師處罰了,回家不動聲色,絕對不說。為什麼?說了,第二天父母還要破財,還要去給老師道謝。
這是說到師道,師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從前一個小孩,從小就是父母跟老師雙方面配合,把這個人教成了,所以家庭教育跟學校教育要配合,密切地合作。父母對於兒女雖然恩德很大,自己總不好意思叫著兒子女兒:「我對你恩德很大,你要孝順我。」這個話說不出口,這個很難講的。要誰來說呢?要老師來說。老師要勸學生,叫學生盡孝,叫學生懂得什麼叫「孝」,什麼叫「悌」,懂得事親,懂得侍奉兄弟姊妹,教這個。同樣地,老師教學生也不好意思叫學生:「學生,我是你的老師,你要尊敬我。」這也說不出口。這要誰來教呢?要父母教。父母教兒女要尊師重道;老師教學生要孝順父母,兩個互相教,這才能成功。
一個人一生的幸福、家庭的美滿、社會的和諧、國家的富強、世界的和平,都在教育。所以《學記》裡面就說得很明白:「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國家政治設施什麼最重要呢?不是經濟,教育最重要。我們今天台灣的社會非常不安定,大家都看到,毛病出在那裡呢?出在教育。教育徹底失敗了,所以雖富,富而不樂,你說這個多冤枉。
我是民國四十八年出家的,我在臨濟寺出家。四十八年臨濟寺那個地方還是郊外,巴士只有一路 — — 十七路。到達圓山動物園,一個小時一班,人很稀少;臨濟寺外面樹木很多,很空曠,我們每天早晨起來在寺廟門前掃樹葉。
有一天我在掃地的時候,有四個學生,到臨濟寺散步,舉止很不文雅,我就非常感嘆:「哎!可惜沒有受過教育。」這個話被他們聽到了,他們轉過頭來就質問我,他告訴我,他們是台大法學院,好像是三、四年級的學生。
他說:「你怎麼可以說我們沒有受過教育?」
我一聽說台大的學生,我也就很有興趣了。
我說:「好吧,那我就向你請教了。」「什麼叫做教?什麼叫做育?什麼叫做教育?我這三個問題,你說給我聽聽。」
結果四個人沒有一個能說得圓滿,都說不出來。那個時候學生跟現在不一樣,他很明理,一被我問倒之後,這個傲慢態度就沒有了,心地也就轉到很謙虛,轉過頭來向我請教,他來問我:「什麼叫教育?」
我就告訴他:「你們不但高等教育沒有受過,連小學教育都不懂啊!」
他愈聽愈驚奇,怎麼小學教育我都不懂呢?
我說:「什麼叫小學教育?小學教育教灑掃應對。
我說:「你學過沒有?不但這個你沒學過,你連飯都不會吃啊!」
他愈聽愈奇怪,這飯怎麼不會吃呢?
我說:「我做四個菜,這四個菜怎麼擺法,你曉不曉得?你有沒有學過?不是隨便擺的。」
「我們中國這一桌菜出來的時候,按照陰陽五行來擺的,這不能隨便擺,你擺錯了,一看到,沒有受過教育,外行;你去念《禮記》、《月令》、《曲禮》,就曉得啊!」
「你學過沒有?那是小學教育啊!」
所以小學教育,是生活教育。教育我們人與人的關係、父子什麼關係、兄弟什麼關係;知道人與人的關係,才能夠把人做好,曉得我是什麼身分,我應該盡什麼樣的義務,我應該行什麼樣的禮節,這是教育。
那麼今天我們的教育,這些捨棄掉了,倫理沒有了、道德沒有了!教育就是倫理、道德;有倫理道德為基礎,這個福報才是真實的。那個時候,我們這裡經濟很發達,我們人人真是享福啊!
台灣是這一個地球上的天堂,是這個地球上的極樂世界。為什麼?我們這樣的富有,我們的富有世界第一,這是很多年以前,我早就看到了,我說我們的富有決定超過日本,當時有很多人不相信,今天確實我們超過日本了。但是為什麼我們社會這麼亂?為什麼我們日子過得這麼苦?精神生活為什麼這麼緊張?沒有安全感?我們的教育失敗了,沒有從基礎上來作起。即使我們今天再恢復倫理道德的教育,諸位要曉得,要收到成效至少要二、三十年之後,不是一朝一夕能收到效果的。可是快速能收到效果的,唯有大乘佛法的教育。
在中國古時候,老師跟父母看得是一樣重,諸位如果是讀《禮記》,讀古禮你就曉得,父母過世,守孝是三年,居喪三年。那麼老師過世呢?心喪三年,就是沒有形式,不要穿孝服。這是學生對老師和對父母沒有兩樣。
那麼還有一個顯著的,就是稱名。古時候只有童子(沒有成年的人),可以叫他的名;成年以後了,如果再稱名,那是對他很不恭敬,對他很不禮貌,尤其是連姓帶名稱,那更沒有這個道理,那是侮辱到了極處啦!
男子二十歲成年行冠禮,戴帽子,戴帽子表示大人,不是小孩了,你見到他要尊重,不能稱他的名。女子十六歲行笄禮,就是梳頭了,她成年了。這一天,她的長輩、同輩、兄弟姊妹要送她一個「字」,名「字」,從這一天起大家都稱她這個「字」,不再稱名了。那「名」以後誰稱呢?只有父母。父母一生稱你名;第二人就是老師,老師一生稱你「名」,除這兩個人之外,你的祖父母、伯伯、叔叔,你的家親眷屬統統都稱你「字」;祖父母因為隔一代,他對你要尊敬。長幼有序嘛!他要尊敬你。你在朝廷上作官,皇帝也稱你「字」,不稱你「名」。如果皇帝要是稱你「名」,你就有罪了,那要判刑了,你這個官位就保不住了;如果皇帝是連姓帶名一起稱,那恐怕要殺頭了,腦袋都保不住了。
所以在稱呼上,老師跟父母是相同,這是在古禮上很明顯地能夠看出,孝道跟師道是不能分的。我們今天孝道不談了,所以師道也沒有了;師道沒有了,怎麼可能成就呢?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今天說老實話,幾個人懂孝道?幾個人懂師道?世法裡面完全捨棄了,佛法裡面現在也不存在了。表面上看起來,比世法上好像好一點,只有個形式,內容沒有了。那麼這個師道從那裡講起呢?今天這個第二句,就是給我們說明師道具體的內容,怎樣叫做尊師?如何是重道?
今天師生的關係,確實在佛法上還有幾分尊師重道,你看我們從事於佛法教育,我們出家人、法師,就是佛教教育的教員,我們這個教員,在佛陀教育裡面,學生對老師還挺恭敬的,見到還頂禮,還很難得。現在你在一般學校裡做老師,學生見你恭不恭敬呢?你將從這個地方看出來,佛教教學為什麼能快速收到效果,就是「尊師重道」,佛門裡面還保持著。在世間教學為什麼收不到效果?尊師重道這個概念沒有了!如何再恢復?如何再建立?這是非常嚴肅的一個問題。
你要問:我們個人什麼時候得到真正幸福?什麼時候我們家庭真正的圓滿?社會真正和諧?如果不能恢復倫理道德的教育,就永遠沒有指望了。所以佛給我們講修學,這才是基礎,這才是根本之根本。這個敬師跟孝親裡面的境界之深之廣之涵蓋,完全相同。
3 . 慈心不殺
第三句『慈心不殺』。不殺是慈。慈不只不殺這一樁事情,慈的範圍也是無量地深廣,佛只舉出一個例子,不殺是慈,不害也是慈。
我們對人、對事、對物起心動念,都有一個真誠的心,希望別人能離苦得樂,希望一切眾生能夠離苦得樂;不但我們要希望,而且我們要盡心盡力地幫助他,所謂成人之美,幫他離苦,幫他得樂,這是慈。
如果我們只有這個心,不能盡心盡力協助,這個慈心不圓滿,圓滿的慈是要盡心盡力去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
4 . 修十善業
(1)十法界
末後一句是『修十善業』。佛在經上明白地給我們開示,佛說這個世界有六道,世間之外還有四聖法界,所以宇宙間大別來分有十大類,這十大類,就叫十法界。
十法界怎麼形成的呢?我們不能不清楚。佛告訴我們,十法界是從我們一念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本來沒有啊!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十法界就沒有了。沒有了,那叫什麼呢?這不得已叫一真法界。那是真的,真實的。
所以十法界,是我們妄心變現出來的幻境,這一句話把世界真相說明了。當然變現出來是有無量的因緣,這個因緣我們今天講條件,很多很多的條件,非常複雜,不是單純的。那麼許許多多條件裡面,最重要的一個條件是什麼?佛告訴我們,我們從上說到下,怎樣成佛?成佛的第一個條件是 — 平等心。
佛心是平等的,《無量壽經》經題裡面就教給我們 — 清淨、平等、覺。所以那個經是成佛的經典,是教你修平等心的。
菩薩是修六度,菩薩心是六度;緣覺,就是辟支佛,修十二因緣;聲聞,就是阿羅漢,是修四諦的。這是「四聖法界」。
「六凡法界」,第一個是天道,佛給我們講修的上品十善;人道是中品十善;修羅是下品十善。十善生天啊!
「五戒」是人身,五戒做得很圓滿,沒有欠缺,這能得人道來。五戒跟儒家所講的五常,內容完全相同。儒家講的「五常」,仁、義、禮、智、信;常是常道,決定不能違背的。我們世間人常講人格,什麼叫人格呢?六道裡面取得人道的資格。得人道的資格,五個條件,在佛叫五戒;在儒家叫五常。
再往下面去,畜生 — 愚癡。什麼叫愚癡呢?世出世間一切法,真假不分、邪正不分、是非莫辨,甚至於利害都不清楚,這就是愚癡;那麼要想做到不癡,要讀書,要明理,你才會不愚癡。你不讀聖賢書,不明理,往往把是非弄顛倒了。特別是我們這個時代,積非若是,大家都錯了,我們認為這很對的嘛!很難辨別,實在不容易。
如果叫你真正有能力辨別,那要去念聖賢人書。念聖賢書,簡單的,四書五經;複雜一點,儒家的十三經、二十五史、諸子百家,要念幾十年才能搞清楚,才有這個能力啊!時間來不及了!來不及,也有方法補救,補救是救一時,印光大師他老人家在世的時候,給了我們三樣東西,救急,特效藥啊!使我們能夠治這個愚癡的病。這三樣東西:一、是了凡四訓;二、感應篇彙編;三、是安士全書。這三本書,特效藥啊!可以救急,真管用;然後再以儒、佛慢慢地滋補,你才能把身體恢復啊!這三樣東西是救命,叫你不死,不死還很弱啊!要用大乘佛法、儒家這些經論,慢慢地再去學。不讀聖賢書,後果不堪設想,這是真正的教育。現在中國沒有教育。家庭沒有教育,你的家庭、兒女沒有前途;國家沒有教育,這個國家決定會亡國。
教育是什麼呢?
教育就是不愚癡,就是對於是非、真妄、邪正有能力辨別。換句話說,培養你正確的思想、正確的見解、正確的行為。
正的標準是什麼?
與你真如本性相應。佛是這個標準,儒家也是這個標準,這是教育。所以佛法是教育,是佛陀的教育。
愚癡墮畜生,慳貪變餓鬼,瞋恚墮地獄。所以貪、瞋、癡,又叫做三毒煩惱,它的果報就是地獄、餓鬼、畜生,這是在十法界裡面最苦的三道,我們叫它做三惡道。佛教給我們修十善業,就是離開三惡道。

(2)十善業
「十善業」,業是造做;正在造做時叫做事,事情做完了,那個結果就叫做業。
你看你在學校念書,你的學分都念完了,叫畢業。正在念書的時候,你們所有的練習本子叫作業簿,那叫「作業」。我們身體的動作,身在作業;口裡面的言語,口在造業;心裡面起心動念,是意在造業。這身、語、意,統統都在造業。
造業一定有果報,不會說是你造的業沒有果報,沒有這回事情,因此我們造業就要小心了。業裡面有善業、惡業、淨業。善業果報在三善道,在人天;惡業果報在三惡道;淨業,這才能超越三界,超越六道輪迴,四聖法界所造的統統叫淨業,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因此學佛的人修淨土,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是淨業。但是我們在沒有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前,我們這個身還在這個社會,不能離開人群,不能離開大眾,那麼我們身、語、意三業就要知道造善業,不造惡業。
在《觀無量壽經》裡面,念佛叫定善。善導大師所講的,修十善業叫散善;身、口、意造的善業叫散善。具足定、散二善,決定得生。這是釋迦牟尼佛為韋提希夫人,說明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方法,我們今天在這裡講的是基礎。
那麼身三善業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這是身的三善。三善的範圍也非常之廣泛:
第一不殺生,裡面就包括不傷害,傷害眾生有的時候比殺害他還要重。怎麼見得呢?你看我們中國古時候的念書人,念書人非常重視氣節,常說「士可殺不可辱」;殺頭沒關係,侮辱不可以,他把侮辱看得比殺頭還嚴重。那麼我們要對他侮辱,對他的傷害,那比殺頭還嚴重。所以要知道不殺裡面包括不害,絕不傷害眾生;換句話說,決定不跟眾生結冤仇。這是身的第一善。
第二不偷盜,偷盜意思也是非常地深廣,在佛家叫不與取。凡是物有主,主人沒有同意給你,你就不能夠自取,你自己取,這就是犯了盜戒。我們一般人,尤其是現代的中國人,古人不說;現代中國人喜歡佔一點小便宜,諸位要曉得,喜歡佔一點小便宜這個念頭,就是盜心。殊不知這個盜是負債,負了債,將來要還債。
假如諸位能夠看到三世因果,看到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你看到三世因果,你才知道,事實真相不是我們想像的。你殺眾生一定要償命,你偷盜將來一定要還債;換一句話說,決定沒有佔便宜的事惰,也決定沒有吃虧的事情,這老天爺是真公平啊!
三世因果就能看到事實的真相,知道這個事實,我們的心就定下來了,自己再清苦,也不會起一個盜的意念,這個戒律才能持得乾淨,才能夠得真實的利益。佛告訴我們,不盜得大富啊!不殺得健康長壽,後頭都有果報的啊!不淫得美滿眷屬;有那一條因,就有那一條果報的啊!確確實實是因果報應,絲毫不爽。
語業:
不妄語,「妄語」是欺騙人。
不兩舌,「兩舌」是挑撥是非。
不綺語,「綺語」是花言巧語,欺騙眾生。
不惡口,「惡口」是說話粗魯,就是說的話很難聽,叫人聽了很不舒服。
這是口業裡的四善。
意裡面不貪、不瞋、不痴。
不貪的人就富足。世間什麼人最富?不貪的人最富。縱然他有許多的財富,他還有貪吝,他的心不安;所以這個欲望沒有止境,他苦啊!那個知足的人快樂了,他不需要了;你還要,我都不需要了,知足常樂啊!你想在世間要怎樣得到真正快樂,真正幸福呢?不貪;幸福、快樂馬上就得到。這不難得到,就在你念頭能不能轉過來。
不痴,不愚痴,就是真正的智慧。
不瞋恚,是真正的慈悲啊!
佛教給我們從這個地方修起,所以十善業是我們對人、對事、對物的標準,依照這個標準,修正我們一切錯誤的觀念、言行,奠定人天福德的基礎,以這個基礎再向上提升,這才能建立圓滿的佛法。
我們已把第一福介紹給諸位。
>> 續… 淨業三福 第二福
***
按 : 淨業三福講記的開示
淨空法師講述的《淨業三福講記》是《觀無量壽佛經》裡面的一段經文。佛在《觀無量壽佛經》裡講解修淨土的方法、理論、因果,就是講三樁事情 — 淨業三福。「淨業三福」是佛對我們懇切的告誡,所以我們必須遵守,發菩提心,真心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
回向發願
念佛既畢。即云 :
弟子(某)。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為菩提道。求生淨土。佛昔本誓。
若有眾生。欲生我國。至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願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承佛慈力。眾罪消滅。淨因增長。
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亦不顛倒。如入禪定。
佛及眾聖。手持金臺。來迎接我。如一念頃。生極樂國。
花開見佛。即聞佛乘。頓開佛慧。廣度眾生。滿菩提願。
佛號梵唄: 一向專念 阿彌陀佛 求生淨土
相關:
. 念佛的十種功德利益
. 佛說十善業道經
. 認識西方極樂世界的真善美
. 依止善導大師 持念彌陀名號
. 什麼障礙我們學佛
>> 回主頁: 淨土法門經論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