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想長大,覺得要負責任很累,我要怎麼教小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孩子不想長大,覺得要負責任很累,我要怎麼教小孩?

某天,在一次聊天中,孩子忽然對你說:「我不想長大耶!」

你好奇地問他為什麼,他說:「當大人好累喔!每天都要上班、做家事,還要管好多事情。」「我只想一直當小孩子,這樣你們就會一直照顧我,什麼事都不用我擔心。」

聽到孩子這樣的話,你可能當下會心一笑,但靜下來後,心裡卻可能泛起一絲擔憂:孩子是不是對未來太過悲觀?是不是害怕承擔責任?我是不是把他保護得太好了?

孩子對長大這件事感到抗拒或害怕,其實並不少見,他們用最直觀的方式,觀察到成人世界的疲憊與壓力,並與自己當下相對無憂無慮的狀態做對比,自然會對長大這趟未知的旅程,產生卻步的心理。

如果這種心態沒有被妥善理解與引導,可能會影響他未來面對挑戰的勇氣、獨立自主的意願,以及對自我成長的期待。

「他好像覺得當大人很不好玩,對未來一點憧憬都沒有。」
「我該怎麼讓他知道,長大雖然有責任,但也有很多很棒的事?」

面對孩子不想長大的心聲,我們該如何回應,才能既安撫他的焦慮,又能引導他看見成長的美好,並培養他迎接未來的勇氣呢?


▌孩子「為了什麼」會不想長大?

從阿德勒心理學的觀點,我們可以先試著理解孩子不想長大這個想法背後的目的或深層原因,而不只是急著告訴他長大很好,了解他恐懼與抗拒背後的因素,才能更有效地給予支持。

⚠️ 害怕承擔責任這份沉重的禮物

孩子觀察到的大人世界,似乎充滿了各種責任:工作的責任、家庭的責任、經濟的責任⋯⋯。對他們來說,責任聽起來像是一個沉重、辛苦、且剝奪樂趣的負擔,他們自然會感到害怕與抗拒。

⚠️ 留戀被照顧的舒適圈,不想失去特權

當個孩子,尤其是被細心呵護的孩子,能享有很多特權:被照顧、被保護、不用承擔太多後果、需求容易被滿足。長大,意味著要逐漸離開這個舒適圈,失去這些特權,這自然會讓人留戀。

⚠️ 對未知的未來感到不安與恐懼

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不知道會遇到什麼樣的挑戰、不知道自己能否應對、不知道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相較之下,維持現狀、停留在可預測的童年,感覺上安全得多。

⚠️ 觀察到疲憊的大人,對長大失去嚮往

這是最直接的影響之一。如果孩子每天看到的大人,都是疲憊、抱怨、充滿壓力、很少展現發自內心的快樂,那麼他對長大的想像,自然會是負面的。他不會嚮往成為一個看起來不快樂的大人。

⚠️ 缺乏「我做得到」的自信與解決問題的勇氣

孩子可能對自己能否應付長大後的世界缺乏信心。如果在成長過程中,他比較少有機會獨立解決問題、從成功經驗中建立「我能搞定」的效能感,那麼面對長大這個巨大的人生任務,他自然會感到膽怯。


▌綠豆爸這樣教小孩

✅ 同理與正常化不想長大的心情

當孩子表達不想長大時,先不要急著反駁或說教。

溫和地同理他的感受:「聽起來你覺得當大人好像很辛苦,要做好多事,對不對?有時候真的是這樣呢!」讓他知道你理解他的觀察與感受。正常化他的心情,會讓他更願意與你深入對話。

✅ 分享長大的樂趣與選擇的自由

在同理之後,平衡地與他分享長大的好處。

重點可以放在選擇的自由上:可以自己決定要跟誰當朋友、可以自己選擇想看的電影、可以自己規劃要去哪裡玩、長大後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工作⋯⋯

呈現一個更完整、有苦有樂、但充滿可能性的成人世界樣貌。

✅ 從生活小事中賦予責任,累積「我做得到」的經驗

幫助孩子克服對責任的恐懼,最好的方法就是讓他從日常小事中,體驗負責任帶來的成就感。

引導他完成適合他年齡的家務、自己收拾書包、照顧寵物等。

每一次的完成,都在累積他「我做得到」、我很有用的自信。

✅ 父母以身作則,活出有累有愛、有滋有味的大人樣貌

父母自身的生命狀態,是孩子對未來最直接的想像藍圖。

我們不需要假裝生活很完美,但我們可以有意識地在孩子面前,展現我們對工作的熱情、對生活的享受、以及從承擔責任中獲得的滿足感。

讓孩子看到,長大雖然會累,但生活充滿了更多的愛、樂趣與意義。

✅ 允許孩子承擔與克服,從解決小問題中長出勇氣

不過度保護,適度地讓孩子面對他該面對的挑戰與自然後果。

例如:讓他自己處理與同學的小紛爭、讓他自己承擔忘記帶東西的不便⋯⋯

每一次他靠自己力量克服一個小困難,他的勇氣與能力就增長一分,對未來的恐懼也就減少一分。


▌成長不是負擔,是充滿可能的探險

孩子不想長大,往往反映了他對未來的恐懼,以及對自身能力的懷疑。

教養的重點,不是強迫他接受長大,而是透過當下的引導與陪伴,幫助他建立起面對未來的內在力量——也就是勇氣、自信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讓我們以身作則,活出一個值得孩子嚮往的大人樣貌,並在日常中,放手讓他練習負責、練習勇敢。

陪伴孩子,將對未知的恐懼,轉化為對生命探險的好奇與期待。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綠豆爸的幸福家
59會員
88內容數
趙介亭(綠豆爸)育有2子綠豆和粉圓,2006年擔任全職奶爸;2010年學習阿德勒心理學;2012年成立可能親子團;2014年成立可能非學校;2020年成立可能幸福學院,帶領夥伴學習與實踐阿德勒幸福學!
綠豆爸的幸福家的其他內容
2025/06/04
▌孩子吃飯總是狼吞虎嚥或吃到很撐,我要怎麼教小孩? 「慢一點吃,沒有人跟你搶!」 「你是不是又沒咬就吞下去了?」 你家的孩子吃飯,是不是也像在參加大胃王比賽?三兩下就把碗裡的飯菜扒光,轉眼又喊著「我還要!」 或者,即使已經吃了超過他平常的份量,卻似乎還是不知道「飽」的感覺,直到吃撐了不舒服才停
Thumbnail
2025/06/04
▌孩子吃飯總是狼吞虎嚥或吃到很撐,我要怎麼教小孩? 「慢一點吃,沒有人跟你搶!」 「你是不是又沒咬就吞下去了?」 你家的孩子吃飯,是不是也像在參加大胃王比賽?三兩下就把碗裡的飯菜扒光,轉眼又喊著「我還要!」 或者,即使已經吃了超過他平常的份量,卻似乎還是不知道「飽」的感覺,直到吃撐了不舒服才停
Thumbnail
2025/06/03
▌孩子愛吃「垃圾食物」(零食、炸物、甜飲),我要怎麼教小孩? 「媽媽,我想吃洋芋片!」 「拜託再喝一杯可樂就好!」 「為什麼不能每天都吃冰淇淋?」 你家孩子是不是也對那些色彩繽紛、香氣誘人、口感酥脆或甜膩的「垃圾食物」情有獨鍾?正餐可能興趣缺缺、食量不大,但一看到零食、炸物、含糖飲料,眼睛就立刻
Thumbnail
2025/06/03
▌孩子愛吃「垃圾食物」(零食、炸物、甜飲),我要怎麼教小孩? 「媽媽,我想吃洋芋片!」 「拜託再喝一杯可樂就好!」 「為什麼不能每天都吃冰淇淋?」 你家孩子是不是也對那些色彩繽紛、香氣誘人、口感酥脆或甜膩的「垃圾食物」情有獨鍾?正餐可能興趣缺缺、食量不大,但一看到零食、炸物、含糖飲料,眼睛就立刻
Thumbnail
2025/06/02
▌孩子嚴重挑食,只愛吃特定幾樣菜,我要怎麼教小孩? 餐桌上,你精心準備了多樣的菜色,但孩子卻只願意碰他「安全名單」上的那兩三樣食物——可能是永遠的白飯配肉鬆、特定品牌的雞塊、或是青菜只吃高麗菜。 任何不在安全名單上的新菜色,他都可能眉頭一皺、堅決地說「我不要吃這個!」、「這個看起來好奇怪!」,甚
Thumbnail
2025/06/02
▌孩子嚴重挑食,只愛吃特定幾樣菜,我要怎麼教小孩? 餐桌上,你精心準備了多樣的菜色,但孩子卻只願意碰他「安全名單」上的那兩三樣食物——可能是永遠的白飯配肉鬆、特定品牌的雞塊、或是青菜只吃高麗菜。 任何不在安全名單上的新菜色,他都可能眉頭一皺、堅決地說「我不要吃這個!」、「這個看起來好奇怪!」,甚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當孩子長大開始有自己的想法,父母常會感到焦慮與困惑。然而,這些改變與無法掌控是很正常的,意味著孩子開始學習為自己的言語跟行為負責。理解孩子,讓孩子有機會理解父母,互相理解,相信關係將會有所改變。
Thumbnail
當孩子長大開始有自己的想法,父母常會感到焦慮與困惑。然而,這些改變與無法掌控是很正常的,意味著孩子開始學習為自己的言語跟行為負責。理解孩子,讓孩子有機會理解父母,互相理解,相信關係將會有所改變。
Thumbnail
父母就是不論你幾歲,都還是會把你當小孩管。 以前跟父母相處,不明白為什麼自己要出去哪裡?總是要被問詳細的出遊地點、回家時間,覺得不喜歡被管。 後來才知道,這個感覺是源自於一種覺得自己還沒長大的屈辱感,當時會因為這種不喜歡的感覺,去跟父母對抗,父母也會因此惱怒,衝突就這樣一發不可收拾。 後來因為
Thumbnail
父母就是不論你幾歲,都還是會把你當小孩管。 以前跟父母相處,不明白為什麼自己要出去哪裡?總是要被問詳細的出遊地點、回家時間,覺得不喜歡被管。 後來才知道,這個感覺是源自於一種覺得自己還沒長大的屈辱感,當時會因為這種不喜歡的感覺,去跟父母對抗,父母也會因此惱怒,衝突就這樣一發不可收拾。 後來因為
Thumbnail
現在的資訊發達,孩子們都極度早熟,很早熟的孩子,都已經很有自己的想法,過去爸媽對我們的遵遵教悔,我們都唯命是從。 現在呢? 現在的孩子,有的嘴巴上說好,但不一定照做,有的直接頂回去,告訴你他已經長大了,有自己的意思,有自己的想法... 我不是小孩了..... 是的,孩子,我知道你一天
Thumbnail
現在的資訊發達,孩子們都極度早熟,很早熟的孩子,都已經很有自己的想法,過去爸媽對我們的遵遵教悔,我們都唯命是從。 現在呢? 現在的孩子,有的嘴巴上說好,但不一定照做,有的直接頂回去,告訴你他已經長大了,有自己的意思,有自己的想法... 我不是小孩了..... 是的,孩子,我知道你一天
Thumbnail
「昨天我在我小孩面前崩潰大叫了,我也不想這樣,小孩到了三多歲什麼都不要,爸媽的話都不聽,想要的東西不給他就大吵大鬧,難道是我不會教嗎?真的心好累....」 如果小孩很難教,那就改變我們的「教法」。 教養不能用「蠻力」
Thumbnail
「昨天我在我小孩面前崩潰大叫了,我也不想這樣,小孩到了三多歲什麼都不要,爸媽的話都不聽,想要的東西不給他就大吵大鬧,難道是我不會教嗎?真的心好累....」 如果小孩很難教,那就改變我們的「教法」。 教養不能用「蠻力」
Thumbnail
記得前陣子孩子從學校回來分享老師在課堂上要他們表達以後要做什麼,但沒想到竟然不是讓孩子自由發想,而是給了五個選項讓孩子從中挑選,當時的我就感到有些疑惑,怎麼孩子未來想要成為什麼還是必須限縮在大人所指定的範圍內呢? 確實不可諱言地,許多父母對於孩子以後的職業多半有著個人意見,無非是希望能有好
Thumbnail
記得前陣子孩子從學校回來分享老師在課堂上要他們表達以後要做什麼,但沒想到竟然不是讓孩子自由發想,而是給了五個選項讓孩子從中挑選,當時的我就感到有些疑惑,怎麼孩子未來想要成為什麼還是必須限縮在大人所指定的範圍內呢? 確實不可諱言地,許多父母對於孩子以後的職業多半有著個人意見,無非是希望能有好
Thumbnail
現在年輕人不願意生小孩,願意生小孩的不願意教,生不出小孩的有些過得自在逍遙,有的則一直干涉別人孩子的決定,有的生小孩的年輕人,寵孩子,捨不得打罵... 當孩子的,就像上面的文章一樣,左右...為難。 看書看到這頁文,心中感觸極深,想...有一天要為這頁文寫寫... 我想...在家人眼中,被看見
Thumbnail
現在年輕人不願意生小孩,願意生小孩的不願意教,生不出小孩的有些過得自在逍遙,有的則一直干涉別人孩子的決定,有的生小孩的年輕人,寵孩子,捨不得打罵... 當孩子的,就像上面的文章一樣,左右...為難。 看書看到這頁文,心中感觸極深,想...有一天要為這頁文寫寫... 我想...在家人眼中,被看見
Thumbnail
孩子今年即將要上國小一年級了。 早在幾個月前,就已經聽聞不少家長開始打聽暑期及國小的安親班或補習班,而我也試探性地問了孩子是否有想去安親班的意願? 結果我得到是孩子很大的反應表示:「我不想去安親班,我下課後就要回家。」 這個答案完全在意料之內,無論在此之後我又陸續問了多少次,得
Thumbnail
孩子今年即將要上國小一年級了。 早在幾個月前,就已經聽聞不少家長開始打聽暑期及國小的安親班或補習班,而我也試探性地問了孩子是否有想去安親班的意願? 結果我得到是孩子很大的反應表示:「我不想去安親班,我下課後就要回家。」 這個答案完全在意料之內,無論在此之後我又陸續問了多少次,得
Thumbnail
《小孩沒問題 大人有問題》 其中五味太郎寫到 「父母已經活得精疲力盡,因此對孩子的事情總是採取一種“幫他決定”的態度」
Thumbnail
《小孩沒問題 大人有問題》 其中五味太郎寫到 「父母已經活得精疲力盡,因此對孩子的事情總是採取一種“幫他決定”的態度」
Thumbnail
在第九章提到,爺爺說:如果每個小男孩的一生中都不得不砍下那樣的一棵大樹也不錯。如果我們轉化成:每一個孩子都應該有一件有難度,有些辛苦的「任務」,經過這個「任務」才可以說是「長大了,成年了」,你覺得,在台灣,可以是什麼「任務」呢? . 問了孩子這個問題。有人回答:開始工作、到外面住、開始開車、
Thumbnail
在第九章提到,爺爺說:如果每個小男孩的一生中都不得不砍下那樣的一棵大樹也不錯。如果我們轉化成:每一個孩子都應該有一件有難度,有些辛苦的「任務」,經過這個「任務」才可以說是「長大了,成年了」,你覺得,在台灣,可以是什麼「任務」呢? . 問了孩子這個問題。有人回答:開始工作、到外面住、開始開車、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