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不想長大,覺得要負責任很累,我要怎麼教小孩?
某天,在一次聊天中,孩子忽然對你說:「我不想長大耶!」
你好奇地問他為什麼,他說:「當大人好累喔!每天都要上班、做家事,還要管好多事情。」「我只想一直當小孩子,這樣你們就會一直照顧我,什麼事都不用我擔心。」
聽到孩子這樣的話,你可能當下會心一笑,但靜下來後,心裡卻可能泛起一絲擔憂:孩子是不是對未來太過悲觀?是不是害怕承擔責任?我是不是把他保護得太好了?
孩子對長大這件事感到抗拒或害怕,其實並不少見,他們用最直觀的方式,觀察到成人世界的疲憊與壓力,並與自己當下相對無憂無慮的狀態做對比,自然會對長大這趟未知的旅程,產生卻步的心理。
如果這種心態沒有被妥善理解與引導,可能會影響他未來面對挑戰的勇氣、獨立自主的意願,以及對自我成長的期待。
「他好像覺得當大人很不好玩,對未來一點憧憬都沒有。」
「我該怎麼讓他知道,長大雖然有責任,但也有很多很棒的事?」
面對孩子不想長大的心聲,我們該如何回應,才能既安撫他的焦慮,又能引導他看見成長的美好,並培養他迎接未來的勇氣呢?
▌孩子「為了什麼」會不想長大?
從阿德勒心理學的觀點,我們可以先試著理解孩子不想長大這個想法背後的目的或深層原因,而不只是急著告訴他長大很好,了解他恐懼與抗拒背後的因素,才能更有效地給予支持。
⚠️ 害怕承擔責任這份沉重的禮物
孩子觀察到的大人世界,似乎充滿了各種責任:工作的責任、家庭的責任、經濟的責任⋯⋯。對他們來說,責任聽起來像是一個沉重、辛苦、且剝奪樂趣的負擔,他們自然會感到害怕與抗拒。
⚠️ 留戀被照顧的舒適圈,不想失去特權
當個孩子,尤其是被細心呵護的孩子,能享有很多特權:被照顧、被保護、不用承擔太多後果、需求容易被滿足。長大,意味著要逐漸離開這個舒適圈,失去這些特權,這自然會讓人留戀。
⚠️ 對未知的未來感到不安與恐懼
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不知道會遇到什麼樣的挑戰、不知道自己能否應對、不知道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相較之下,維持現狀、停留在可預測的童年,感覺上安全得多。
⚠️ 觀察到疲憊的大人,對長大失去嚮往
這是最直接的影響之一。如果孩子每天看到的大人,都是疲憊、抱怨、充滿壓力、很少展現發自內心的快樂,那麼他對長大的想像,自然會是負面的。他不會嚮往成為一個看起來不快樂的大人。
⚠️ 缺乏「我做得到」的自信與解決問題的勇氣
孩子可能對自己能否應付長大後的世界缺乏信心。如果在成長過程中,他比較少有機會獨立解決問題、從成功經驗中建立「我能搞定」的效能感,那麼面對長大這個巨大的人生任務,他自然會感到膽怯。
▌綠豆爸這樣教小孩
✅ 同理與正常化不想長大的心情
當孩子表達不想長大時,先不要急著反駁或說教。
溫和地同理他的感受:「聽起來你覺得當大人好像很辛苦,要做好多事,對不對?有時候真的是這樣呢!」讓他知道你理解他的觀察與感受。正常化他的心情,會讓他更願意與你深入對話。
✅ 分享長大的樂趣與選擇的自由
在同理之後,平衡地與他分享長大的好處。
重點可以放在選擇的自由上:可以自己決定要跟誰當朋友、可以自己選擇想看的電影、可以自己規劃要去哪裡玩、長大後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工作⋯⋯
呈現一個更完整、有苦有樂、但充滿可能性的成人世界樣貌。
✅ 從生活小事中賦予責任,累積「我做得到」的經驗
幫助孩子克服對責任的恐懼,最好的方法就是讓他從日常小事中,體驗負責任帶來的成就感。
引導他完成適合他年齡的家務、自己收拾書包、照顧寵物等。
每一次的完成,都在累積他「我做得到」、我很有用的自信。
✅ 父母以身作則,活出有累有愛、有滋有味的大人樣貌
父母自身的生命狀態,是孩子對未來最直接的想像藍圖。
我們不需要假裝生活很完美,但我們可以有意識地在孩子面前,展現我們對工作的熱情、對生活的享受、以及從承擔責任中獲得的滿足感。
讓孩子看到,長大雖然會累,但生活充滿了更多的愛、樂趣與意義。
✅ 允許孩子承擔與克服,從解決小問題中長出勇氣
不過度保護,適度地讓孩子面對他該面對的挑戰與自然後果。
例如:讓他自己處理與同學的小紛爭、讓他自己承擔忘記帶東西的不便⋯⋯
每一次他靠自己力量克服一個小困難,他的勇氣與能力就增長一分,對未來的恐懼也就減少一分。
▌成長不是負擔,是充滿可能的探險
孩子不想長大,往往反映了他對未來的恐懼,以及對自身能力的懷疑。
教養的重點,不是強迫他接受長大,而是透過當下的引導與陪伴,幫助他建立起面對未來的內在力量——也就是勇氣、自信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讓我們以身作則,活出一個值得孩子嚮往的大人樣貌,並在日常中,放手讓他練習負責、練習勇敢。
陪伴孩子,將對未知的恐懼,轉化為對生命探險的好奇與期待。